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MPA中环一号读书分享会第29期回顾|《科学作为天职》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MPA
2020-12-29 18:38 浏览量: 8008

“中环一号”第29期读书分享会

百年前的德国大学,人事制度、课程设置、教学体系以及预算管理等都与官僚权力和资本紧密结合在一起,年轻人嵌入体制之中,失去自主性,逐渐变成“生意人”,学术变成纯靠运气的赌博。而另一方面,时代已经“去魅”,永恒价值、玄妙灵感也无法成为学术的原动力。1917年11月7日,在德国自由学术联盟巴伐利亚分会的邀请下,韦伯以“科学作为天职”为主题做了一次演讲,对于在这种处境中如何保持学术的热情给出了他的思考。后经修订,《科学作为天职》一书正式出版。本期“中环一号”读书分享会,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研究室副研究员郑飞老师,以“学术为业何以可能”为主题,向大家揭示本书对于青年学子立志献身于学术事业的镜鉴意义。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治管理学院副院长唐磊教授也亲临读书分享会。

在这篇演讲一开始,韦伯通过简述美国和德国的大学制度,尤其是通过对比年轻学者在其中的处境,来说明学术工作的外在情形。他以敏锐而沉重的口吻表达着身为精神贵族的学者对日益官僚化的大学和学术的不满。面对韦伯描述的难题,他眼中将要承担这些困难的下一代学者似乎已经有了答案:“我为我的天职而活着”。

郑老师把韦伯这篇演讲的意义概括为“奠定在工具理性基础上的现代科学体系”。有的人认为,现代化是个工具理性化的过程,因此必然导致与价值理性的冲突,即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冲突。从此展开,郑老师着重介绍了现代学术体系面临的生存境遇,尤其突出的是算法、官僚制、绩点为王所凸显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矛盾。

最后,郑老师介绍了现代学术体系的方法论原则,强调“价值中立”在现代学术体系中的基石作用。周末一班的何佳同学在分享中提出“每个人都能成为专家”的观点,令大家感到耳目一新。周末一班的赵宇新同学则在阅读中努力探寻“何为天职”。集中一班的石佩奇同学和集中二班的王文欣同学也分别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亲身感悟。

的确,当下算法主导的信息推荐技术,助推构建起一个个充斥劣质低俗内容的“茧房”,不仅让用户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而且容易形成舆论生态的“劣币驱逐良币”。正如人民日报所称:“技术中性”并不等于“价值中性”,工具理性也不应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在学术界也同样需要更多的“人文精神”。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社科MPA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