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故事:北大MBA备考经历谈

MBAChina
2014-08-22 17:19 浏览量: 6059

上一期】【下一期
 

各位同学,大家好!2014年8月8日起,MBAChina网推出全新栏目“MBA备考故事”。我们将与您一同分享作者们在备考过程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体会的喜怒哀乐。“MBA备考故事”每半月将推出一期,MBAChina网官方微博微信(微信帐号:mbachinaV)将同时更新,本周将为您推出第二期:《北大MBA备考经历谈》。
 

  
自2000年从学校毕业以来(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类专业),我一直在为自己的前程迷茫。我一直妄图证明自己的价值,却感觉到因为客观环境的现实制约,我屡屡受挫。应该说,我有一个也算不错的工作(虽然我总认为并不算适合自己的工作),但我觉得我的能力在其中甚至没能发挥到我的十分之一。而我并不是一个喜欢安逸工作的女子。

  
我还记得大四的时候徘徊在出国念书、考研、保研、找工作等各种选择中,然而好像这一切都同时悬而未决。那种迷茫的感觉很难受。我最后下了决心:先找工作吧,再去想其他的事情。于是给自己设计了一条路线:找个背景很牛的工作,然后以这样的工作经历申请国外知名的MBA课程。

  
工作了三年,我遇到了一些理想与现实相冲突的选择和挫折,当时的我突然变得非常消沉。甚至突然很想找个我能钦佩的人对他(她)说:我是一匹千里马,做我的伯乐吧!这种挫折感折磨了我两年多,甚至侵蚀了我开朗乐观的生活,减少了我无忧无虑、天马行空的思想。我知道,这种挫折感其实来自于自己从前走的太顺利的路、太乖巧的经历以及现在遇到的不尽完美。期间,我想过一些解脱的方式,也尝试证明过自己自大学毕业后还能残存下来的能力。

  
应该说,很多人都是这样经历了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吧,棱角也就这样慢慢被磨平了。在这段对自己生活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这种挫折感对我的鼓励作用竟是那样大。

  
2002年10月份的时候,我才算是开始知道国内MBA考试的情况。10月初的时候见了一个校友,他刚从美国念完MBA回来,在国内痛苦地找工作,却屡屡受挫。也同样是在10月中旬的时候我碰到了一个师姐,从美国回来探亲,我从她那得到了一些教诲。这两次谈话对我的冲击很大,甚至是180度改变了当初的我想出国念书的想法。我突然之间找不到方向了。有一种焦虑的感觉,每天抓乱我的情绪。

  
11月份初的时候与一位挚友讲电话,聊梦想,聊感情,聊到我们两个都流了一晚上的眼泪。她是为痛苦的准备出国念书的过程而迷茫,我是为了岁月流转那么快而我却什么都没有做感到悲哀。也就是那次,我得知了一些同届毕业的同学在准备MBA入学考试,有几个已经是准备了大半年了。一夜失眠,同时,也是这一夜的失眠让我想清楚了自己要走的路。就这样,我算是开始了自己准备MBA联考的路。

  
“让我来好好看看我还能有什么样的能力来做点什么样的努力吧!”——摘自2002年11月日记

  
一、备考时间和备考能力分析

  
11月初,我开始分析备考时间的紧迫性和自己的备考能力。

  
1、 可以用来学习的时间:每天下班后的晚上,周六、日。

  
2、 学习基础分析:

  
[英语]

  
劣势:将近三年未使用,忘得很厉害。

  
优势:①大学英语基础不错,词汇量比较大;②口语和听力基础很好,有外事活动经历。③经常听CRI(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经常上经济学家网站读点东西。④在毫无学习准备的状态下报考了5月份的TOEFL考试并且得了六百多分。

  
分析结果:在时间紧迫的状况下,可以分配很少的时间来对待英语,甚至可以不担心因为没时间复习而拐掉了这门科目的考试。需要注意的是怎样很快接触考试用英语。

  
[数学]

