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菲利普亲王的这张老照片,打开了一段中欧尘封已久的历史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2021-04-30 09:00 浏览量: 3605

2021年4月9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亲王去世,享年99岁。一张有关他的老照片也在中欧校友间传了开来,照片拍摄于1986年,当时他到访了位于北京的中欧工商管理中心(CEMI),也就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的前身。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就此开启:在1984-1993年间,CEMI共培养了6届247名毕业生,并为540余名企业高管提供了短期培训,不仅改变了他们的观念、启迪了他们的心智,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当时的企业管理、经济改革以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我们追忆过往的荣耀时,也应铭记这段弥足珍贵的历史。因为,CEMI与CEIBS,从北到南,血肉相连。

“亲王身后探头探脑的帅小伙”

英国菲利普亲王为何与中欧有关?这还要从一张照片说起。在这张泛黄的照片中,菲利普亲王满面笑容地和一群中国学生相谈甚欢。

“这张照片摄于1986年深秋,地点是位于北京海淀区半截塔一号的中欧工商管理中心(现在改名为中国企业管理中心),场景是菲利普亲王来我们的课堂视察。”回顾35年前的那段过往,照片的提供者樊金明博士依然记忆犹新,因为他也是现场亲历者之一。

“照片上菲利普亲王正在仔细听一位学姐介绍她所学的教材,而亲王身后探头探脑的帅小伙正是在下。”时光荏苒,这位曾经的“帅小伙”早已年过半百,现留居德国的他在一家贸易公司就职。

1986年英菲利普亲王到访CEMI,左一为樊金明博士

中欧工商管理中心(China-EC Management Institute,简称CEMI)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简称CEIBS)的前身,现居德国的樊金明正是CEMI的第二届校友。在1984-1994年间,CEMI共培养了6届247名毕业生,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现代管理教育的开拓者与实践者。

樊金明至今还记得,自己在CEMI上课时的许多人生“第一次”:上课和作业全是用英文;使用计算机写报告;老师上课放映幻灯片,使用大粗油笔而不是粉笔写在纸板上;一起写小组报告和做作业并计入个人学习成绩;每个学期结束,外教常会放映外文电影……

中国现代管理教育的试验田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在从农村吹向城市:放权让利、厂长经理承包责任制等企业改革方案不断涌现。同时,扩大了经营管理自主权的企业、快速发展的商品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浪潮,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人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曾强调:“我们要在技术上、管理上都来个革命。”

那么问题来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人才从何而来?要知道,当时技术和设备还很落后的中国,管理甚至更加落后。因此,为迎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局面,中国需要尽快恢复管理教育,以便迅速培养一大批符合“现代化”目标的企业管理人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领导人决定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工商管理教育。

1985年部分CEMI-1学员在CEMI教学楼前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国家经委在北京、大连、天津、上海等地分别建立与欧洲共同体、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合作的10个涉外管理培训项目。1984年9月1日,国家经委与欧共体在北京联合举办的中欧管理项目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MBA)班第一届学生入学,学制为3年,由欧共体负责聘请专家、教授来华授课,后逐步增加中方教授。

“当时CEMI采用全英文授课,聘请的是欧洲的知名教授。同学们的英语都不算太好,学习压力很大,但收到的效果却很好。”与樊金明在CEMI同班的刘西民回忆道。1986年,这位28岁的陕西小伙通过国家经委的统一考试进入CEMI学习,“我是1978届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在高校教管理,因此对CEMI的课程很感兴趣。”

来源:中欧管理项目手册,1984

CEMI在MBA课程中采用了在当时看来非常超前的做法,包括全英文授课、课程模块化、案例教学法、行动教学法等,这使CEMI不仅成为中国MBA教育的开拓者,更是先进管理教育理念的实践者。同时,CEMI还是中国高层经理培训课程的先行者,为许多国内外企业提供了管理培训课程,学员达到540余人。

每月工资57元,如何攻读MBA?

作为中国第一批合作办学项目,CEMI的三年制MBA包括半年英语强化培训,以及半年在欧共体成员国实习。经过协商,中国和欧共体双方同意在布鲁塞尔欧共体总部授予MBA学位(1989年以后改为在欧共体驻华代表团驻地授予),其学历相当于硕士学历。

“当时最吸引我的就是‘毕业到欧洲实习半年’这一项。”樊金明说,上世纪80年代能出国是极不容易也是极为风光的一件事,但想要考上CEMI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樊金明第一次看到这份招生简章是在1985年年底,当时的他还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年轻教师。在看到这份招生简章后,樊金明发现要求十分严苛:不仅要求考生具备相当的英语水平,还必须有三年以上工作经历。“那时大学生本来就很少,能有这么长工作经历且年龄还得不超过35岁的就更少了”。

CEMI招生简章(图片来源:廖新春 CEMI-2)

