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 一段25年的奋斗史: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时代浪潮波涛翻滚,每个身处其中的人,以年华作笔,汗水为墨,奋笔疾书各自的奋斗故事。待到在更好的地方相遇,细细回望,才发现一切早已埋下种子,因缘际会,草蛇灰线。朱天、陈海斌、干嘉伟、李明,他们的故事各不相同,却都先后与中欧EMBA结缘——这看似偶然,一定程度上却也属必然,因为自开设至今25年来,中欧EMBA伴随无数中国企业家不断成长,诸多时代的开拓者、弄潮人,纷纷来到中欧,求取真知、叩问自我。25岁的中欧EMBA风华正茂,今天,这群中欧EMBA人将细述在中欧的改变,以及在中欧的激励下猛力奔跑的故事。
1989年,在北大读完经济学硕士的朱天,将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和众多渴望了解世界的年轻人一道,远赴大洋彼岸,去到美国西北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
在国内,变幻的时代也给予不安分的人以舞台,广阔的市场下,机会窗口依次洞开。而这群人也没有辜负时代,他们以自己的前程作担保,抓住时机、顺势而为,完成这场“人生豪赌”,在改变个人境遇的同时,也改变着时代。
从上世纪90年代南下打拼,在医疗行业闯荡十几年终成行业翘楚的陈海斌;到千禧年之际投身互联网,连续踩准风口的干嘉伟;再到由跨国公司背景转而创业,闯出工业物联网“中国江湖”的李明,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三个人,与海外归来的朱天教授在中欧EMBA相遇,共同成长,相互成就。
创办已25年的中欧EMBA课程,见证了一代风云变幻下一跃龙门的弄潮人,同时凭借全球化的视野和深入的中国研究,助力这些时势造就的英雄们更上层楼,开创新的时代。
最初的躁动
1981年的夏天,参加完高考的朱天,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此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报纸上总说,中国不仅是技术落后,管理更是落后,如果管理好了,技术慢慢也就有了。受此影响,从1981年到1995年,从清华到北大,再到美国西北大学,朱天投身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习,一学就是十五年。
1995年,朱天从美国赴香港科技大学任教。那一年,中国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愈益增长,刚刚成立一周年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推出了中国内地首个针对企业高层管理者的EMBA课程。
1997年,第一届中欧EMBA1995级上海班毕业照
当时国内最时髦的词无疑是“下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十年前就提出的口号,已被众多商业实践检验为真理。
受到“南巡讲话”的鼓舞,刚毕业不久的陈海斌放弃国家分配的工作,坐上南下的火车开始闯荡。在同学的力邀下,他加入了复星郭广昌的创业团队。
加入复星后,陈海斌开办了复星第一家外地公司广州复星,并担任总经理职务,负责为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开拓市场,这个产品让复星赚到了第一个1亿元。这让一直想创业的陈海斌按捺不住了,与其做别人商业奇迹的参与者,不如成为自己人生奇迹的创造者。1996年,年仅26岁的陈海斌从复星辞职,回到浙江老家,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陈海斌创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复制复星模式,第一年利润做到50万元,第二年利润达到100万元。都说创业的第一个一百万是最难赚的,没想到陈海斌只用了短短两年就实现了。
1998年,迪安诊断的前身公司正式成立。
也正是这一年,一张“医院暂停使用PCR检测技术”的禁令,让陈海斌面临“灭顶之灾”,迪安60多个员工走得只剩10个。直到2003年,公司通过代理医疗器械才逐渐度过了这场危机。
但那场危机,让陈海斌心怀警惕:代理这条路一定也会走到头。于是他果断选择了独立实验室的模式重新出发,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田里的”。通俗来说,就是企业的战略思维,要知道未来在哪里,趋势是什么。
陈海斌选择了独立实验室的模式重新出发
从只身南下珠海,加入复星团队,再到个人创业,还不满30岁的陈海斌已经做出了诸多尝试。“趁着年轻多试错,年轻没有失败”,靠着这样的想法,陈海斌在不断选择中找到了方向,最终将独立实验室的模式作为核心竞争力,开启了下一个商业辉煌。2011年,迪安诊断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迪安的诞生、发展与壮大,也是众多民营企业的成长缩影。
尝鲜新世纪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这块1996年竖起的广告牌,是很多人对互联网最早的记忆。在新千年之际,国人与互联网的距离,慢慢拉近了。