  
劣势:①大学毕业后就一直未接触过,基本从头脑中清空(这是所有备考人员都有的问题)②能用来复习的时间太少太少(这是最让我担忧的问题)。

  
优势:①对数学(理科类)的感悟能力较强;②大四时曾有考研准备的经历,当时对数学学得不错;③记忆力比较好。

  
分析结果:如果能投入点学习,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完成课本的复习,并且花上一段时间做题,应该能不算太费力地捡拾起多年前的那种读数学题的感悟力。

  
[语文]

  
劣势:由于工作关系,写作已经被报告、论文、各种公文等较为程序化的框架和严格而死板的文字束缚了手脚。

  
优势:①有较为深厚的写作功底,从小到大学毕业获过很多写作类大奖。②平常有阅读报章杂志特别是经济金融类文章的习惯。③思辩能力较强,有利于议论文的写作。

  
分析结果:从复习时间的紧张性来看,基本上就不花什么时间在写作的复习上了。

  
[逻辑]

  
劣势:没有接触过这种类型的考题,自己思维的跳跃性可能会导致与出题者意愿的相悖。

  
优势:①大二学过《逻辑学》的理论知识;②看侦探片能很快猜到结果;③思路清晰,“是非分明”。④尝试做过一套题,花了25分钟得到75%的准确率。

  
分析结果:时间紧迫对此门科目的学习不会是个大问题,在无复习准备的状况下应该至少能达到平均水平。花点时间做点以前的考题熟悉出题思路应该会取得不错的收效。

  
[管理]

  
劣势:①从工龄来说,管理经验不足;②是所有科目中感觉最无确定性的一门;③没有时间记忆和系统学习。

  
优势:①大二学过《管理学》;②对管理理论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对管理行为的研究也有兴趣。

  
分析结果:在时间紧迫的状况下,用不确定性的学习方法去应付不确定性的考试。

  
3、 综合分析:

  
①时间紧张是不用说了(在我所接触过或认识的考友中,我一直怀疑我的复习时间是最仓促的),对各门课的学习时间分配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②对课本的复习,我是这么安排的,对于机工版课本第一遍复习,我是计划英语两晚,数学4-5晚,逻辑2晚、管理周末两天,语文就用用上班时间看点报纸和网上的评论就好了。

  
③学习地点的选择:白天要上班(而且是很早),晚上尽量能到离家近的学校上自习。我通常都是差不多6点半了才能到家,所以一定要克服疲惫的心理鼓励自己从家里走出来到教室去。

#p#副标题#e#

  
二、 备考过程介绍

  
“又开始忍耐下班后翘首等公车的日子了,每天都计算着等车、堵车、找自习室的时间价值,有点疲惫和无奈,也有点充实和愉快。”——摘自2003年12月日记

  
“最喜欢周末午后的教室,人很少,一个女孩,捧着一个清亮的水杯,一转眼就可以憋见身后桌上那仅剩的一束夕阳。”——摘自2003年12月日记

  
[辅导班]

  
对于辅导班的选择,学过经济的人都会很谨慎对待的,我也不例外。当时看来时间已经很紧迫,且我不知道自己能用来学习的时候能有多少,权衡了一下,我还是决定选择个辅导班来督促自己的学习进度。

  
然而,上辅导班的情况很糟糕,姑且不谈老师的授课水平(因为我了解不够),从我自身的时间来看,几乎还是浪费了从钱包里抠出来的这报班的800大元。串讲班是从11月16日开始的,每个周六周日晚上上课,持续8周,而我大约只去了4、5个晚上。原因是这段时间因工作关系经常出差去外地,并且都是周末。那时候,朋友嘲笑我说:跟没报过辅导班没什么两样,唯一的区别就是你主动把800大元送到了人家的口袋里。——说对了!

  
不过,也不能说是没有受益的,至少认识了几个在考试过程中“相濡以沫”的朋友,大家都从11月以后才开始备考,经历相似。而在这些人中,我算是运气的,因为我考上了。

  
[学科学习]

  
数学:所有人都把数学当作重点攻克的科目,我不算。正如我在备考分析里讲到的,其实对于数学的准备,我是因为没有时间,所以会有一种紧迫感。实际上,我只用了两个晚上认真看完了机工教材第一遍!

