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磊:闲聊中国三大超级经济增长极的发展和带动效应
作者:肖磊看世界
关于去年的经济数据逐步公布,值得关注的地方非常的多,关于更多数据,我们以后有机会慢慢再解读,最近确实想跟大家闲聊一下中国三个重要的增长极的自身发展升级和带动效应,他们分别是北京、上海和广东。
北京和上海的GDP双双都达到了4万亿人民币,广东已经超过了12万亿,这里面,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这意味着北京都市圈的规模,已经朝着类似东京都市圈的水平上发展,上海都市圈的规模,也是可以跟纽约都市圈靠拢的,而广东的承载力,如果再加上跟香港和澳门的区域协调,可以说已经成为全球特有的,具有一定独特和引领性的规模增长极。
当然,国内还有很多地区,比如中原经济带,成渝经济带,长江中游经济带等,都是具有很大的潜力的,但站在全球经济竞争的角度,目前国内其他的经济区域,努力的方向还主要是国内市场的突破周期,而北京、上海和广东,更大的衡量指标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国际竞争贡献值,也就是说,这三个地方,对内循环来说,是如何带动其他地区的问题,对外循环来说,是如何进一步获取竞争优势的问题。
在闲聊瞎扯开始之前,再次强调一下,我们已经有了非常全面的经济发展规划,包括十四五规划,以及整体的百年奋斗目标、生态保护等,我这里跟大家闲聊的,纯属出租车司机侃大山逻辑,是在我们整体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的总体战略之下,一些个人畅想,仅供大家过节打发时间使用。
一
如果从内部经济发展和外部经济竞争层面来说,我们国内经济有三大战略性需求,同时,如果解决了这三大需求,也就重新塑造和进一步升级了中国经济的对内发展(内循环)和对外竞争水平(外循环)。
那这三大需求分别是什么呢,第一个是战略性应对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需求;第二个是制造业阶梯型转移,也就是制造业内循环的需求;第三个是如何抓住正在大规模增长和处在大分流节点的全球服务业吸纳、承载力需求。
很有意思的是,要解决这三大需求,中国正好拥有三大各具特色功能的三大增长极,北京发展极所带动的平衡南北发展,上海带动的制造业内循环,广东、粤港澳在全球服务业领域的潜力和带动效应可能会更大。
大家先别着急,我之所以用简单的定位来解释这三个增长极的带动效应,不是说要定义这三个增长极的产业结构等,而是为了让大家更容易和更直接理解我们接下来要闲聊的部分。
好,那我们就从第一个说起,先说说北京发展极的带动效应。
关于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此前也专门写过,这里就不再做过多的阐述,这个里面更多的需要顺其自然,因为有趋势的部分,有积极、合理的部分,同时也有更大的逆向平衡的余地,这是我们特有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等决定的。
而这里面我要强调的是,尽管我们不能放大这种南北不平衡问题,但需要警惕两个误判,北方不会走向计划经济,南方也要防止自己进入南宋模式,请注意,我这里没有其他意思,请大家看完再骂或者争论什么的。
我重点说一下南宋模式,当年还是北宋后期的时候,也就是宋徽宗那个时候,以及后来的南宋,总觉得北方的民众,每天都向往着南方的繁华,只要宋朝的军队一到,民众就会迎接,就会当成救星,但等到宋朝皇帝御驾亲征的时候,发现那里的民众,早已没有那个意识,不仅没有欢呼,甚至还有点惊讶,于是金朝把宋朝的皇帝都给俘虏了。
所以这是一个误判,其导致的结果比较严重。当然,我说这个不是要表达什么,毕竟现在看这段历史也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内部矛盾。
我的意思是,发展得非常好的地区,老觉得发展得不太理想的地区样样都落后,思想都封建,这里的人们对更发达的地区有一种单方面的渴望,这本身也是一种误判,这种误判会带来固化的偏见,影响更大的平衡发展和内部协同问题。而发展得不好的地区,对发展得非常超前的地区,如果产生嗤之以鼻的心态,而后力求要达到同步和平均,这会使得发展得较好的地区,以为要吃大锅饭,要搞计划经济,那也是一种误判,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样很大。
所以要平衡南北发展的问题,首先要从减少误判,正视各区域的优缺点和先入为主的心态,然后再进入到实际策略的运用和实施,就会更顺畅许多。去年十一月发布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历史决议”把很多问题都说得非常清楚了,建议大家可以去认真看看,未来我们依然是以绝对的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时要给经济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平衡、协调、创新、绿色、共同富裕等高质量的部分,也就是经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放到了同样重要的位置。
比如最近我们看到比较多的,关于生态环保的各类政策,尤其是关于推进共同富裕的一些措施等,里面关于如何用市场及各类调节手段,分阶段达到共同富裕,都说得非常清楚了,尤其是把浙江等,就首先提到了推进共同富裕的示范省份,说明我们不仅要分阶段,还在分区域的来实现,这是具有很大政治和历史意义的,这也是实事求是的逻辑。
二
好,似乎有点扯远了,我们再回到北京增长极的带动发展效应问题,讨论这个问题,其实是将平衡南北发展浓缩到了一个简单的分析架构,我们在这方面有各区域具体的战略发展规划,比如东北振兴、西部开发,以及沿黄河高质量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我这里只是浓缩成了北京发展的带动效应,其他的有机会我们再探讨,因为北京的带动效应是巨大的,先说北京。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得从这届冬季奥运会说起,这届冬奥会的举办地是北京和张家口,张家口处在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的衔接处,同时张家口拥有非常好的军事战略位置,向东可以进入北京,向西可以进入河套平原,向北可以进入内蒙古高原,向南可以进入山西盆地,当年日本侵略军对张家口那是相当重视,甚至企图使其成为占领华北、鲸吞中国和牵制苏联的战略基地。
1946年的时候,傅作义占取了张家口,蒋介石立马就指挥不动了,后来傅作义迟迟不愿意和平解放北京(北平),就是觉得自己有张家口这个跟北平组成的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所以等到1948年12月24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张家口,到1949年1月22日傅作义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从充满硝烟和民族血泪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几经易手的张家口,到今天的冬奥会,如果这不叫传奇,那什么才是?假设没有新中国,估计张家口依然是军阀为称霸漠北而建立的军事要塞,假设新中国的首都没有定在北京,没有更协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张家口得发展成什么样才能有机会举办冬奥会?(没有别的意思)
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崇礼太子城冰雪小镇、太子城无人驾驶高铁站
我这里只是借张家口来说明历史和发展,以及现实的关系,并不是讨论张家口这个特定的城市或地区。我想说的是,这就是从现实层面,北京为什么是平衡南北发展的重要环节。
北京在这方面,还有另外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协同潜力和调度整合能力。
我们先说一下地理位置,这个肯定大家都非常清楚,我这里再补充一些。假设新中国的首都不是在北京,还会有如今比京杭大运河还要震撼的南水北调吗(京杭大运河是借助现有水道,南水北调是完全从陆地上开凿出来的)?
