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沪漂”春节后的选择题:留在家乡还是漂向远方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2024-02-21 15:23 浏览量: 1855

每逢过年 “春运”忙,一年一度的人口大迁徙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时代印记。

历史车轮滚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裹挟着每个人向前——在离乡和返乡之间,一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曾经,人们满怀热忱背井离乡,去“漂”、去闯,奔一份前程。如今,许多年轻人选择回乡,但又有一批年轻人在返乡后,再度选择他乡。

在“逆城市化”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之下,是“漂”还是“留”?充满不确定的年代里,我们如何寻找人生的意义?复旦管院市场营销学系褚荣伟老师,从商业社会发展视角,结合对新兴工人阶级群体的研究,分享他对年轻一代探索成长发展的观察和思考。

褚荣伟

复旦管院市场营销学系副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市场结构、流动与移民、消费文化、底层创新。

1.“悬浮”的人如何找到自己的坐标

人类学家项飙曾提出一个经典的“悬浮”概念,指人像蜂鸟一样以高频度振荡翅膀,把自己“浮”在空中,这样的生活难以稳定融入群体或社会场域,总是在跳跃中维持。他认为每个人都在悬浮,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一直都在“漂”。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生活的质量日益提升,人们对未来抱有无限的期待。“漂”不仅象征着追梦的勇气,也成为了实现梦想的关键路径。我们甘愿在城市中辛勤劳作,仅仅为了春节能回家享受那份温馨的团圆,这短暂的休息不仅让我们汲取新的力量,更像是在春天到来之际,为再次启程积蓄能量。

在今天,许多事情变得意料之外,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环境,都令人感到措手不及,引发了我们心态的转变。我们之所以离开,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归来的意义又何在?如果回归仅仅是为了寻找避风港,逃避现实,那么这绝不是我们最初踏上旅程时的真正意图。

过去,我们可能认为“赚钱”即是成功的标志。但在当前时刻,对于“归家”或与故乡的联系,我们被迫重新探索其深层意义。对年轻一代而言,寻找这种意义尤为关键:只有当我们明确了生活的意义,希望才会孕育而生,付出的辛苦才显得有价值。在今天的家乡,无论是离开、返回还是再次离开,关键在于发掘这一过程中的意义。

在探索意义的旅途中,我们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和商业发展策略扮演着关键角色。追求不仅仅是盈利,而是通过“美好商业”和“负责任的商业”实践,推动社会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这要求中国企业深入思考自己的商业宗旨,以便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和价值,从而不仅为股东创造价值,也为整个社会带来积极影响。这种转变,从根本上,是对于如何通过商业活动促进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的深思熟虑。

2.多样化选择离不开城市发展

面对挑战,人们总寻找可见的解决路径。虽然乡村振兴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让年轻人大规模返回农村,仅仅依靠简单的拓荒精神,可能并不符合当下的主流发展趋势。

莎士比亚曾说,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每一栋楼宇,每一条街道,都记录着人们在这里的一切。城市不仅是思想、创新、商业和文化的汇集地,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和可能性。在这样的环境中,年轻人更有机会发掘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根据全球城市化进程的规律,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有上升空间。全球大都市如纽约、巴黎、东京之所以能吸引全球移民,并非完全因为那里生活的优越,而是因为那里蕴藏着机遇。因此,城市的持续发展是解决年轻人对未来缺乏信心的关键。

对于我的“00后”学生们,我鼓励他们走向多元化发展道路,既可以选择加入大企业,也可以加入公益组织。最重要的是,年轻人需准备好迎接挑战,这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来自环境的支持。

我的研究聚焦于新兴的工人阶层,尤其是流动人口,或者是灵活就业人口,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快递、外卖、服务业,都依赖于这一群体。面对城市中的大量外来人口,如何在城镇化过程中营造“家的感觉”将必然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未来十年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城镇化的深入,经济增长放缓时,什么因素能让人们选择留在城市?我们的研究显示,许多人因子女教育的优势而选择留下。他们在城市中辛勤劳作,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代,面对这样的现实,城市是否做好了准备?如何更好地接纳他们?这是城市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关键问题,也是中国市场化路径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挑战。

