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人才的国际化、全球化、全国化

MBAChina
2012-06-17 21:43 浏览量: 1240

 
  2012年6月14日,2012中国MBA招生经验分享主题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欧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等百余所国内商学院的招生工作负责人出席了论坛。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AMBA、MBAChina网联合主办。作为主办方之一,MBAChina网全程报道此次论坛活动。

  各位嘉宾在此次论坛中就招生经验分别做出精彩的主题发言,以下为上海大学MBA中心主任TONY发言实录:
 

 

  首先感谢MBAChina网给我们安排这个机会跟大家学习,很开心见到一些老朋友。刚才四川大学颜主任讲的一句话我非常认同,前段时间我家里有事情,后来我打电话就找到以前的老朋友,就是中山大学医院管理EMBA的主任,叫他帮忙提供一点方便,发现真的是做医疗EMBA的人在医疗系统非常厉害。MBAChina网将我们安排在交大中欧强大的学校后边,我真的觉得压力很大。我们当年评估的时候跟长江商学院同一个团队评估,我们也压力很大。有什么办法呢,就是专门讲那些抽象一点,悬一点的东西,这样你们就不知道我这里好不好。所以我就用一个国际化、全球化、全国化作为今天演讲的话题。

  我主要讲四个点。第一因为我们毕竟是上海大学,我们肯定是以上海作为出发点,比如上海大学离开上海就会失去非常大的竞争力,而上海大学MBA又离开上海大学这个竞争力失去的更大。所以我们在研究MBA国际化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上海未来的发展需求是什么。第二点上海大学国际化是否能够有积极的定位和定义。第三点是上海大学MBA怎么去实现新的定义之下的内容与合作。第四点我们下一步怎么做。这是我今天想分享的。

  我们在招生方面肯定比不上交大陈主任,我们经常跟他交流,在招生方面我不能分享很多,主要是在国际化方面我们做了什么。为什么我们要了解上海的需求呢,我们的钱校长就讲了我们学校的发展应该与社会的需求统一。这是我们整个上海大学办学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而作为上海大学MBA的其中一员,我们没理由离开这个市场。

  到底上海未来的需求是什么?我把这个需求也看成一种机会,或者天赐的机会。第一时代跟着来临,第二中国改变的需求在哪里,第三上海商业社会的需求跟着来。我把它总结带来的不再是工业时代,不是信息时代,而是一种人际时代。我们叫Human Age.中国的变革发展遇到一个瓶颈,这个瓶颈不是南海石油有多少,而是我们现在最缺的是人才,不是人。人口我们全世界第一,我们GDP全世界第二,但是人才根据报告出来排在全世界56名,一些跨国企业提供给上海市长的报告里面提到这一点。第三就是在上海的商业社会需求,它不但需要人才,还需要一种国际化的人才。到底上海大学跟上海其他高校对国际化人才可不可以在定义上和定位上有一点差别,这个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Human Age这个事情不是我提出的。中国的挑战在这个图可以看到,我们在金砖四国里面白色和灰色的差距是最严重,特别是中高层次。我有一个朋友原来是百事可乐亚太区的CEO,他现在已经去了康师傅当一把手。一定有很多大跨国企业的CEO,中国企业给了足够的钱吸引他们,这里面有很大的缺口存在。而这种严重性影响着中国的产业竞争力,所以人才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这是我们思考出来的想法。上海市长有一个报告我把它全都看完了,我自己做了一个汇总。汇总下来就是国际化人才,这几位专家提到上海未来应该会在2025年成为全世界前五位的国际城市。

  前美国商业部长讲,英语与实践能力是在上海非常重要的人才需要。还有一位专家提到,人才的短缺是一个问题。我刚才也讲到了,我们人才的供应排在全世界56位。另外,我们看其他专家讲的话,他们期望着学校、企业与社会合作的平台。还有一些专家提到,我们非常看重实践与大学课程的融合。为什么我要讲这些东西呢?这跟我们后边怎么做所谓上海大学的国际化有关系。从课程、从企业合作、从国际机会、从能力锻炼多个维度的方面希望能够回应他们的需求。企业一定表达他们的需求,我们怎么回应他。接下来上海应该是世界级城市的定位,国际化人才的期待,合作的期待,这是我们MBA在国际化方面应该考虑的。大家认为这是跨国企业的需求,不是。

  我看到另外一个报告,讲这种需求在上海,在长三角的名企一定都有变化。我有一个朋友,本来在APP做人力资源总监,他现在去了晨光文具里面做了人力资源总监。这种变化已经出现了,已经开始加速,而且他是个台湾人。还有这些企业在投入教育方面现在已经改变了,开始投入教育。好几个名企跟我讲,能不能提供个培训方案给他,提供的费用不少。所以企业投入在做了,至于我们商学院的投入是怎么样呢?这是另外一个报告,管理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缺口是排在2006年是时代人才缺口的第10位,2010年是排到第8位,2011年排到第6位。我们有几组这几年的变化,经济在往下走,其实需求是减少的。商学院的规模,包括在中国,是往上快速增长。培养出来MBA的元素,就是供应在增加,但是反而我们所谓的GAP是扩大的。需求和供应里面有一个错配的程度严重程度远远大于经济的下坡。做好国际化与思考好国际化应该怎么阐述我们的特色。这是我们后面要讲的内容的背景。

