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宇:从3个层面理解“双循环” | 三季度经济数据解读
中国经济“双循环”战略被寄予厚望。昨日(19日)刚刚公布的中国前三季度经济增速“由负转正”,“双循环”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
“可能还未很明显的体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的答案有些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5月份最早提出“双循环”战略,到6月份、7月份政治局才进一步强调,可以说,作用在第三季度的数据上还没体现出来。但它对未来中国经济影响深远。结合经济运行数据,我们至少应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双循环”。
01
什么样的出口增速,
才是与中国经济匹配的?
一国经济强调“双循环”,透露了它如何看待对外经济部门,怎样看待进出口,以及同外部世界的联系,即如何看待“对外投资”和“对内投资”。双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两个循环都重要,互相促进。这是一个最直接的层面。
首先,我们要看懂前三季度中国经济的进出口数据里透露的信号。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231,151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7.5%,二季度则下降0.2%。出口127,103亿元,增长1.8%;进口104,048亿元,下降0.6%;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为23,054亿元。
这组数据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疫情期间,中国的进出口表现非常好,与GDP增速相当。二季度进出口是净下降,三季度进出口增速为7.5%。三季度中国GDP增速则加快至4.9%,这是实际增长率,如果加上3.3%左右的价格因素(CPI),名义增长率也能达到7%以上。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出口的增速远远快于同期GDP的增速,这也是当时全球的基本特点。但金融危机打乱了全球出口的快速增长,很多国家的出口基本上回到跟GDP同步的程度。这也意味着全球化已经到达了相当的深度,经济对出口的依赖很难再继续扩大。
当时欧美的经济分析人士认为,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要继续推进全球化的健康发展,出口的增长程度应跟 GDP的增长程度相当。而中国在危机发生长达近10年的时间里,出口的增速也逐渐慢了下来,出口占GDP的比重从约36%下降到约17%。这是和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相匹配的比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恰如其分地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既要重视挖掘国内需求的潜力,也要进一步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落实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出口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不见得要去追求比GDP更快的增长速度,而是要维持在跟GDP同步的程度。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压力下,这将更有助于中国出口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技术含量,从而在为全世界的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种程度既能够继续将中国经济跟世界经济相融合,获得海外市场,又能起到开辟国际市场,刺激国内经济的作用。所以说保持跟GDP的增速相匹配的出口速度,是我们落实“双循环”,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应该做的事情。第三季度表现出这个势头,我们应该坚持下去。
在“对外”这个层面,还要关注资本流入的部分。5月份以来,海外资本的流入是超出预期的,这跟中国短期内就实现了疫情稳定和经济恢复有关。但是,未来要更好地实现双循环,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国还要协调好货币政策,外汇政策,进行外汇体制和资本账户的体制改革,以满足在不同阶段完成更高水平开放的要求。
02
哪些力量决定了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
“双循环”的第二个层面是在国内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国家的长期发展和增长能力。它需要我们从短期的经济数据中“跳出来”,立足长远去把握中国经济。
央行在之前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了“经济增速有望回到潜在增长水平” 。易纲行长近期也撰文强调我们不会在短期内用大水漫灌,用货币政策来过度刺激经济。我们的货币政策要力度适中,使得中国经济回到它的“潜在增长水平”上。那什么叫潜在增长水平?它是一个国家的长期力量。长期的资源与结构性力量所决定的这个国家可持续增长的水平。
前三个季度的经济数据体现了短期疫情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它可能影响经济预期,可能使中国经济运行在潜在产出的水平之下,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些短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刺激,使得经济能够迅速回到它的长期路径上。从这个角度来讲,就意味着国内的供给侧改革要继续推进,目的就是要夯实和增强一个国家的长期潜在增长能力。
怎么夯实?它应该包含以下方面: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亲清政商关系,建立市场秩序,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开展国企改革和促进民企发展,促进形成潜在增长的长期政策和结构性政策,这是内循环中着眼长远的一面。巨大的国内市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促进力量,在这方面中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继续改革,减少市场上的交易成本,减少政府不恰当的管制,让市场的力量和需求的力量能迸发出来。
在这一过程中,还有来自于对外开放的“反向促进”作用。一方面,对国际的开放和进军国际市场,使得企业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下不断提升效率。“养在温室的花朵很难茁壮成长”,所以说如果关起门来保护自己的企业是不可取的,还是要让他们在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去经历风雨、去不断进步。这是从竞争角度。另一方面,无论是国际资本还是贸易的流动,都会带来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的扩散,这对于提升国内的长期经济增长潜力至关重要。
03
没有建立“社会安全网络”
消费是极度脆弱的