当然,如果华北平原缺水,也会想很多办法,但像如此浩大的南水北调工程,恐怕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搞起来的,或为了减少环境的承载力,以完全顺其自然的模式,不得不接受经济重心的南移,那个时候北方的发展恐怕就更值得深思了。
北京从历史上来看,不仅仅是农耕和游牧的整合融入升华发展地,更重要的是,在后来的维持中国大一统方面,北京是人口流动方面,南下和北上的一个枢纽节点,南方的有志之士,只有在北京呆一段时间之后,才会迅速体会到中国地貌之浩瀚(方圆200公里可见海洋港口、沙漠草原、高山峡谷,以及一望无际的大平原等等)、环境之复杂、治理之困难,这个时候才能对维持中国的广袤和一统产生情感和信仰,最后再走向更偏远的地区,才能有更大的意志力和向心力。
而诸多北方志士,只有在北京呆过,才会明白来自南方的人才有如此之多,来自南方的思维如此活跃,这个时候再走向南方的时候,才会懂得如何将更大的北方式旷野宏大,融入到南方式坚韧细腻。
所以,经过了燕赵胡服骑射、京杭大运河,以及元明清等时代的冲击、交融、定都经略,再加上新中国的经营,北京进一步成了中国人才流动的中枢,同时也逐步成为国际人才跟中国互动的中枢,北京拥有了更大的国内、国际人才储备、互动体系,从而足以影响其流动。
三
另一个是,北京拥有更大的带动整个北方的经济区域发展纵深。
如果简单的从地理位置上看,北京在中国的版图上似乎偏东,但实际上从资源调动的角度来说,是绝对的中枢位置。大家别嫌啰嗦,我们再重复强调一下。
北京镶嵌在华北平原上,又衔接了东北大平原,这使得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调动整个东北、华北平原最基本的生存资源,同时可以跟向西、向北、向东的集中性的链接通道进行成本较低的安全交互,尤其请注意“通道”二字。
向东和偏东北,有两条重要通道,一个是从承德、赤峰到通辽等,这个通道把蒙古高原和大兴安岭也都串联起来了,仅仅承德、赤峰、通辽这三个地方的人口,就已经超过了一千万。
所以,我说的通道的意思是,两边都有足够的互动流量和需求,且只有集中的一两条可以集中解决安全和服务等问题的走廊,而不仅仅只是可以从一个地方走向另一个地方。另一个偏东的通道,就是到唐山,出山海关进入东北,那链接的直接就是东北三省的腹地,整个东北平原,产值更大。
向北的通道看上去人烟稀少,但是国际通道,直接可以抵达二连浩特口岸,链接外蒙,然后到俄罗斯,是非常重要的国际通道。向西的通道就更具有链接作用了,出张家口,到河套平原,再到银川兰州,从而走向西南、青藏,这条通道在巴彦淖尔分叉后通过京新通道至哈密、乌鲁木齐,接入天山南北。
所以可以看出,这里面,每一条通道所承载的两头独自拥有的经济和人口,都是规模巨大的,这让“通道”二字有了巨大的发展带动意义,也就是它不仅仅是基于偏远或边疆地区的一条路,而每一条都是名副其实的经济贸易和人流交互大通道。
其实关于首都的选择,不仅要有跨世纪的战略眼光,同时还得有持续不断的升级和经略能力,否则就算位置选得再好,很容易在发展的过程中,变得不堪重负,被迫迁都,我举国际上诸多国家的迁都案例大家就明白了。
最近印尼已经决定迁都,与此同时,埃及新首都的建设也接近完成,这两个国家虽然不是特别知名的大国,但人口规模都不小,印尼人口超过2.6亿,埃及人口也超1亿。
要知道在过去不到一个世纪,已经有非常多规模也不小的国家迁都,包括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安卡拉)、澳大利亚(墨尔本→堪培拉)、巴西(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巴基斯坦(卡拉奇→伊斯兰堡)、尼日利亚(拉各斯→阿布贾)、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多多马)、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阿斯塔纳,现在叫努尔苏丹)、缅甸(仰光→内比都)等。
其实这里面还没包括印度首都,现在印度的首都为什么叫新德里,就是因为原来的首都在德里,后来修了一个新德里。
未来还有数十个国家正在讨论和研究迁都的问题,这里面有首都地区承载力极限的问题,包括各类资源,比如人口承载、公共基础设施承载、水资源承载等问题;而有的是因为地球生态的变迁,比如这次印尼的迁都,主要原因是雅加达等地区地面的沉降,很有可能会逐步的被淹没,当然,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人为因素,就是对地下水的超采,导致的沉降,为什么我们南水北调十分重要,原因就是不仅仅是解决饮水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给整个华北地下补水,使其避免沉降等风险。
还有一些国家迁都,是因为要发展更偏远的地区,平衡国内的地域发展矛盾等等,当然,还有一些是出于对国内民族整合等问题的考虑,为了维持国家的民族统一等等,各有各的理由。
从这些迁都的例子当中,我们不难找到面积十分广阔,人口规模十分巨大的国家,也可以找到自然环境较为恶劣,随着发展首都承载力确实不够的国家,另外还有确实需要迁都来平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我这里就不具体再说了。
而我要说的是,在我们新中国建立七十多年后,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工业化的实现,南北平衡发展需求的增加,东西南北互联互通建设、交互需求的迫切,北京作为首都的作用更加实际,把北京作为首都的前瞻性更加明显,我们可以通过更大的建设,比如南水北调、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京津冀协同等,来更好的发挥首都的各类作用,同时又避免了环境等承载力有限,被迫迁都的风险。所以我们才把雄安新区等的建设,叫千年大计。
当然,北京作为首都的带动作用,除了既有建设和疏解带来的巨大的承载和辐射潜力,最终还是要基于自身位置当中的“通道”作用来进一步实现。
四
我这里举一个关于印度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什么是“通道”作用。
