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和世界共同变好的8个启示 | 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
在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下,第三次分配能否不仅惠及他人,也惠及捐赠人自身,达到“予人玫瑰,不止手有余香”的效果呢?怀揣着这样的目标,长江商学院朱睿教授、范昕宇教授、李梦军研究员进行了“从中国慈善史看商业向善与社会创新”的主题研究并发表了本系列文章。
社会创新是长江商学院始终关注的焦点。创办院长项兵教授提出,从根本上解决全球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需要通过社会创新跨界整合多方资源、通力协作才能有效地解决。
积极寻找利益相关方的相容与共创
我们认为,好的慈善模式需要精心的设计,让参与者能够可持续地做慈善,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做慈善者的道德水准。
在这个系列研究中,我们以“激励相容”理念为核心思想,以独特的“3+2”分析法研究了中国的典型慈善模式——即考察慈善模式中直接相关的三方:发起者、受益者、传承者,以及作为观察者的两方:民众与政府,在不同的慈善模式下是否激励相容。我们发现,只有当慈善模式的设计者积极寻找利益相关方的相容与共创,打造出激励相容的机制,才能让慈善走得健康,长远。
以范氏义庄为例,其制度设计影响了其后几百年的义庄发展模式。
作为义庄早期的创办人,范仲淹父子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规矩”用来约束族人并指导义庄的发展方向。随着时代的变化,宗族内部不仅一直注重遵守规则,还能够与时俱进地改进规则。
这种管理机制的设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激励相容的慈善模式良好的延展性。在这样的模式里:
义庄之内能够招纳优秀人才(受益者或传承者)投身运营;
义庄之间,可以吸引其他宗族(观察者)效仿加入;
义庄之外,携手政府(观察者)探索社会创新的边界:由于义庄承担了一定的社会救济责任,政府也愿意通过免税免杂役等方式鼓励其存续发展。
高度关注保障机制与可持续性创新
在众多的慈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慈善的发起者往往依靠个人魅力、声望以及在当地的威信发起慈善,但作为直接传承人的子孙后代却大多缺少个人道德层面的崇高动机,同时又没有足够的物质激励或财力去延续前辈的事业。
如在郭解、刘宰和张謇的案例中,传承者的系统性缺位直接导致了慈善发起者去世后慈善行为的戛然而止,慈善精神也没有得到好的传承。而在范氏义庄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宗族慈善之所以延续千百年,依靠的不仅仅是经济基础,更是这个家族的精神文化理念的传承与制度保障。
与此同时,一种慈善模式能否持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持续创新,与时共进。
例如,粤商的善会善堂在资金来源、组织形式和运营理念方面都有了现代化社会企业的雏形。
从现代的社会企业理念看,组织可持续经营的根本在于经营费用的可持续。广州的九大善堂没有一家是只募款不理财、用“一条腿”走路的。他们或买地买铺,再到市面上放租;或放入典当行,收取相对较高的利息。在管理上他们更加注重民主,还设置了轮值制度,以提升商人参与慈善的积极性,同时实现人才和资金的可持续发展。
类似的创新还有很多。由此看来,慈善的永续性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相通之处,都需要完善的保障机制以及持续不断的创新。
聚焦核心业务与社会痛点的结合
在很多企业家的认知中,慈善仅仅是捐赠财物,他们尚未意识到慈善与自身商业成功之间的关系。然而,在众多商帮的案例中,成功的商帮慈善大多会结合自身的优势,寻找与社会价值的结合点去做慈善,这样的慈善才能够达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晋商充分利用已有的强大社会网络,通过打造商业会馆,实现了广泛高效的善举落地,同时在当地社会提升了晋商群体的口碑与社会信誉;
徽商好儒,视读书入仕为荣耀,因此将经商所得财富大力投入到宗族教育中,培养族内子弟做官,加强宗族影响力;
闽商在福建发生大旱,地方官员束手无策之时,献策“招饥民数万,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舶载至台湾,令其茇舍、开垦荒田为生。”不仅使饥民免遭灾难,还促进了台湾岛的开发,扩大了未来的市场。
这正是“商业向善”的作为一种重要社会创新的闪光之处:我们并不要求企业单纯地捐款捐物,而希望企业将自身的商业运营——尤其是商业运营中的优势——与可能的社会慈善效应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让企业最大化地创造价值,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通过创造社会价值,更好地实现商业价值
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通过实现社会价值,特别是与自身业务紧密结合的社会价值,亦可反哺主营业务优势。
徽商在家乡铺桥修路,在为家乡百姓提供交通便利的同时,也使得自身主营业务的发展得到了好处。
与之类似,闽商开拓台湾、东南亚市场,既解决了大陆流民的生计问题,同时也拓展了商业版图,在国内市场已经被晋商徽商主导的形势下,积极发展海外贸易。
这是“商业向善”感性光芒背后的理性基础:商业向善做得越好的企业越能把自身的运营做得出色。商业的成功与慈善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更可以携手共进。故而,我们希望通过“商业向善”来促进认知,并推动企业家观念的转变,最终使慈善(公益)与商业互相成为彼此的助力。
倾听并尊重不同的声音与需求
在以往的慈善研究中,大家往往关注捐赠者的慈善行为,而少有人关注到受助者的感受与需求。
晋商常家修建戏楼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善举并不是通过施舍来满足捐赠者居高临下的心态,而应该对受益者注以温情的平视。慈善为弱势群体带去的不只是物质,也有精神的关怀,和人性的尊严。只有这样,才能用尊重赢得尊重。事实上,在当代的慈善实践中,不仅呼唤对受益者心理与尊严的关注,私人捐助者与慈善机构之间的心理定位问题也在引发越来越多的讨论与关注。
从慈善史的分析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社会发展存在不同阶段,因此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对于慈善内容有着不同的需求。
比如徽商开设育婴堂的案例说明,在江南地区经济发达的背景下,人们的需求往往不只是最基本的生存或灾荒救济需求,对于慈善,公众会抱有更高的期待。所以徽商面对弃婴众多这一社会问题,致力于育婴堂的建设,将商业中对于客户需求的体察用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之中。
在粤商、浙商慈善中我们也看到为受助者提供英文学习机会、职业教育培训等更加细分的领域。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问题的更迭,受助者对于帮助的需求也在变化,企业能否像洞察用户需求一样发现社会问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去解决问题,是当今企业做商业向善与社会创新的重点之一。从另一个角度看,拥有敏锐商业洞察的企业,也是社会中更可能解决问题的一员。
拥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
在全球化的今天,对新技术、新思想的包容与借鉴已经成为优秀企业家的共识。
从商帮慈善来看,近代商人通过引进新技术——如闽商将番薯引入中国、粤商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引进种痘法——在农业、工业、医疗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显著改善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培养了近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并且将各种先进的理念通过慈善传播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这种心态值得今天的企业家与慈善家借鉴:作为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士,更应该怀有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地引入推广对社会有益的事物,促进在社会中的传播。
允许鼓励批评,打造信任环境
在现代慈善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管理混乱和监督不到位,企业或慈善组织频频陷入公信力下降的阴霾中,引发了大量质疑与争议,导致募捐、慈善资源分配面临层层阻碍。慈善如何提高民众的信任度,走出公信力困境?