  上海大学的国际化可以怎么去改变创造一个适合它的定义?能够跟其他兄弟院校有什么学习交流的地方?我们思考一定要定位稍微高一点点。Henry讲过如果你定一个目标,就一定要稍微高一点点,因为每个箭头最后都会掉下来。所以我们定高一点点就是,打比方很多学校有国际化MBA,我们看到国外有一种Global MBA,全球化的MBA.我们想讲一个全国MBA,不是中国MBA,而是一个Global Local MBA,国际与全球融合才能够适合源自于中国的MBA,这就是我们人才培养的导向建立。所以今天的主题为什么叫做国际化、全球化、全国化。不是中国化,是全球加国际。国际化我们所认为的不一定对,是随便讲讲我们的感觉。

  国际化是走出去的一种基本技能,我只讲对以前定义的理解,不是对Terminology定义的想法。我在国内跟很多企业家有交流,他们很容易认为国际化等于英语。认为英语办学就是国际MBA,或者我们的MBA有一些交换或者游学,就认为是一个国际MBA。如果是这样就等于国际化MBA的话,我们就觉得国际化是走出去的一个基本技能,一个走出去的基本条件,一个走出去交流的基本条件。所以你应该有基本的英语能力。我们有一些International MBA英语教学强调,我们应该有管理与商业的基本综合知识。所以我们MBA的综合课程,我们应该有MBA出国交流的经验与机会。所以我们有国际交换,有短期游学。这些在上海大学MBA课程里面都有,我们是英语教学。我们现在英文班1年大约有150人。最近我们开了一个双语班,大约规模是1年180到200人左右。

  现实情况是当我看到我们的校友,我们有很多校友,大约35%现在都在400或500强工作,70%到80%是在跨国企业或者名企工作。在事业单位、国企的大约在百分之十几左右。35%是在500强,不是美国500强,是全球500强。我们从他们的观察里面发现他们可能有瓶颈,他们的位置有的不低,但是他能否成为领导,我们有点怀疑。所以我们首先讲一句话是,这些能力我觉得一定不是像以前一样会带来更多的人才价值,而是更加是一个显要的技能。所以英语教学不等于什么,我们开设了双语教学,全球化我们觉得是一个普世知识,这种普世知识产生了融合的价值。

  我这个图来自于一个猎头公司的一篇文章,它提出几个普世价值,这都是我们很多MBA课程里面提到的。我们有普世知识的和能力资源的人才,才能够实现国际间的融合,产生国际上的合作。很多时候我发现有一些人才有很强的英语能力,但是很难产生国际合作。他有很强的精力,但是很难产生国际合作。他缺的可能是另外一种Global的能力,这是一种融合的能力。所以我提出来我们具有国际化的技术,利用英语,并不代表与国度的融合,并不代表能够成为国际化人才。所以我们更加需要的不是国际化的技能,而是Global的一种能力。新一代的企业家有可能像刚才AMBA中国专家王院长讲的,我们稍微加一点点东西,我们考虑到现在五个发展趋势。中国引进海外人才企业工作还是有许多瓶颈与困难。香港的引进人才制是非常自由的,会产生非常多的竞争,但是上海一定在改变。而且我们跟上海官员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已经关注了,这代表这个东西都会发生。

  所以这五个因素的改变让我们思考我们需要一种新的人才,就是刚才讲的全国化人才。Global Local,他应该是能够把中国企业带出去,也能够把西方企业带进来。把Global Value应用到本土上,或者是能够把Local Value解释清楚并能介绍到国际上。这是我们所讲的Globalizing Local或Localizing Global,全国化。所以我们在培养一种新的人才,这也是我们上海大学国际化定义的一种人才,这种人才可能是一种创新性。

  曾经我在全国MBA20周年做过报告,讲到梯形人才。梯形人才具备“广”的一面和“专”的一面。如果你具备国际化,不等于你能跳成全球化。你很有全球化的价值或者有学问,不代表你能实现全国化。这三个都可以独立,也都可以一步步建立起来,上海大学MBA是一步步帮学生建立起来。第三步全国化在这两年或两年半的学习里面是做不到的。希望他在毕业之后认同这种信念,有时候教育是一种信念或一种信仰,我们让他在后面去慢慢产生与思考,所以我们推动校友回来终身学习。

  我们校友非常积极地回来学习,非常积极地帮助上海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通过一种终身学习产生本科生对上海大学MBA的了解,是我们未来的生源。产生上海大学校友对上海大学更多的认同,产生他对价值观的回顾与思考。另外一方面怎么做呢?我们的理念在这里,培养考生全面发展 Global Local人才,没有理念很难产生价值观。只要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即使他毕业之后,让他继续发展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

  我们的课程在什么时候学习是一环扣一环,就像王院长讲的MBA是一个旅途的想法。刚才有人提到产业MBA,我们在2009年出了产业MBA,是和CFA合作的,它必须跟其他专业学位在定位上不一样。

  我们国际化强调的是一个360度的国际化机会,不管你一个星期,不管你不出去,不管你去半年,不管你去一年,我们都尽量提供这种360度的国际机会。有去交换,有海外学生来。海外学生来我们要求他不要学太多MBA课程,因为很多他已经学过了。国际化不单纯是中国学生国际化,还包括海外学生在中国很认同的想法。我们每年6月份都会去香港,1月份去伦敦、法国,还有9月份去美国加州,每年都有的。我们的游学467个人参加过,我们大约是1000多一点点学生,已经有一半人参加过游学。关于国际化的MBA教育,我觉得严谨是一个普世价值,所以我们要看重严谨。

  我们下一步目标就是“走出去”与“走进来”。上海大学这个牌子在国外办学是非常有优势的,不是一般有优势,这里不详细讲。把时间还给主持人,谢谢!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