  
数学基本理论和概念一定要彻底深入的理解,决不能存在任何疑问。做到这点就可以做模拟题了。我基本坚持每次复习都做两套模拟题,中间不间断,每套控制将时间控制在60分钟左右(一定要在80分钟以内)。做题后,我做的一步重要的工作是,带着自己错误的做法和不太熟悉的知识点,回头阅读课本——读通读透。

  
英语:英语是我最没有看重的复习科目,可以说是非常的掉以轻心了。当时对这门科目的自信程度达到了偏执的状况,甚至机工版课本都只是随意翻了一部分。所以,这是一个教训:千万不可盲目高估了自己!

  
语文:承继我对漫读各类杂志的喜欢,那段时间我对报纸的评论文章的喜欢达到的鼎盛时期,可能是备考的缘故吧。对语文的准备大家都容易漫不经心,我也是。实际上,我一直以为文字工作不会是我的弱项。但,有一点,所有考生复习中都要注意的是:大家对handwriting还熟练吗?恐怕都习惯了电脑打字吧?加上对联考改革中对综合考试时间要求的考虑,我找来方格稿纸,练习抄写杂文的速度——既练习了速写,又阅读了论文。

  
逻辑:做题吧,把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就好了。

  
管理:可以说,现在市面上的管理模拟题都有一定的误导性。在时间较短的状况下,不如放松下来,以读小说的心情来读读管理课本。

  
政治:
我上了政治串讲班。回来后,我就完全以抓考题为靶心,仔细揣摩出题老师的话,整理出一份得意的政治笔记。也推荐备考者来参阅我的这份政治笔记,我相信会有启发的。

  
[学习时间和地点安排]

  
每周几乎只有两个晚上可以下班后坐一个多小时的公车到人大找教室自习。我每天下班前要确认自己晚上是否有时间学习,然后给在人大读研的同学CC发消息让他帮我占个座位。下午5点下班,通常5:30以后才能坐上特4,快7点才颠簸到人大,到楼下买个面包就去享受自己的学生生活去了。周末就丰富多彩多了,乘着晨风上教室,约上几个好友打打羽毛球,逛逛街,聊聊天。然后享受夜自习时有点点浪漫的心情。

  
白天上班的时候没有时间更没有心情看书,就趁空闲的时候上上网,大家对各科题目的问答,也感受感受大家备考过程中的各种心境。考前从自己做模拟题的过程中,我对能在考试中拿高分的自信心极度膨胀,甚至认为自己考280以上是没有问题了。

  
结果,考试时自己的情绪就很奇怪了。也许是一种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在起作用。举个例子,我在考综合考试时选择了先做逻辑,结果一直进不了考试状态,脑中全是对以前生活中某个无关片段的回想,挥之不去。第一道逻辑题花了5分钟,念了3遍,一遍都没进脑子。整个考试状态都是如此糟糕,我甚至当时就有要放弃的意思。直到考试快结束的时候,我喝了口水,劝自己冷静了下来。

  
可想而知,我之后的心情是很低落的。也没有敢去估计自己的分数。我在网上留了个言,主题是:我好怕,就怕听到自己不想听到的结果……

  
三月的春天,北京时雪时雨时晴。我在大会堂听我景仰的朱总理报告的时候收到了短消息,告诉我查到我的分数了,是248,其中管理54。还是悬而未决,当时有点绝望。坐我旁边的朋友跟我开玩笑说:要是不管笔试成绩,只要面试,你就肯定被录取了。(——他说对了!)——对我有点极度的吹赞了。呵呵。

  
北大的面试线政策使很多人受益,我算是其中一个。我的鄙陋的分数居然居了中等偏上,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有点“焉知非福”的感觉。

#p#副标题#e#

  
三、 面试

  
“到了这一步了,应该是有惊无险了。该好好从头到脚打量自己了,因为要接受更多人的打量了。”——摘自2003年3月14日日记

  
[面试前]