尽管很早之前,印度就已经完成了从德里到新德里的迁建,新德里的位置本身也处在靠西北的角上,是有助于发展印度内陆地区的,同时也会增加印度人的危机感,因为靠近巴基斯坦,但新德里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其作为首都,位置层面的另一个劣势会越来越明显,那就是通道作用的发挥,我这里说的通道,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国内重要链接枢纽,第二个是国际通道枢纽,第三个是海陆链接。
我个人认为,新德里的持续建设,只能达到国内小规模通道的作用,因为新德里整个西北角,没有大的规模经济和纵深,而北面是喜马拉雅山,再往西是宿敌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脉,也就是说,对于印度国内来说,占最大部分的整个印度东、南、西南的贸易或各类流动,到新德里基本就止了(断了)。
如果未来印度可以打通北面跟中国的通道,新德里的位置就比较好了,就变成了链接整个印度东南腹地到中国的枢纽节点(大通道),但如果不借助巴基斯坦的中巴通道,印度想建立中印陆路通道,最好的通道是靠近尼泊尔和孟加拉的地区,而不是现在新德里这个位置。所以无论如何搞,新德里都很难扮演重要通道的角色,带动作用有,但是非常有限的。
更重要的是,现实层面印度反而防着中国,所以新德里不仅很难成为大通道层面的枢纽,反而是长久的终点。
另一个问题是,印度拥有很大的海洋面积,但我们至今都搞不明白,印度到底是大陆国家还是海洋国家,就算文化上被英国“教导”了数百年,但现在依然没有人会觉得印度是一个把海洋经济利用好了的国家(印度全国几乎所有港口加起来的吞吐量,还不及中国上海和宁波两个港),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是,印度首都离海洋太远,无法建立海洋跟大陆的持续性文化、思想,以及贸易资源分配的衔接和再分配,会影响到全国,这会导致,印度海洋经济和内陆经济更加疏离。当然,印度也在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当然,既然是闲聊瞎扯,我们就再进一步的瞎扯一下,我研究了好一阵子(就是看看地图哈),如果印度没有想办法打通北方跟中国陆路贸易通道的想法,想提升印度政府的权威性和执政能力,更重要的是参与未来全球新兴的大国竞争,新德里最好是迁都到我在下面地图上标出来的这个位置,这个区域东南方向都有一定的安全屏障型缓冲山脉,同时具备离海更近,建立大港的条件,更重要的是面对整个孟加拉湾,以及东盟经济和中国海洋辐射圈,这样印度这个地方就可以成为海洋和整个印度大陆的枢纽节点,对北方内陆所起到的互联互通作用是非常有用的,也就是在这个地方,首都的通道作用才能发挥出来。
再拿我们的北京来说,假设北京不是首都,天津港的作用会大打折扣,大家知道现在正在建设的雄安新区,其实此前还建设了曹妃甸港口,现在北京有一个新景点,也是这届冬奥会的组委会办公场所,同时还是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和单板滑雪大跳台比赛场馆的首钢遗址公园,大家有机会可以去参观一下。
而原来的首钢整个产业搬到哪里去了呢?就是曹妃甸港,很多人可能没怎么听过这个港,但曹妃甸港的吞吐量已经超过了4亿吨(几乎相当于湖北省整个沿长江港口的吞吐量总和,是印度孟买港吞吐量的数倍),搬迁至曹妃甸的首钢依然是全国第二大钢铁公司,给整个中国的基建和制造业提供着稳定的产能,同时曹妃甸已经有了通北京的高铁,疏港铁路四通八达,成了最重要的煤炭、铁矿石等国内国际能源枢纽通道。而去年曹妃甸全区20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超过1800亿,要知道10年前曹妃甸的工业产值还只有100亿。
假设中国的首都不在北京,离海洋非常远,首钢要疏解到曹妃甸这样的港口,恐怕困难就很大了,另外天津港因为北京的巨大的需求和中枢作用,天津港的辐射能力,以及北京所带动的整个渤海数十个港口的渗透和辐射能力,都给平衡南北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也就说,基于北京的对内通道优势,以及对外节点优势,再加上整合陆地和海洋的条件,可以在苏联工业时代,把来自苏联和北方的工业能力,输送到整个华北、西北,以及全国各地,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可以通过跟海洋经济的通道作用,同样可以将产品、技术和服务、思维等,以及对外的各种贸易和往来,辐射到整个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
更重要的是,我提到的北京承载的这些链接通道,都是必须要进一步打通和持续运维的,因为两边都是需求巨大的市场主体。向北是蒙古和俄罗斯,还是其中一条亚欧大通道,向西是整个西北地区,以及未来最重要的亚欧大陆西向通道;向东是整个东北平原和老工业基地,未来还有朝鲜半岛,而向海是渤海湾、日本韩国和整个太平洋地区。
也就是说,利用好北京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历史和内外大通道优势,以及我们中国特殊的首都作用,将是解决中国最重要的南北经济平衡发展问题的巨大资源和杠杆,这是其他类似规模的大国没有的。
就拿印度来说,我已经说了,如果新德里无法开辟出跟中国的陆路大通道,新德里就类似于断头路,就止住了,谁会将商业和各种贸易通道,长期持续的集散到断头路呢?不会的,这放大到首都所起的带动作用,就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模式和节奏。
而跟印度相对的,我再提一个国家,那就是俄罗斯,很多人可能觉得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相对于俄罗斯横跨亚欧东西的整个国土面积来说,过于偏西边了,其实不然,如果你站在莫斯科作为亚欧经济主体大通道这个层面来说,莫斯科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东边是中国,包括东亚经济,而西边是整个欧洲大陆,莫斯科就成了枢纽,所以你看,中欧贸易大通道,大部分的经济等交互,就通过莫斯科,如果莫斯科为了发展远东,把首都迁到了远东地区,大家想想,中欧等贸易大通道,还会经过俄罗斯的首都吗?如果不经过,影响和带动就大大的减弱了。