2000年大年初四,干嘉伟正和家人吃着晚饭,一通电话打来,对方单刀直入:“你还要不要来?”“来。”干嘉伟立即答应,毫不犹豫。就这样,成立不到半年的阿里巴巴迎来了第67号员工。
“名字听上去就不太靠谱,也不知道这公司能活多久”,但干嘉伟顾不上那么多,“管它啥时候倒闭,先进了互联网再说。”那时的干嘉伟已经在浙江一家国企干到了中层,拿着让人眼馋的薪水,但他敏感地预见到时代发展的趋势,决定离开“煤炭挖一块少一块”的传统行业,投身一个躁动的新世界。
砸了铁饭碗的干嘉伟开始了他的互联网生涯。然而最初的路并不顺利,开始做中供(中国供应商)销售后,干嘉伟两个半月才出了一单,离被辞退“只差半个月”。
“人都是被逼上梁山的。对新的环境适应不了,要么是不想适应,要么就是还有退路。”干嘉伟不相信,大学时期拿了四年一等奖学金、在前单位是同批人中最早被提拔到副科级的他,到了互联网就这么玩不转了。于是每天晚上不睡觉,总结经验教训,摆正心态,很快,他的业绩突飞猛进。从2001年1月阿里开始评比销售冠军以后,干嘉伟在7个月内拿下6度全国第一。在阿里,干嘉伟一干就是12年,从*销售一路做到了阿里副总裁。
到了2011年,互联网迎来另一个风口——O2O。这时,干嘉伟又一次展现出了前瞻的判断力:看好美团。于是,他加入美团,帮助其在硝烟弥漫的“千团大战”中脱颖而出,如今,美团已成为中国第三家市值破千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
从电子商务到O2O,干嘉伟帮助阿里和美团,连续领跑了互联网中两个最火的赛道,而这十多年间,互联网从衣食住行,到影音娱乐,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其中诞生的众多巨头,也让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上引人注目。
来中欧,做些不一样的事
干嘉伟的人生轨迹被饭桌上的那通电话改变,同样也是一顿饭,让朱天记忆犹新。
2003年,“非典”快接近尾声,仍在香港任教的朱天与几位经济学家朋友,第一次在疫情后聚餐。饭桌上几个人聊起是否回内地工作的事,有位朋友说:“如果只是纯粹做学术研究,在西方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话,那回到内地还是留在香港,差别不大;只有在研究以外,还想做些不一样的事,回去才有意义。”
朱天认同他的观点。彼时在商学院的圈子里,内地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已经崭露头角,成立还不到十年的中欧,已经连续三年在业内权威的英国《金融时报》“全球商学院50强”榜上有名。
利用一次学术休假,朱天决定去中欧看看,是否有机会回来做些不一样的事。
2005年,朱天正式加入中欧,国际化的教学环境与在香港时几无变化。在这里,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生。在香港科技大学教书时,学生主要是本科生和普通研究生,老师讲课按部就班,教学只是完成任务。而在中欧, EMBA课程的学生以企业高层为主,这些人年龄在40岁左右,是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管理精英,看似已过了求学年龄的他们反而有着旺盛的求知欲。
在中欧授课,让朱天真正感受到了教书的意义
在这里上课,让朱天真正感受到了教书的意义:即可以实实在在地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帮助他们提升分析问题和实际管理的能力。“学生会过来跟我说,这个理论对他的启发很大,让他对自己企业的管理进行重新思考”,这让朱天感到欣慰,因为这样的教书育人“真的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曾经,全球商学院使用的教学案例,主要来自哈佛商学院。但成长迅速的中国企业,处在瞬息万变的经济转轨时代下,会遇上西方未曾遇到的诸多决策变量,加上公司组织特性、中外文化差异等原因,舶来案例未必适用于中国。
从1994年学院创办之初,中欧就将研究重点放在开发国际标准的中国案例上。朱天说,现在,EMBA课上超过60%的教学案例都是中欧撰写的中国案例。
不仅学生从教授那里学习知识,教授队伍也不断从教学当中汲取养分。多次重版的《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就是中欧教授吴敬琏在多年“中国经济”授课讲义的基础上不断修改而来。在中欧,教授们不只是知识传播者,还是知识创造者,与学生教学相长。
干嘉伟(后排中间)与朱天教授(前排中间)在毕业答辩时的合影
求知若渴
让朱天感到欣慰的中欧EMBA学生,李明是其中的一位。2004年,在施耐德工作多年的他,需要在公司内部从零开始,组建一个独立财务核算的新事业部。这意味着工作内容将由专业领域转向综合管理,对一直以来更多钻研产品的李明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在此之前,施耐德就已经为高管提供了申请商学院的机会。听读过中欧的同事反馈不错,他便决定,也重新去“回炉再造”。
一堂财务课上,外籍教授拿着一个勺子,在咖啡杯里搅来搅去,学生们不知道老师要卖什么关子。搅罢,教授对大家说:“财务报表其实都是可以cook(烹调)的。”原本以为会计、财务是唯一而确定的,但这样形象的表达让李明明白,不同的会计准则或处理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只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理解。这堂课让他一下子对管理会计开了窍。