3.当县城成为“想象中的家乡”

在最近开展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理发师群体进入城市时通常带着一个“计划的希望”:首先掌握理发技能,随后在城市中工作一段时间,最终回到家乡开设自己的理发店。这揭示了一个重要观点:对于年轻人而言,如果他们在城市的生活仅仅是劳动力的出卖,未能投入情感,甚至未能将对家的概念融入城市生活,那么回乡的想法将会成为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念头。

第一代离乡的人抱有“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而对于第二代来说,这一观念往往是出于无奈。年轻人在家乡县城买房,这房子虽暂不居住,却被视为未来的避风港。这种做法反映了县城成为了他们“想象中的家乡”。随着时间流逝,如果祖辈离世,那些位于农村的真正“家”也许只会剩下空荡荡的房屋。这种现象揭示了对家乡认同感的变化,以及对未来安全感的追求。

在过去几十年的市场化进程中,市场经济价值成了评价个体的主要标准。现在,尽管我们鼓励年轻人多样化发展,但如何评价这种“多样性”的成功仍是一个挑战。在追求经济目标和未来梦想的同时,如何赋予“往返家乡”的旅途更多的社会、文化和道德意义,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这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和寻找“家”的概念及其意义,以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更加全面和深刻的价值评价体系。

在面临多样性选择时,年轻人总能找到“当时的意义”,但随时间推移,这些选择的意义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这一代人的特征是流动性,他们的生活状态不断变化。由于不清楚“彼岸”在哪里,他们只能通过不断探索和流动来寻求改变。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了焦虑,但同时也带来了兴奋。他们关注的是当下,对未来和那些可能无法实现的事物感到畏惧。这不仅仅是中国的独特现象,全世界也在经历着类似的“流动的现代性”。

4.吾心安处是故乡

中国社会的转型及城乡发展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就业选择,显示宏观与微观之间的紧密联系。所谓“城里不成就回老家”的想法,实际上是一种情绪的抒发,现实中老家也可能并没有更多机会。对“农一代”来说,老家是心灵的归宿;而对在城市长大的“农二代”,老家可能并不具有相同的情感牵绊,他们对于归属感的理解和感受与前一代有所不同。

无论渴望的是老家还是新家,人们实质上追求的是“家”的感觉。当许多年轻人表达“无法继续在城市工作就回老家”的感受时,城市的管理者应当反思:为何他们会有这样的心声?为什么他们在城市中找不到“家”的感觉?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基本的人文关怀,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深层次社会变迁。

中国的城市不应该只是“消费城市”,应该拥有一种“共同体”的社区信念,弗朗西斯·福山在他的《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一书中区分了两种社会,一是低信任社会,即社会信任只能建立在血缘关系上、信任半径到了血缘关系的边界便戛然而止的社会;一是高信任社会,即信任建立的基础超越了血缘,延伸到血缘之外的社会。高信任社会能够通过无数社群、团体为中介,联结成一个纵横交错的信任网络。正是这样的信任网络可以带来城市和社会的繁荣。

大多数年轻人认为,获取财富和名望是幸福生活的关键。但哈佛大学的一项长期研究表明,你能否老当益壮健康长寿,最重要的预测因子不是你聚敛的财富或者得到的恶名。你与家人、朋友和配偶间的亲密关系才是长期健康幸福更重要的晴雨表。我们要学会不断建立与不同人之间的关系,从这样的关系中找到意义感,去获得幸福,而幸福会支撑你,让你在面对困难时拥有韧性。看似年轻人都不谈恋爱不结婚了,但在山河巨变的时代之下,反倒更加需要思考何为亲密关系,这将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在今天这样的“迁徙期”,人们不必将“回归”与“放飞”视为必须做出的“二选一”抉择。无论是选择放飞自我还是回归故土,关键是带着希望,穿越悲伤,去探索和成就真正的自我。

编辑:杨怡

(本文转载自复旦MBA项目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