另一方面,莫斯科本身离黑海、地中海、波罗的海等更近,所以更容易打通海洋跟内陆的交互,同时可以更有危机感的应对来自海洋的挑战,所以无论是苏联还是如今的俄罗斯,其实在海洋安全等方面,依然是比较重要的选手,而印度作为海洋资源巨大的国家,这方面就弱很多。此前我还说过土耳其,其实土耳其把首都从伊斯坦布尔迁到整个国土居中的位置安卡拉,以为这样就可以平衡开发整个全国经济,其实如果不占据我提到的这几个通道效应,仅仅在尺寸上的居中,意义不大,这就是我上次为什么说,土耳其一定要主动助推亚欧大通道的建设,这样安卡拉对土耳其纵深发展的带动就突飞猛进了。
当然,更需要强调的是,就算所有的通道条件都具备,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度,当真正的机会来临的时候,作用也很难发挥出来,所以,这一点我们应该更有自信。
五
好,那说到这里,北京在各类内外通道和陆地海洋交互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位置,在发展北方经济,平衡南北发展方面的带动效应,尽管十分的强大了,但更多潜力还需要进一步释放,除了地理位置和新中国的颠覆性建设,以及北京对周边协同发展的首都优势,其实北京协同周边的发展优势依然需要不断推进。这个时候,中国已经发展起来的基建能力带来的北京更大的潜力就可以进一步扩张。
除了我前面提到的几个基于北京的大通道,以及正在建设的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我觉得北京的带动作用,还应该更大,这方面我用已经讨论了很多年的一个基建传说来说一下,那就是从山东半岛通向辽东半岛的渤海隧道。
此前我看到一些规划,就是修一条从山东烟台到大连旅顺的渤海隧道,就可以把中国最重要的两个半导连接起来了,这里面最直接的就是缩短两地互联互通的时间,这个我是非常同意的,但我觉得这远远不够,我在前面已经说了,通道需要有满足更大需求和规模的交互作用,而不是仅仅一条路的问题。
比如在东北,哈尔滨早就打通了到沈阳和大连的快速通道,但黑龙江的人口,不会停留在沈阳或大连,而是更多去了北京或海南等,如果渤海隧道,中间没有一个枢纽交互,也就是没有北京的加入,所起到的作用,将是非常有限的,当年的闯关东,那是非常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单纯烟大隧道很难激发山东经济经济的北向交互。
所以,我个人的瞎扯是,渤海湾需要至少两条或三条通道,才能达到调动整个渤海湾,进一步挖掘释放渤海湾经济的效果。
一条就是大家比较期待的,从烟台到大连的这条通道,但这一条通道必须配合其他链接北京的通道来使用,即从曹妃甸到大连(或从秦皇岛到长兴岛镇),直接把京津冀通过曹妃甸或秦皇岛至大连方向的隧道等,跟辽东半岛打通,如此,整个北京带动的协同发展,就把山东和辽宁这两个经济大省也席卷进去了,北京到大连的开车距离会减少数百公里,更重要的是,这会给未来跟朝鲜、韩国、日本等的区域经济大发展带来整合机会。
以北京带动的渤海湾超级协同,不仅要为朝鲜未来的可能性发展做好准备,也要推动中日韩的整合,只有渤海湾,加上两个半岛的经济达到足够联通和发达的程度,才会真正增加对日韩的软性吸引力,目前日本的目标是舍近求远的南下,而不是就近融入中国的北方经济,这一点依然需要我们增加渤海湾经济的吸引力。
当年日本垂涎中国山东,巴黎和会那段历史大家可以去再了解一下,后来新中国建立,以及改革开放之后,山东依然是日本韩国等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节点,时至今日,青岛、大连依然是韩国日本企业最重要的互联互通地域,如果我们把整个京津冀和辽鲁的的发展,按照整个东亚经济整合的方向努力,我相信中日韩的协同和发展也将会出现新的变化。
当然,按照中国未来全球化的发展步伐,对北京首都功能的需求还会进一步的提升,目前所建设的通州副中心,可能很快也会出现饱和,所以我再闲聊的一下,整个副中心规划很完美,就是从更长远看,可能空间估计还是不够,这里面我也是再瞎扯一下,北京可以托管河北北三县(我作为燕郊通勤北漂人员,就是瞎聊一下)不过我确实觉得作为整个首都北京的城市副中心,不仅仅是要承载非首都功能,那是要担当未来首都建立大通道的经济重任,要带动整个京津冀,同时还要辐射整个东亚,也就是整个首都的外溢效应要非常的强,现在通州的这个空间从长远大概率还需要进一步扩展。
一般省会城市的新区都比北京副中心这个要大,纳入整个北三县可能会更有发挥空间,当然目前的协同发展也是可以的。另一方面,中央已经大规模启动对河北雄安新区的建设,把北三县托管给北京(通州副中心)我觉得河北也不吃亏,这样北京副中心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而这对北京来说也不是什么负担。这样副中心就可以进一步打通到秦皇岛、曹妃甸的通道,未来如果打通曹妃甸秦皇岛到辽东半岛的跨海通道,也就更有地理和空间上的衔接效率。
这样一来,北京的通道、链接、辐射和枢纽作用将会完美的呈现,东北通道,也就是承德到赤峰这条通道,链接上千万人口的大兴安岭和内蒙古东部高原;正东这个方向通过城市副中心,以及打通曹妃甸秦皇岛至辽东半岛,可以链接东边道,也就是整个跟朝鲜交界的东边道,再从大连直接进入到京津冀;向南有去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京沪和京港通道,目前京沪二线也已经获批,同时京沪二线在河北以及山东境内,都主要靠近渤海,在山东半岛直接拐入潍坊,而潍坊就在烟台南面,这样一来,从烟台到大连旅顺的这一渤海通道就更加具有组成京津冀鲁辽大循环的重大意义,形成了真正的渤海大环线。
从北京到天津、潍坊、烟台,再从烟台到旅顺,从旅顺、大连到秦皇岛、曹妃甸、唐山,再从秦皇岛、曹妃甸、唐山到北京副中心通州,整个东亚最大的都市圈和区域经济将诞生,这对于未来将日韩纳入渤海经济区,以及战略性平衡中国南北发展静态和动态差距,振兴东北经济、进一步增加北京的东西南北通道价值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渤海隧道等建设难度是巨大的,我只是做个闲聊,在港珠澳大桥建成,深中通道建设也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渤海隧道并不是不值得期待。
六
好,说完了北京的带动效应,也就是北京对解决中国目前平衡南北发展这一需求,可以发挥的潜力,我们再来说说上海对制造业及内循环的发展带动效应。
在说上海的带动效应之前,我先卖个关子,说一下武汉,1858年汉口开阜,从此汉口迅速的成为各列强进入中国腹地攫取利益和发展商业的重要“据点”,从而汉口在国际市场也是名声大噪。
如今武汉江汉路