我们同样可以在历史中找到指引:
如范氏义庄设置了监督者的角色来限制义庄管理者的权力,拒绝腐败的滋生;
粤商的善堂善会通过公布捐赠者名单,保证捐款的透明度;
浙商的慈善医院更是为取信于民,每年发布报告册以保证信息的透明公开。报告主要内容有章程、职员名录、年度活动与收支情况等会计信息,内容详实。还将捐户姓名、捐款数目以及经常收支、各项规约等详细统计,刊登出来以供众览。捐助名单上,既有富甲一方的巨商大族,更有财力一般的中小商人乃至普通百姓。
这些允许监督、批评与鼓励的做法,提高了组织管理的透明度、促进了组织制度的完善,使慈善组织真正地走入到平民百姓中去,成为了有公信力从而有生命力的基层民生组织,最终在自由的批评中让赞美显得更有意义。
同理,在企业践行商业向善和社会创新的道路中,应该鼓励客观、中肯的意见,打造一个相互信任的环境。创新本身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允许犯错,允许客观的批评,但鼓励持续迭代、改进,这样商业的智慧才会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发挥最大的魅力,去解决棘手的社会问题,并因此创造长远的商业价值。
勇做新知识的传播者,新生活的启蒙人
作为新时代的企业家应该具备优秀的企业家精神。
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在我们看来: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创新意识,他们思维活跃,拥有新思路和新模式;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责任,他们敬业诚信、善于合作与学习;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品格,具有冒险精神、坚韧而执着;
企业家精神也是一种价值观,他们不仅创造利润,还会回馈社会;
企业家精神更是一种文化修养,他们想象力丰富,知识广博,是新知识的传播者和新生活的启蒙人。
我们看到苏商通过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出版事业,为近代学子与民众普及了新知识;通过创办实业,苏商为长三角地区的民众生活提供了便利。从此,落后的农业社会开始向先进的现代工业社会发生转变。无锡、南通等地的民众通过上新学堂、去新式企业工作拓展了眼界,开化了思想,摒弃了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保守观念,商业活动最终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
当现代企业家作为新知识的传播者和新生活的启蒙人,将先进的思想、理念传播出去,引领社会发展,塑造新商业文明之时,社会的进步也必将回报走在时代前沿的人们。
从传统慈善走向商业向善与社会创新
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下,第三次分配不仅可以惠及他人,也能够惠及捐赠人自身。予人玫瑰,确实可以不止手有余香。这是我们通过梳理中国慈善史欣喜地得到的答案。而其中的奥秘,在于企业结合自身的业务去解决社会问题,并因为创造了社会价值而被社会所认可,进而更好地实现商业价值,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企业家群体一直都是市场经济中思维最活跃,行动最积极的个体。而他们的故事也没有随着古代慈善史的结束而结束。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日中国,我们仍能看到许多有益的探索,也并不讳言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未来,我们将结合时下热点话题,继续与大家分享今天的企业如何实现商业向善与社会创新,如何通过创造社会价值,更好地实现商业价值。
让我们在本系列的结尾最后一次重复这句话,也希望本系列的文章能够鼓励正在阅读文章的你加入商业向善的队伍。
(本文转载自长江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1/03 上海线下活动 | 港中大MBA课程2025级招生宣讲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上海站 | 港中大MBA宣讲会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学长学姐校区见面会 | 香港大学在职MBA(大湾区模式) 十一月线下咨询会报名
- 11/03 下週日見!2025年入學交大安泰MBA第一場港澳台申請者沙龍重磅來襲!
- 11/06 讲座报名 | 房地产市场的破局与重构
- 11/12 统考倒计时45天 | 清华科技创新MBA学姐备考分享&答疑等你来!
- 11/13 线上活动|备考经验高密度输出,招生动态前瞻解析,11月13日交大安泰MBA考情解析+笔试技巧分享会开启报名!
- 11/14 公开课抢位|人工智能、数据和人才@北京
- 11/14 申请冲刺 | 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第四批次招生启动!
- 11/14 活动日程 | 11月14日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招生说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