李明所在的施耐德电气有限公司,在改革开放的第二年就进入了中国。当时,在他所在的中欧EMBA班级中,跟他一样来自跨国公司的人为数不少。在早期,国内商学院的生源依赖外企的输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本土企业也逐渐壮大,与国际企业同台共舞,这在李明的中欧EMBA毕业作业中就可见一斑。
2006年,即将毕业的李明与同班的四五个同学组成课题小组,他们选择的课题方向是“eBay与淘宝的竞争”,在当年硝烟味十足的淘宝大战eBay的背景下,分析eBay该如何有效应对淘宝的免费策略。“我们正好赶上了时代转变。”李明后来笑着回忆,课题的结论就是:eBay不应死守着收费这条路,而应积极面对竞争。
没过多久,毕业课题所讨论的问题就在现实里有了结果,土生土长的淘宝果真在中国市场击败了eBay。阿里巴巴也从十几个人的小团队,一路成长为中国互联网的一座高山。2009年,在阿里工作了9年的干嘉伟,也来到中欧EMBA求取成长。
2009年,干嘉伟在中欧EMBA的开学模块上
每次上完课,干嘉伟都会思考如何把学习所得与工作实务相结合,并把思考点整理出来,给团队分享,这样既培养了队伍,又升华了自身的理解。
2011年,干嘉伟从中欧毕业。在商海沉浮十多年的陈海斌也来到中欧,两年的学习当中,陈海斌参加了去中国台湾、美国和英国剑桥的游学。这样一种动和静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其印象深刻,“管理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深入企业的教学创新,让我感受到中欧贯穿始终的‘中国深度、全球广度’的理念和主张。”
站上更高舞台
学习是种化学反应,更多的是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对于李明来说,在中欧的经历,不仅帮助他实现了从外企经理人到创业者的转变,还为他在创业之初带来了看得见的帮助。2009年,李明离开施耐德,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创立的公司映翰通当中。而创业之初,中欧的同窗伙伴,为他牵线了天使投资人,使其顺利开启了创业之路。
李明创办的映翰通主营业务为工业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创业之路同样历经波折。与陈海斌的经历类似,公司重要业务——电力网络,也因一纸规定使得前期努力付诸东流。
痛苦当中的李明决定另寻出路,“做一点独创性的,别人做不好的东西。”终于他发现配网状态故障分析少有人做,而这也是行业的一大痛点。
从原理推导开始,李明与团队一步步将解决方案从纸面变为现实。探索过程中,一种技术带来了“如来神掌”般的重要支撑,那就是人工智能。2013年,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李明的视野,团队的努力和技术的成熟相结合,一下子爆发出巨大能量。如今,电力线的故障分析技术,映翰通已做到全球领先,在欧美、亚太的市场份额也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2020年1月,李明在映翰通的上市路演推介会上
2020年2月,映翰通在科创板上市。李明认为,做到这些跟身处的大环境不无关系,“因为中国的电网自动化建设早已在世界上领跑,所以成长出映翰通也并不出乎意料。”
“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陈海斌很喜欢这句《中国合伙人》里的台词。这两年,他已不满足于当一名领导者,而是要做“受人尊敬的领导者”,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带动更多的企业一起发展、壮大。
有比商业成功更高的追求,也是中欧EMBA课程对所有学员的要求和期待。“我们的抱负其实可以更大。”朱天说。中欧EMBA课程创办25年来,见证且参与了中国经济一步步向上发展,用中国素材研究中国问题的同时,也放眼四海,走向世界。
(本文转载自中欧EMBA官方微信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1/03 上海线下活动 | 港中大MBA课程2025级招生宣讲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上海站 | 港中大MBA宣讲会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学长学姐校区见面会 | 香港大学在职MBA(大湾区模式) 十一月线下咨询会报名
- 11/03 下週日見!2025年入學交大安泰MBA第一場港澳台申請者沙龍重磅來襲!
- 11/06 讲座报名 | 房地产市场的破局与重构
- 11/12 统考倒计时45天 | 清华科技创新MBA学姐备考分享&答疑等你来!
- 11/13 线上活动|备考经验高密度输出,招生动态前瞻解析,11月13日交大安泰MBA考情解析+笔试技巧分享会开启报名!
- 11/14 公开课抢位|人工智能、数据和人才@北京
- 11/14 申请冲刺 | 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第四批次招生启动!
- 11/14 活动日程 | 11月14日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招生说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