季丽浩:找准自身定位 用优势影响MBA潜在学员

MBAChina
2016-05-27 12:10 浏览量: 2327

MBAChina网讯】5月27日,第五届中国MBA暨管理类专业学位招生经验分享论坛在四川大学举办,本届论坛由MBAChina网主办、四川大学商学院承办,淘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以“创新思维 实现招生新跨越”为主题,,诚邀业界精英、专家出席,一同交流观点,共享经验,与不同专业招生负责人共商当下招生热点问题。本届论坛共设三大主题论坛,与会嘉宾围绕主题论坛一“开放教育下的招生创新”这一主题展开演讲。以下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季丽浩老师的主题发言:




季丽浩:大家上午好,尊敬的各位学校院长、副院长和老师、主任,今天很高兴来参加第五届中国MBA暨管理类专业学位招生经验分享主题论坛。我后面的分享只是抛砖引玉,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分享三个问题。


第一,MBA有用吗?


肯定有用,因为我们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但我们认为有用不重要,广大MBA申请人认为有用才有用,这是影响我们MBA教育最核心的问题。


首先我引用国外GMAC通过对5千位以上的MBA毕业生调查,所得出的一个分析报告。他们说MBA对他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个人发展,第二是职业发展,第三是财务回报。个人发展方面,94%的人认为MBA是非常值得的,93%的人觉得这个教育对他的管理岗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更好的管理他的生活和工作。职业发展方面,调查当中有87%的人对职业发展满意度非常高,有85%的人觉得MBA让他们收获了非常有价值的同学网络和商业网络,对他们工作甚至是生活带来了非常好的影响。财务回报方面有很好的投入产出比,调研主要以欧美商学院为主,更多的是发达经济体的MBA毕业生,因为他们是成熟经济,所以这个财务回报平均来讲是四年的周期,MBA前和后的薪资增长差不多70-80%。以中欧的统计数字,我们要达到120%,有时候更高到130-140%,所以从财务回报来讲是非常显著的。我相信我们处在经济相对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当中,和在座其他兄弟院校的毕业生一样,他们都有非常好的投资回报。


这个列表是2015年世界500强公司的国家分布中,美国最多,达到128个,中国达到了100个,这跟我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是完全匹配的,我们有100家(五年前才43家),已经远远超过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国。,这个庞大的漂亮数字背后也反映了一个问题,我们只是有规模非常大的企业,并不是真正的500强企业,其中完全在市场竞争领域胜出的凤毛麟角,比如华为、联想、吉利。企业规模到了这个地位,如何产生全球的竞争力?麦肯锡有一个分析报告,去年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的数据,中国企业能真正参与全球竞争,需要1300万名初级经理人、400万中高级部门管理人员、3万名企业高管,100位世界级企业CEO。


也就是说,将来中国经济要参与全方位全球竞争,首先要有全球竞争能力的企业管理者、各层级的管理者,这个任务部分是由我们商业教育来完成、提供的。在这两个大的背景之下,不同的学校基于你们不同的优势,身处的位置、环境,或者你们的问题,大家会有不同的定位做出差异化,你就可以面对广大的报考者,告诉他们MBA是有用的,并举出你自己商学院的相关生动故事来证明。


第二,中欧MBA特色及概况。


中欧的MBA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我简单做一些我们的介绍。首先是中欧的课程特色,第一,我们是一年半学制,最近两年我们提供了12个月的选项,可以在更短的时间之内完成MBA教学,减小它的机会成本。第二个优势就是全英文教学,聘用世界上非常优秀的师资,他们能够直接把成熟国家成熟经济体的企业管理和现代管理理念带到中国来,并且和中国的商业实践有机融合。第三是国际化,我们的课程是全英文教学,所以有超过60%的中国大陆学生,本身是有相当多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经历的人,还有30%左右是外国人,让中国人和外国人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进行思想的碰撞,能够帮助外国人获得本地视野,给中国学生带来全球视角。第四是多样化,不光是国籍多样化,行业背景也非常多元化。第五是跨领域,因为多元化的不同,同学之间学习和交流、碰撞往往是跨界的,跨界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事情,但往往机会产生于跨界的领域,所以我们鼓励同学跨界的融合、协作,获取更好的发展机遇。


课程概况,我们每年招180人,3个班,平均学员年龄29岁,工作5.5年,35%的国际学生,来自20多个国家,18个月全脱产英文教学,GMAT平均分690分。工作状况,获得工作邀约率94%,毕业生当中获得职业转型的接近80%,平均薪资增幅,即MBA前后薪资涨幅达到126%,国际排名和认证,2015年《金融时报》、《彭博商业周刊》、《福布斯》排行榜上中欧一直排名亚洲第一。我们也获得了AACSB和EQUIS的双认证。一年半学时当中,除了各类管理课程教学之外,我们提供很多的实践项目和国际交换学习,比如战略咨询项目,以小组为单位5-6个学生组成小组为企业解决实际的商业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企业高管也作为MBA学生的导师,帮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给他们真正的、接地气的一些指导和建议。


国际交换,目前和30多所世界上主要以欧美为主的商学院交流,时间在9-12月,差不多50%的学生可以交换到上述的30多所学校,同时我们也接受对方商学院的学生派过来交换,双方之间是对等互免学费,所获学分都认可的,完全对等交换。目前有像美国沃顿商学院、芝加哥大学Kellogg商学院,芝加哥大学booth商学院等名牌学校。暑期实习,因为真正让管理落地一定要实践,学到一半的时候,我们安排了两个半月的公司实习,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将所学的东西真正运用到工作当中,并且可能也是作为对于未来全职雇主的考察,这个考察是双向的,有些同学也基于实习拿到了公司全职工作聘书。我们也提供语言课程,因为将来的经济完全是全球化的、是融合的,我们是英文教育,所以给外国人补中文,给中国人和其他学生上法语、西班牙语。