  
习惯了穿休闲装,偶然看见镜子里穿上套裙的我,有一点点让我自己心动的美丽,于是我更为自信起来。 我早到了很多,见到许多的考友,很自然地攀谈起来。气氛轻松融洽,我很放松,没有一点紧张的感觉。最要命的是,我当天正好急性咽喉炎,嗓子里跟冒烟一样,刺疼难忍。

  
拿到案例之前,我默默地想了想自己要做的1分钟自我介绍,然后满意地走进案例阅读教室。我看了看前后左右的考友,朝他们笑了笑,互相鼓励了一下,然后开始读案例。

  
案例没有问题导向,只是一个故事。我边看边想:应该是自己主动去奴驾案例透露的思想,而不是被它给搞晕了。所以,我扫描了一遍后就初步确定了问题讨论的框架和方向(事实证明,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整个小组的顺利讨论有重要作用)。

  
接下来,我就要开始想,针对案例讨论,我能在讨论中如何让考官看到我的闪光点(或者说异质的地方)。于是,我注意重点阅读了一下案例中的数据、人名以及引用的有意思的话。

  
老师为我们分了组,把我们六人带到地下面试考官的办公室。途中我看了看面友,大家都很详和,随便聊了两句,我就发现原来其他人都对无问题方向的案例或多或少的茫然。我把写在纸上的问题框架给他们看了,他们有的人明显的表现出惊喜的神情来。甚至这时候大家就明显的表示出集体性来了。

  
这时我就猜到,我们的小组讨论一定会很和谐圆满。

  
[面试中]

  
考官一共4人,3男1女。考生6个,4男2女。比例很协调。我们一一落座,按进去的顺序,我坐在了几乎是考官们的正对面。

  
自我介绍,一个接一个,我微笑着认真听,偶尔动笔,把每个人的职业记了下来。——我注意到,有个考官在我动笔记录的时候赞许地看了我一眼。目光的肯定,让我很镇定。

  
小组讨论,坐最右面的男同学打了头,大家分别发了言,最后推选我的讨论意见为框架。于是自然地被推举到了组织者的身份,协调大家讨论。我边听边记。我的特点就是在思想一直在忙碌和运转的时候会跳出令人振奋的闪光点,所以我认为,小组协调互助的讨论中,我的意见是很引人瞩目的,至少我偷偷看看考官的时候,从考官的表情中捕捉到了这一点。

  
讨论进展得如此协调,足以让考官对我们的协作精神打满分了!我当时就想,我是运气的,有5个很好的partner。他们也会这样想的。

  
到总结的时候,问题就明显了。除了我做了完整的记录外,大家几乎都忘了动笔。所以大家就让我做报告了。不负重望,我出色地完成了报告工作。加上一个partner的精辟的一句概括,我们的小组讨论完成了!走出来的时候,我们不约而同地击掌相庆!

  
[面试后]

  
我甚至觉得,我们这个小组该只有同上同下(一起通过面试或者一起被淘汰)的可能。直到面试成绩出来后,我没有敢去打听同伴的结果,我怕这种不算很合理的选人机制打击了一些感觉不错的同学。不过,我真的相信我们6个人,结果应该很好。

  
我是“面试优秀”直接初取了。我想了想,能献给备考的同学的面试经验就是:

  
1、清晰简洁的自我介绍,要有亮点(有个partner出考场后告诉我说,他留意到主考官在我做自我介绍的时候特地抽出我的档案来看)。

  
2、对案例容易忽视的细节的重视,特别是对数字、名称的准确记忆。——这一点一定会令考官对你刮目相看。

  
3、专业知识和背景在讨论中策略性的暗示。——显示你不脱离实际,进行的是有深度的工作。

  
4、对同伴的赞许和倾听态度,对话题承上启下的能力,对丰富知识面的展现技巧。

  
5、谦虚、诚恳的态度。

  
我的备考感受其实一直在持续,直到今天,因为我一直在陪伴你——备考的新同学!

  
更多MBA联考资讯推荐:

  
1月与10月MBA联考区别

  
备考故事:考MBA我只为圆梦

  
MBA关注:MBA联考备考要讲究复习策略

  
欲了解更多关于MBA联考资讯请点击:http://www.mbachina.com/html/lk/index.html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