不仅如此,CEMI每年的学费(代培费)高达3300元,三年共计9900元,而且上学这三年还要由原工作单位支付工资。樊金明回忆称,当时很少有单位愿意如此培养新生力量,好在北二外最终支付了近1万元的学费。“当年这可是天文数字啊!1986年我的助教月工资才57块,加上各种补贴还不到90块钱呐”。

并不是所有人的报考都一帆风顺。一些CEMI校友因出国费用没有落实,迫不得已自费乘坐火车前往国外。好在,当时的同窗纷纷伸出援手——有的同学负责搜集火车的票价信息,甚至还要与国外的“票贩子”打交道;有的则是慷慨解囊,主动借钱给那些没有多少积蓄的同学。

“成功考取MBA,我们都是赢家。”回忆往事,一位曾获得过帮助的CEMI校友深感自己的幸运,“从报考到出国,虽几经波折,但总有贵人相助”。

许多人因CEMI改变了人生轨迹

CEMI的六届学员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据刘西民回忆,CEMI第二届学员是从全国10个城市报名的1800余人中经过三轮考试录取,其中后两轮考试包括GMAT(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和面试。最终,一共有65人从CEMI毕业。

“考MBA,使我们许多同学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除了少数几位同学在原方向或单位加力前行外,多数人改变了人生轨迹。”刘西民坦言,CEMI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尤其是在国外实习的半年,成为了我成长中的重要一课。我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深入了解了国外的管理实践,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转变”。

1992年CEMI第四届学生在欧共体驻华代表团驻地举行毕业典礼

最后半年的实习生涯,刘西民是在比利时贝卡尔特(Bekaert)公司度过的。这家公司十分重视这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专门派东亚部的部长助理诺·登德科(Nowl Dendoncker)作为指导老师,并因此成为了他一生的挚友。当实习结束后,刘西民选择回国,但每月100多元的工资让他的生活过得十分艰苦。在得知刘西民的困难后,诺·登德科每逢圣诞节就会寄给他300美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这样的资助一直持续了10年。

时至今日,刘西民还时常会想起,自己曾和同学张发林在布鲁塞尔街头看车来车往的画面,“当时他说,我们这辈子能有辆车就不错了。二十多年过去了,每次诺先生来看我,都发现我的住房条件又改善了,现在家里也有了三辆车。他很为中国这些年来的发展而骄傲”。

CEMI与CEIBS,从北到南,血脉相连

从CEMI毕业之后,刘西民先后担任高校老师、银行*审批人,以及西安曲江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他看来,如何建设企业文化,如何奠定业务基础并控制发展方向,这些管理底子都是在CEMI学习时打下的。

“对于CEMI,我非常引为自豪。当时CEMI从欧洲招募了优秀的师资,一开始就是世界一流的MBA项目,虽然那时中国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这些教授出于对管理教育在欧洲战后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深刻认知,出于对中国的兴趣和热爱,毅然在北京执起教鞭,传播起了当时最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刘西民说。

CEMI毕业证书(图片来源:樊金明)

虽然CEMI从1984到1993年仅仅存在了10年,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波折,但它却一直能以不断创新的态度与理念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也正因为如此,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9个中外合作项目相继停办,只有CEMI坚持了下来,而它的许多学术理念也成为了日后中欧发展的根基,对中国管理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

事实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1984年从耶鲁大学学术访问回国后,一直为CEMI的MBA学生授课。在CEMI南迁上海成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后,吴老已年过花甲,此后20年,他更是不辞辛苦地往返京沪两地授课。回顾自己与中欧的故事,吴老用一句话总结——“和中欧一同成长”。

在樊金明看来,菲利普亲王的老照片并非仅仅是为了追忆那段过往,了解并铭记CEMI这段短暂而不凡的发展历程意义更为重大。但令人难过痛惜的是,樊金明所在的CEMI-2班已经有6位同学先后病逝,“收集和整理我们这些同学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到CEMI学习和之后的故事,是桩非常有意义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为了保留有关CEMI的那段历史,樊金明博士时常会用文字在个人社交媒体作记录,“因为若仅有中国经济改革获得巨大成功的宏大叙事,后人包括今天的人们会难以理解和明白,为何中国所取得的成功他国无法复制,以及改革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问题、冲突和拦阻。对具体到个人和企业的细节了解越多,越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这四十多年的改革之路。”

同样的,我们在追忆过往光辉岁月的同时,也应该记住这段与中欧血脉相连的历史,以及历史中的人和事。幸运的是,作为中国管理教育的开拓者,CEMI的那些优秀传统随着其搬迁到上海、建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之后得到了继承和光大。

编辑 | 李琼

关于中欧的历史,你还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欢迎文末留言。

推荐阅读

26张老照片追忆往昔,这里“藏”着26载中欧人的光荣与梦想

一段25年的奋斗史: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早把中欧作故园—我和中欧的十四年

点击咨询中欧课程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