“双循环”战略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是需求,它包括国内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从今年前三季度数据统计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7.2%,之所以累计增速在下降,按照统计局的分析,主要是因为前期疫情冲击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近几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已经呈现了回升的态势,从趋势上来看目前的零售已经走出了疫情带来的深度冲击,正在处于恢复过程中。
在人们收入不增长或下降的时候,除了吃的,其他消费开支都会下降。从长远看,提振居民消费需求,还需要着力更多。在促进消费需求方面,要提高政策的精准性,鼓励和支持人们消费。在这一方面,目前学界一直在呼吁中国建立“社会安全网络”,也就是针对居民的健康、教育、低收入职业等风险,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周全地提供服务。当社会安全网络实现一定范围覆盖之后,就会消除人们的谨慎性储蓄动机,老百姓可以在无焦虑感,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更明智地进行消费和储蓄的决策,从而使得中国的消费变得强劲。
在促进投资需求方面,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技术变化,不同的技术环境要求有不同的投资。中国的投资原来表现为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现在应该表现为高科技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投资,而高科技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带来了新的融资需求。过去在传统投资之下,银行要发放*,需要有厂房、土地等抵押物,但对于服务业来说,没有这些抵押物,如何获得资金来发展?而对于高科技制造业来说,首先要有巨大的固定研发投入。因此,要创新资本市场,以更好的支持初创阶段所需要的高科技投资。
中国要想点燃投资的热情,不是简单的降低利率,不是简单的扩张货币就能实现,而是要切切实实地发展资本市场,为符合未来方向的高技术投资和新兴服务业投资提供很好的融资工具。
尽管从前三季度数据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8%,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5.6%,而制造业投资仍然下降6.5%,但降幅比上半年收窄5.2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不尽如意,主要由于制造业正在转型升级中,尤其是高技术投资发生在当下,其存在的不确定性需要一些创新的资本市场工具来支持。
跟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基础设施依然短缺,仍有很大的空间,所以基础设施投资也要继续深入,但基础设施有较长的回报周期,同样需要创新长期的资本市场工具,来帮助地方政府、帮助社区、帮助国有企业和机构来完成这种长期的基础设施投资,这类资本市场工具不但要解决长期的回报率问题,更重要的是,要靠市场的力量,用市场的眼光来预估和评判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04
用动态的眼光看经济数据
以上,是我们理解“双循环”战略的三个层次。另外,我们还应当学会用“动态的眼光”看中国经济的数据。从动态上去理解中国经济现在已经基本上回到了接近潜在增长的路径上。可以说,只要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第四季度经济就基本夯实。明年一季度的同比增速毫无疑问会让大家“惊讶”,也许会增长9个点甚至更高,为什么?因为今年第一季度数据太低了。
2020年在中国经济的中长期规划里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总体上,包括扶贫等目标大部分都已经实现了。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可能会对我们实现“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形成一定压力,但是放在更长远的周期里,中国经济基本上是能够完成既定的规划目标的。
另外,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更为重要,因此需要依靠政策的布局来管理大家的预期。具体来说,当一个经济中的很多人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技术变化,甚至政策变化,国际局势的变化,都充满不确定性时,人们就会延缓并调整投资和扩张的计划,这对于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如何更准确更清晰的阐释中国的长远发展目标,是接下来的关键,即将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就是这样的长远发展目标。
陈玉宇,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并担任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奖,并入选2016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致力于经济发展和生产率、人力资本和增长、健康和污染、行为经济学与劳动市场、收入分配、地区差异等领域的研究。他的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等国际学术杂志。曾获得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厉以宁研究奖、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多次获得光华管理学院教学优秀奖。
相关链接:
陈玉宇“拆解”上半年经济数据:6月投资增速高达12.9%,经济重拾活力
陈玉宇:对当前中国经济的3个基本判断陈玉宇:被总理“点名”的6亿人在哪儿?陈玉宇:把握5个关键问题,读懂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陈玉宇:疫情特别国债需至少1/3用于私企和个体(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1/03 上海线下活动 | 港中大MBA课程2025级招生宣讲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上海站 | 港中大MBA宣讲会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学长学姐校区见面会 | 香港大学在职MBA(大湾区模式) 十一月线下咨询会报名
- 11/03 下週日見!2025年入學交大安泰MBA第一場港澳台申請者沙龍重磅來襲!
- 11/06 讲座报名 | 房地产市场的破局与重构
- 11/12 统考倒计时45天 | 清华科技创新MBA学姐备考分享&答疑等你来!
- 11/13 线上活动|备考经验高密度输出,招生动态前瞻解析,11月13日交大安泰MBA考情解析+笔试技巧分享会开启报名!
- 11/14 公开课抢位|人工智能、数据和人才@北京
- 11/14 申请冲刺 | 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第四批次招生启动!
- 11/14 活动日程 | 11月14日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招生说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