在此后八十多年的时间里,各列强在汉口分别设立了总领事馆八个,包括英俄法美日德意比,以及超过12国领事馆或代领事机构,在此期间,各列强各类实体,来汉口设租界、办洋行、开工厂矿山等等,这一方面说明了列强对中国资源的殖民式攫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汉口的重要和通道作用。
后来汉阳有了更现代的工业企业,包括著名的汉阳兵工厂,时至今日,武钢集团依然是中国最重要的钢铁企业之一,仅次于上海宝钢、首钢,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象征鞍钢,名列全国第四。再比如如今的武昌造船厂,依然能够在全国造船领域,排名进入全国前十,排在其前面的,都是沿海造船厂。
那我说汉口和武汉,跟讨论上海的带动效应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关系非常大,要知道武汉至上海的长江航道超过1100公里,而上海至日本长崎、鹿儿岛等航线长度,也不过800多公里。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有了长江这条黄金水道,处在中游的湖北等内陆地区,才有了如此巨大的历史性发展空间,就算在清朝工业和建设能力非常落后的时候,各列强都可以顺长江而上,很轻松的到达中国的内陆腹地,建立各种人文、商业,以及制造业工厂。
没错,说到这里,我所说的上海对整个中国制造业内循环和制造业阶梯转移的带动效应就有了一个核心的倚重点,这不是大家经常说的,简单的关于长三角的经济总量、规模这些,而是上海要发挥出对中国经济更巨大的作用,核心还是在长江这条黄金水道。
在一百多年前,各列强就可以通过长江,在武汉(汉口)建立如此规模及对制造业影响如此之大的“据点”,对中国资源进行近百年的攫取,以及对中国市场进行更具侵略性的开发,那如今我们对长江的开发,就不能止于武汉。如今的长江上游第一港,大家知道在哪儿吗?在云南,是云南水富港,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港,从水富港到重庆的航道也都超过500公里,所以基于长江,我们需要把如今的重庆,打造成一百多年前的武汉(汉阳),这样长江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就又向内陆辐射了一千多公里,这才有机会更大限度的利用好长江这一黄金水道的作用。
我不否认上海对周边的带动作用,比如江苏、安徽、浙江等,但上海最大的核心方向,也就是更大的带动作用,依然要基于长江,因为上海处在长江最大的枢纽节点位置,就像新加坡处在马六甲海峡(只是举例)的位置一样。要知道新加坡港的竞争力,不是源自大家把新加坡当成终点,恰恰相反,新加坡最大的竞争力,是大家都把新加坡当成了必经之地。
未来上海最极限的竞争力,不是成为国际市场跟中国诸多商业、贸易的终点,而是枢纽,也就是必经之地,这才是更大的目标。如果沿着长江,出现了规模更大的港口,以及创新的集装箱航运标准体系,能从散到整,也可以化整为零,其对内陆的渗透和辐射就更大了,整个四川宜宾至上海的长江航道两岸,都可以发展各类制造业,而一旦长江两岸几千公里的范围内如果制造业兴旺起来,最受益的依然是上海,因为有沿江成本最低,最可控,最稳定的航道,上海就成了中国更大腹地制造业的资源流动必经之地。
反过来说,把上海的带动效应不是基于长江,而是基于周边,实际上是有点浪费了(我个人瞎理解),因为上海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跟江苏、安徽、浙江东北部杭州等核心区都在同一个平原范围内,本身就极其容易建立持续的互联互通,无山川阻隔,也无谷深水长,顺其自然就好,真正应该推动的是基于整个长江流域的制造业阶梯转移。如果长三角不加入整个长江中上游的纵深多元经济,最后长江中下游也将因为各方面的趋同,很容易形成同向产业竞争格局。
比如目前新能源领域的造车新势力,特斯特工厂在上海,蔚来汽车在合肥,哪吒汽车和零跑汽车在浙江,我看南京的规划,也是要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到全国前三。这当然是好事,因为有助于产业链的集中互补、互动等,但我们也能看到长江下游平原在制造业方面的同向竞争趋势已经较为明显了。
七
假设上海一旦基于整个长江来规划其带动效应,前期规划和协调难度确实较大,但最终上海的收益也更大,因为沿江而上,都是内陆,一旦发展起来,沿江只有上海一个出海口(江苏、浙江等都有自己的出海口),收益自然也最大,更重要的是,基于武汉和重庆,也包括长株潭和九江南昌,以及更多的小型枢纽,整个长江经济带所建立的制造业规模、多样性,产生的分工合作,其形成的竞争力,从全球来看都是无可比拟的。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的阶梯形转移,以及对中部,甚至西南地区形成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将给中国经济的内循环增添更加明显的动力。
那具体来说,有没有可以闲聊得更具有想象力的方法呢,我这边真还有一个瞎扯想法,就是在上海的长江入海口三个岛上(长兴、横沙、崇明),分别给湖北、湖南、江西、重庆、四川,云南等,批出一块地方,建设属于本省的集装箱码头和江海航运转换的节点仓库、驻地服务等。
在上海这种寸土寸金,以及集中发展大港的模式下,这看上去有点浪费,降低了经营效率,但其实不然,长江沿岸各省市的产业结构和各种发展差距都不尽相同,其多元和分散属性是难以想象的,而这种分散和多元,如果利用好了,就是强大的竞争优势。
很多地方的小微企业产品,其实离集装箱这个运输规模,还比较遥远,但如果有了更分散和渗透到各自县镇的开发模式,就很容易把分散变成整体,把多元变成标准和规模,就可以参与更大的经济竞争和循环,而如果不去用小港口分省份的分散化处理和渗透,像上海港这种大港,只能对类似特斯拉整车大规模等出口等感兴趣,本身很难达到对内陆和整个长江流域航运服务的拉动和渗透。
这就好比说,假设有搞更小规模手工业或各类生产的,从长三角回到内陆,说相亲们,大家把生产的东西集中起来,装一个集装箱,什么时候装满我们什么时候走,再通过长江运到上海我们自己的码头,就可以出口到全世界了,这种渗透对带动长江中上游的发展可能是更广阔的。这里面拉动的是沿长江两岸各内陆省份的公路与港口、铁路与港口、公路与铁路等多种集散形式。