我们还和其他院校开展双学位项目,目前有康奈尔大学的酒店管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管理等,通过合作,同学能够获得中欧的MBA和对方学校的管理硕士。还有海外游学,是最近两年开设的,直接对接国际优质资源,比如把学生送到以色列学习创新,送到美国学习创业课。遍及全球的校友网,中欧目前校友总人数达到1.8万名,主要分布在中国,还有12个海外校友分会,整个按地域来分布有50多个校友分会,每年新增1500位校友。目前同时运营5个校区跨3大洲,上海是总部,北京中关村有自己的校园,瑞士苏黎士也设有收购的新校区,两个办事处,中国深圳和非洲加纳。这样的网点布局也符合中欧的特征,将来企业走向全球,作为商学院你必须要在当地有优秀的资源为校友提供帮助,这种布局也是很多校友希望建立的资源对接渠道,所以学校去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买了一个瑞士的商学院。


第三,招生流程及挑战。


中欧建校开始我们是直接参与全球竞争,是开放式的招生,走到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这里分享几点自己的心得体会。首先看这个图,我们从市场角度看可能是倒三角,倒三角最上面一层是由在校大学生、工作三、五年有MBA想法的人,或者说对于管理感兴趣的人构成的潜在报考人,我们的挑战是如何把这些潜在的人吸引到中欧的平台上来?目前主要通过各种推广渠道、网站、专业行业巡展,校友口碑介绍等等,搜集到了这一潜在群体之后,下一步的工作是如何将他们转变成真正的中欧申请人,这里面有大量的工作。在下一步,成为申请人之后,如何在这些人当中挑出最优秀的,就像刚才徐院长说招生很重要的就是选人,你在既有的生源库当中怎么筛选,我非常认同要看“基因”,但遗憾的有效解读“基因”的工具还没有开发出来,所以考察人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挑战。


归纳一下,挑战就是如何把最上面的基数做到最大,经过层层筛选到最后加入中欧,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提高转换比例。至于说到如何选材,我们有个简单的模型,申请材料能看到各种经历,毕业院校、工作单位,职位、薪资、职责氛围等等,获得的证书和奖励。这些东西非常容易评判,比如职业背景,英文能力,面试一下就知道了,但是我们不认为这些方面做得很好的人未来一定成功,即这些指标与远期的成功相关度非常低。


关于市场竞争。任何竞争都要基于各学校的既有特点,每个学校必须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中欧的定位是中国深度、全球广度。为什么这样说?目前中国经济的体量和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所以我们必须要牢牢抓住中国这个因素,而且我们的地理位置正好在上海,中国的经济中心。另一方面,我们是独立商学院,我们没有背靠交大,行政上比较独立。招生规模偏小,每年招180人,其他学校可能好几百人,直至上千人,我们市场预算是基于收入水平,所以在推广渠道方面的投入是有限的,这些都是我们的局限因素。我们有优秀的国际师资阵容,老师是全球招聘,中外教授构成中,外籍教授平均十多年在华工作生活经历,所以他们对中国相当熟悉。中国籍教授长期在海外学校受过教育,有非常丰富的海外教学经验,所以说这种组合是非常有优势的。我们也非常注重教学的实际效果。


找准定位,找到市场受众?最近几年我们锁定的几类潜在群体,第一是海归,不是在国外读硕士、博士回来,读过高中本科回来的那批海归。第二是校友推荐,因为口碑很不错,校友把他们的二代,因为中欧有很多EMBA校友,他们年龄很大了,第二代很多来自商业家庭,所谓有这种遗传基因,也有校友很好的认可,所以校友二代也是我们很重视的一块市场,还有校友们会推荐亲朋好友到中欧来。国际市场这块,我们不可能触及世界各角落,只能有侧重,比如美欧亚,主要以美国为主,欧洲主要偏向德国、英国这些国家,之所以是德国,因为跟中国商界交流特别多,有很多德国的在华投资企业,所以德国商界对中国的了解、认可和积极的评价是非常好的,所以在这个市场上我们去招收学生的沟通成本比较低,成功率比较高。


从营销的层面来讲,最近几年的变化是什么?以往我们规模很大,一个场合可能百来人,最多三百四百,但现在出席人员比较少,因为很多年轻人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方便、渠道也多,所以他们不需要赶线下的活动。那种一对两百三百受众的推广话慢慢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小型化,一对一交流,如给他改写简历,还有就是在喝咖啡、喝茶的过程当中去深入交流,没有规模效应,但是效果好,这就要求我们内部管理、员工素质团队都要能够独当一面去影响他人,影响MBA潜在申请人,这是我们非常显著的变化趋势。另外从传统的媒体方面,以前打的硬广告,现在早就不做了,从报纸杂志广告,到现在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通过提供丰富有趣的内容来吸引申请人,通过在校学生作为形象大使来宣传推广中欧的MBA的品牌,都是比较有效的方式,这也是我们最近几年顺应媒体生态做出的变化。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作为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更多教授观点推荐:


清华MBA刘玲玲教授详解“宏观经济与供给侧改革”


浙大管院高尚全:华为的创新为什么可以如此成功?


精彩推荐: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EMBA项目招生专题


全国各院校2017MBA提前面试时间汇总


第五届中国MBA暨管理类专业学位招生论坛


欲了解更多教授观点请点击:http://www.mbachina.com/html/jsgd/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