很多人可能会说,中国的港口已经有点过剩了,那其实指的是沿海省份的港口,需要进一步整合集中,但中国还有太多的内陆省份,依然需要把基于铁路、公路和港口的集装箱陆海联运模式打通,需要更多的自主性,对小港口的需求是很大的。同样的,我也觉得沿海诸多省份,可以在新疆比较集中的几个陆路口岸,建立自己的陆港,这样以来,远离海洋的长江上游内陆省份可以自主性的开发共享长江口,而沿海省份也可以在新疆等自主性的开发通往欧洲腹地的陆港枢纽驻地区域。要发挥大统一市场优势,就需要最大化的交互,这样总体蛋糕就做大了。
那关于我刚说的在长江入海口批出地方让长江沿岸省份自助建港这个,对于上海来说,有什么更大的好处呢,这就类似于新加坡为什么会源源不断的吸引那么多人才和资金,原因就是新加坡虽然是集中的大港,但给全球提供各种分散化的服务,诸多企业在新加坡设立了服务航运中转的机构,逐步的就成了巨大的产业,上海需要更大的国际化目标,但如果能把长江中上游的资源,以及更具独特多元竞争优势的沿江内陆产业整合起来,那国际化竞争水平就是附赠品,因为做到这种程度的时候,上海就成了真正的中国经济内、外循环的高质量发展枢纽,其他产业不需要刺激都会纷至沓来。
关于长江经济带,最后再强调一句,长江很长,但入海口的江海枢纽资源十分稀缺,这跟北方多省市分享渤海湾,以及广东多个重量级城市分别拥有自己的伶仃洋大港不同(广州港、佛山港、东莞港、深圳港、江门港、珠海港、中山港等等),在长江经济带开发方面,值得持续研究和思考。
八
好,最后我们再说一下珠三角,也就是广东对未来中国更超前的经济发展和带动作用。
目前看,珠三角,以及整个广东的经济规模,确实比较大,这一点我看到大家都在说,已经超过了意大利等这样的国家的经济规模,这个确实可喜可贺。
我这里先基于深圳,来说一下珠三角和广东的带动发展问题。此前,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文件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后来针对浙江,也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文件,叫《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这里面,一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另一个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因此,关于理解浙江、广东等中国发展非常超前的地区,通过现有的经济数据,以及国家对其的期望,以及各类规划性文件,我们就能比较透彻的了解。我今天闲聊的部分,完全是看了这些文件等之后,以及关注这些地区发展如此之好之后的一点感想,纯属闲聊讨论,有不对的地方还望大家指出和包含,仅供闲聊使用。
我们先从一些大家比较关心的现象来说一下,比如房地产市场,其实深圳人口相比北京、上海等,要少得多,总体经济规模也不及北京上海等,但全国房价的排名,深圳第一,而且我个人有个判断,这个第一,深圳可能会占据很长很长的时间。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很简单,深圳的东面是山,北面已经是在制造业领域,发展了很多年的东莞,再往北就是更缺平原的广州,而往西就是伶仃洋,往南就更没有空间了,属于香港。所以你去看,在全国城市房价排名方面,跟深圳类似的还有厦门,共同点是发展需求较大而平地不多。
全国城市房价排名
通常来说,拥有哪怕一个大平原通道的城市,在整体住宅建设方面,都是有更大回旋余地的,比如杭州东北方向就是大平原腹地,上海除了靠海的部分,都是平原腹地,北京就更不用说了,整个展开的扇形区域,都是大平原,成都、郑州等可以利用的平原也十分广袤,西安和重庆看似被山包围,但有足够扩充的狭长平原和未被开发的地区。所以你去看全国房价前十名里面,不光是深圳排名第一的问题,同时广州和东莞也都挤入了全国前十,如果再加上香港澳门,毫无疑问,珠三角注定是中国房价最高的地区。
当然,房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性指标,每个人对房价的理解也都不同,我只是以最基本的影响供给的极限限制因素,来分析和讨论,也就是说,也许在某个时间或某个周期里面,某些大平原城市的房价也会涨幅过快,而在某些时间或周期里,类似珠江三角这地区的房价也会出现萎靡,但在大部分时间里,以及大部分情况下,类似珠三角这样的地区的房价,要比嵌入大平原地区的城市房价要坚挺。
请注意,我不是来跟大家分析房价走势的,我要说的是,基于此,珠三角地区发展普通制造业的成本会越来越高,相比拥有更大平原的地区,珠三角的制造业需要迅速升级,更多融入品牌和科技因素,极大的增加附加值,否则就会失去普遍的成本优势,面对土地等要素成本的升高,非常底层的规模性制造业就很难在珠江三角立足和发展。
我再跟大家分享另外一组数据,比如这一轮兴起的直播带货,这个现象背后除了我们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助推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体现是最底层普遍性制造业的地域发展新趋势,从数据来看,直播企业注册数量浙江第一,比广东高出10%,如果再加上江苏和上海,长三角是直播带货的主力。
同样的,我们也都知道,此前以低价崛起的拼多多购物平台,也诞生在长三角,这个其实是有原因的,如果拼成本和对整个国内市场的物流等辐射力,珠三角已经很难再跟长三角竞争(我说的是比单纯成本优势)。
这也是我为什么说,上海地区的带动效应,是中国规模性制造业沿长江的的梯级转移,而最早给我们印入规模性、廉价制造业印象的东莞深圳,早已经不再廉价了,如果在珠三角的企业,没有科技和品牌等优势,要拼价格的话,现在和长期看,肯定是拼不过长三角的。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深圳要建立社会主义先行示范(请注意“先行”二字),其中实际上就是对创新突破和高附加值产业的期待,是面对高度竞争的市场性机制,可能会出现更多先富阶层(这一点必须承认),而浙江的共同富裕示范区,实际上追求的是更多的卷入就业人口,平衡发展和公平的关系,是要追求普遍性规模的。当然这里面也有重合实现的部分,只是各自稍微在时间上有周期差异罢了。
九
所以,我们要做个前瞻性判断,那就是珠三角地区,还要维持二十年前那种模式的制造业竞争力,已经逐步的不太可能了,这个时候,如果单纯从发展制造业的角度来说,要么就走向高精尖,要么就单方面向研发倾斜,在其他平原地区寻求成果转换。
要知道深圳这样的地方,跟制造业竞争的,还不仅仅是制造业本身的土地等需求,还有为了不断满足人才吸引力的教育、医疗等对土地等的需求,最近几年,我们已经看到了深圳最明显的,不是什么工厂的建立,而是多所大学和各类医院等的建立。
这个时候服务业就迅速崛起了,就需要非常大规模的人才和资金等持续集中的支持,如果考虑我们自身内部竞合的问题,珠三角还想跟上海等长三角地区在较底层的普遍性制造业竞争,就必须要找到一个离自己不远的处在半开发状态的大平原,也就是说,需要一批跟二十年前类似的“佛山、东莞、惠州”,来做制造业升级的过渡和缓冲。
但问题是,纵观珠三角周围,向东,向北,向南300公里,甚至500公里之内,都很难找到这样的平原,珠三角既有的三条跨省辐射通道,包括赣粤通道,湖广通道,还有沿珠江的通道,都还处在建设阶段,更主要的是都要穿越极其复杂的岭南山脉。
江西重镇赣州跟珠三角有一定的联通条件,但已经开发成江西第二大经济城市了,并非更大的空白区域,同时互动起来依然需要穿越崇山峻岭,赣深高铁去年12月才开通,江西的北部平原和经济核心区南昌、九江、上饶、鹰潭、景德镇等,其实离长江通道,以及浙江更近。我更期待的是赣粤运河,目前广东在开发韶关港,江西在开发赣州港,如果两者未来能打通,是值得期待的,这样珠三角就有了更低成本向长江中游平原辐射的通道。目前广东对江西的辐射,已经逐步顺畅,但还无法形成规模,赣粤运河等都还比较遥远。
而湖广通道方面,湖南的平原和经济核心区在长株潭,同样属于长江经济带,所以湖南作为人才辈出的大省,更多的实际上是给珠三角输送人才,产业协同方面需要更加差异化的模式,否则市场动力还有些欠缺,而长株潭作为基础比较强的工业基地,可以成为珠三角研发成果转化的重要目的地之一,这个是值得期待的。
剩下的沿珠江通道确实值得开发,包括正在广西建设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提升珠江航运,以及从广西向珠三角调水,以满足淡水需求的重要工程,其实这也引出了我要说的,珠三角真正的未来最核心的制造业发展升级缓冲带。别着急,我们慢慢聊。
这里面更有意思的是,沿珠江通道跟助力西南及北部湾地区发展的更大的一个战略通道交叉,也就是跟陆海新通道交叉互补,形成了未来更大的联通区域。
与此同时,我们也就引出了,我个人认为的,珠三角最大的可以缓冲制造业成本上升的过渡区域,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那就是向西南,自己省内的茂湛平原。
茂湛平原面积(1万平方公里)与珠江三角洲平原相当(1.1万平方公里),其承载能力和条件都是具备的,尤其是属于同一省份,规划协调更容易,等到深中通道、广湛高铁等打通,珠三角核心区跟茂湛平原的距离会迅速缩短,产业协同方面会更便捷。
当然,说到这里,很多同学可能会说,原来这就是作者所说的珠三角,也就是广东的带动效应啊,那我早就知道了有个湛江,有个茂名,以及茂湛平原,如果这么说的话,有啥新意呢,难道此前没想起这个地方?其实仅仅如果是为了说一个简单的省内产业分配和互联互通问题,那确实并不值得单独拿出来讨论,顺其自然就好。
我要说的是,从珠三角与茂湛平原,到西部陆海新通道,再到海南整个岛的巨大的特殊开放政策,包括封关运作等,这三大历史进程的聚合,才是未来真正的珠三角和广东,以及港澳所要发挥的带动以及自身突破的重大效应、机会。
另外,中国经济在全球货物贸易份额当中持续领先之后,在保持制造业存量和竞争力的同时,下一轮中国经济的内外贸易的增量竞争,将主要体现在服务贸易领域,去年我国服务出口2.54万亿元,增长了超过31%,与此同时,我们对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的进口增长,分别达到了57%和21%。服务贸易里面,虽然我们的知识密集型出口也在增长,但大部分还主要是国际运输服务等,挑战和机会都比较大。
十
当然,关于服务业,北京和上海地区依然是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北京上海从单纯服务贸易的角度来说,跟珠三角(粤港澳),以及未来海南的增量发展逻辑不同,北京上海是稳中寻求突破,而珠三角和海南是突破中寻求增量(这就是先行示范作用),所以会有更大、更多的尝试、创新、产业转移机会。
如果说北京所带动的是雄安、通州城市副中心,是环渤海,是联通东北、西北、中原,是平衡整个南北发展;上海所带动就是数千公里的长江流域。那么珠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所带动的,应该是茂湛平原、沿珠江通道、北部湾及陆海新通道,最重要的是基于此的海南超级自贸区。
你会发现,西部陆海新通道、茂湛平原,海南超级自贸区等,最后的更大枢纽、制造业缓冲区和服务业新的增长极,都汇集到了这一区域。
我们再说一下海南自贸区,单从地理位置看,是潜力无限的,其不是美国的夏威夷,你去看夏威夷,四面八方数千公里内都是浩瀚的太平洋,要知道海南岛离茂湛平原,也就是琼州海峡南北最窄的地方还不到20公里,是中国大陆架的延伸,仅仅打造一个度假旅游地那就太浪费了。
也就是说,海南岛离中国经济规模最大的省份广东,隔着不到20公里的海峡,同时拥有北部湾和东南方向的南海贸易大通道,离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香港只有500公里,离新加坡也不到2000公里(要知道中国的台湾省最南端离新加坡也还有超过3500公里),对于辐射整个东盟的海洋经济和建立跟茂湛平原的大陆交互来说,位置得天独厚。也就是说,海南不是任何一个通道的终点,而是绝对的枢纽。
按照目前海南岛在服务业领域的优惠政策和整体的开放预期,对整个珠三角和内陆服务业企业也都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的,这里面包括海南在人才、税收等方面的支持。也就是说,在珠三角可以做的,在海南会有更大的成本优势和市场创新空间,海南拥有了比国内任何自贸区都要高的改革自主权。
这个里面,我简略的说几点,比如支持“一带一路”国家在海南设立领事机构;建设以天然橡胶为主的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定价中心、价格指数发布中心,设立热带农产品拍卖中心;允许海南对境外游艇开展临时开放水域审批试点;其他自贸试验区施行的政策,凡符合海南发展定位的,海南省均可按程序报批后在自贸试验区进行试点;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海南建设自贸试验区需要,及时向海南省下放相关管理权限,给予充分的改革自主权,同时加强指导和服务,共同推进相关体制机制创新。
同时,海南还允许了很多外资业务,比如允许设立外商独资的娱乐场所,在海南自贸试验区内提供服务;允许外商投资国内互联网虚拟专用网业务(外资股比不超过50%)等等。
此前仅作为旅游度假岛,有一种现像是,中国东北、俄罗斯人下海南,那完全是因为气候问题,这回应该轮到广东和港澳台同胞下海南了,那是因为历史的产业机遇,可以说属于海南、北部湾、茂湛平原、西部陆海新通道南端枢纽这一区域的中国新的经济发展和带动极才刚刚萌芽(最值得期待)。
十一
我之所以在说广东的带动作用方面,提到海南超级自贸区,原因依然是为了说明白关于茂湛平原等的问题,从而说明珠三角制造业和未来竞争力,以及抓住全球服务业大趋势的问题。关于制造业,不是说想要高端就可以拥有高端,所谓高端制造业,都是普通的制造业竞争、孵化和堆积出来的。
我们暂不说深圳的华为、比亚迪等,几十年来,正是由于足够扎堆的珠三角普通制造业,最终堆出来了类似大疆这样的新兴国际竞争力制造业企业,而如果对比来看,也正是由于长三角,浙江等地诸多的普通制造业企业,堆出来了类似海康威视这样的制造业新兴企业。
那如果再过二十年呢?如果广东不在茂湛平原建立新的制造业规模孵化模式,不更大力度的“投入”海南自贸区,不通过茂湛平原和海南自贸区,以及沿珠江通道和陆海新通道交互,其巨大的人力和土地成本,很有可能会将深圳、广州推向类似香港一样的地步,也就是产业从活跃到固化,不得不只能依靠少数老牌企业和成本巨高的集中性服务业来支撑,创造增量的难度就很大了。
我说这个好像大家觉得对于广东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大的产业周期和经济周期(包括整个中国经济面临的增长和人口周期等),就类似于巨浪,潮来时可以载起巨轮,而潮落时小船都容易搁浅,如果没有未雨绸缪,在市场经济里面仅仅靠眼前的惯性,那是不行的。
市场经济,不是说你只想要高端,就会拥有高端,很多时候往往事与愿违,当你只想要某个确定的产业的时候,那个产业反而消失得更快,因为越是复杂重要的产业,越需要更大规模的普通产业支持和孵化。
大家可能不知道,美国创办福特汽车的先驱,最早只是当地一位自行车机械师,标致汽车、通用汽车等的前身,都是自行车制造商,米其林和邓禄普轮胎,最早也是为自行车生产轮胎的厂子。大家可能更不知道的是,改变飞机发展历史的莱特兄弟,本身也是从经营自行车售卖和维修起家的。那你说,类似生产自行车或经营自行车产业,到底是低端还是高端呢?(只是举个例子)
如果基于茂湛平原来规划珠三角的普通制造业缓冲,同时会带动服务业的辐射,这个时候加上海南超级自贸区的政策和位置优势,所聚合起来的产业效应会更大。
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沿珠江经济带已经深入到了广西内陆,而辐射整个西南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已经有了足够的规模。于是,北部湾、茂湛平原、海南自贸区,然后链接珠三角(包括港澳),就形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世界多样性经济大循环,因为这里还是占世界海洋经济将近三分之一的南海贸易大通道,也是东盟海洋枢纽,更是印度洋、太平洋的连接处,也就是令如今美国等垂涎的印太核心地区,可以说这就是未来最重要的全球海洋贸易中心区域,只有一百多年前欧洲工业革命鼎盛时期称霸世界的时候的地中海地区可以相提并论(好像又扯远了)。
当然,我这确实是瞎闲聊,目的是希望广东基于更大的创新规划和突破效应,在未来互联国内,走向世界方面,持续的升级换挡,成为引领西南,开发海南,撬动南亚,甚至引领全球竞争的重要带动性力量,在此过程中,同时也要抓住服务贸易的大爆发周期。更现实的来说,这里面我最期待的还是广东能够力推琼州海峡隧道的修建,早日将茂湛平原和海南超级自贸区完全打通。
十二
最后再强调一下,我这里并没有提成渝这一中国的第四增长和带动极,因为成渝正处在自身的大规模塑造阶段,也就是自己造血、升级的阶段,外溢性虽然有,但还不是很强,现阶段四川把川藏铁路打通比较重要,同时成渝至兰州、河西走廊,以及至西安的通道,也正在打通。这会使得长江经济带和陆海新通道的带动效应更加深入和广泛。
实际上北京从雄安、太原到西安这条线,也将联通成渝,甚至到云南、南亚;上海带动的长江经济带,也联通成渝、云南;而粤港澳、沿珠江通道、茂湛平原、海南自贸区,以后也将跟成渝扮演重要角色的陆海新通道对接,等到这些通道都建设完毕,进入到外溢式循环的时候,成渝发展极所获得的能量将是非常大的,那个时候,我们开发青藏高原,就有了更强大的发动机,河西走廊和新疆的经济循环会更加规模化,整个西部会成为亚欧大陆桥上最繁荣的陆路商业通道,西部开发就自然而然的实现了。
好,我的闲聊和畅想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故事纯属虚构、闲聊,有更多需要认真讨论的,大家可以留言,我再继续探索,完了再跟大家扯。
百万读者都在读
由FMBA历届校友推荐的文章集锦,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1/03 上海线下活动 | 港中大MBA课程2025级招生宣讲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上海站 | 港中大MBA宣讲会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学长学姐校区见面会 | 香港大学在职MBA(大湾区模式) 十一月线下咨询会报名
- 11/03 下週日見!2025年入學交大安泰MBA第一場港澳台申請者沙龍重磅來襲!
- 11/06 讲座报名 | 房地产市场的破局与重构
- 11/12 统考倒计时45天 | 清华科技创新MBA学姐备考分享&答疑等你来!
- 11/13 线上活动|备考经验高密度输出,招生动态前瞻解析,11月13日交大安泰MBA考情解析+笔试技巧分享会开启报名!
- 11/14 公开课抢位|人工智能、数据和人才@北京
- 11/14 申请冲刺 | 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第四批次招生启动!
- 11/14 活动日程 | 11月14日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招生说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