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首届DBA新生画像: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2021-11-18 09:00 浏览量: 3602

十一月初,中欧上海校园的秋意正浓,DBA首期班新生开学模块告一段落,40余位同学带着累累收获走出校门,又一脚踏进了应接不暇的现实世界。校门内外,仿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平行空间,时间也似乎有着不同的计算法则。但正是刚刚过去的这段独特时光,让我们能够走进这群人,去解答一些疑惑:他们究竟在追问着什么、坚定着什么、又奔赴着什么?

在中欧(瑞士)工商管理博士(DBA)首期班的阵容中,既有在顶尖跨国企业历练的企业家,也不乏在四十年改革开放浪潮中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他们平均工作经验24.7年,平均管理经验近20年,近40%已经拿到了两个硕士学位。但他们在振兴中国经济的同时始终不堕凌云之志,勇于攀登学术塔尖,在与世界的交手中永保兴致盎然。

01 追问:关乎民生福祉,我们如何做得更好?

大健康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其中,创新药是潜力巨大的增量市场。但新药研发效率却远远跟不上患者的迫切渴望,研发一款新药的平均周期仍然长达15年,研发成本中近6成的时间和成本都消耗在临床研究阶段。

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浙江太美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赵璐早就敏锐洞察到了这一行业痛点。一开始,他的想法是提供垂直行业的专业软件,用来提高医药研发人员的工作效率。但渐渐他发现,在医药研发的链条上,临床研究是一个涉及药企、医院、患者、监管机构等多方复杂的协作过程,对于规范、质量、可靠性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传统的以单方需求为核心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并没有真正提升效率。

“如何让新药更快上市?如何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如何让好药更加容易被患者获得?”,一系列追问,让赵璐深觉自己可以做的还有很多。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渗入,赵璐带领的太美医疗科技不断探索,核心产品从工具型向平台型转型。企业创新性打造的TrialOS医药研发数字化运营平台,打破组织、行业和参与者的边界,实现数据交互,标准统一,流程协作,资源整合,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支持新药临床研究的数字化平台。

教育是民生之本,素质为教育之根。“双减”政策推行以来,不断敦促校外培训科学定位,在培养中小学生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盖伦国际教育投资机构董事局主席云关秋,在这一方面颇有发言权。早在1997年,他就创办了知名教育品牌盖伦国际教育,确立了“为中华民族培养一大批具有‘学贯中西、文理兼达、情智双修、身心俱佳’潜在素质的少年英才”的宗旨。作为著名的华人教育学家,他率先在国内推出“百万少年英才工程”,既借鉴了国际少儿教育的先进理论,又融合了中华文化中蒙学教育思想的精髓,将培养国际化人才和社会需要、民族复兴紧密结合。

对于“比成功更高的追求”,云关秋认为,那是对人生社会价值的极致追求。他期望在DBA的学习和研究中,能够重新去思考,如何将事业体系和文化体系进行升级,如何更好地进行多元化投资发展,如何更好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从而造福社会和更多的家庭。

关乎民生幸福的,还有老百姓的钱袋子。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增速正在“紧追”GDP增速,这也意味着国内居民对金融资产的配置需求或将逐步上升。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官晓岚在金融科技领域深耕了25年,在他看来,在中国居民财富加速跑入权益市场的背景下,如何以科技赋能金融机构,将财富管理这样一个高专业性的服务,深入到千家万户,让更多人能分享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累累硕果,是金融科技企业今后要聚焦的重要命题。“在当前数字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充分利用数字科技来驱动金融行业的发展,以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与惠及百姓,是所有金融科技业者的梦想与追求”,官晓岚表示。

02 坚定:中国心和全球眼

值得一提的是,DBA首期班新生的平均年龄是47.6岁,他们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当前,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以他们为代表的企业家们,也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激活中国发展的澎湃春潮。

上工申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敏的经历颇具代表性。2004年,改制后的上工与上海申贝办公机械有限公司资产重组,张敏担任上工申贝集团董事长兼CEO,可以说是临危受命。当时,上工申贝被外资和民企双重夹击,经营困难重重,进退维谷。但张敏及其经营团队接手后决定背水一战,对外实施跨国并购,对内改革调整,让企业成功扭亏为盈。如果说跨国并购让上工申贝实现了全球化经营,那技术领先才真正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在张敏的带领下,上工申贝在缝制自动化方面长期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特别是柔性材料机器人加工中心的成功创建,突破了西方对中国的“卡脖子”技术,为航空航天、新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提供替代进口的先进设备。

在张敏看来,“奔六”的年纪依然选择就读DBA,正是在经历国企、外企、民企等各类体制之后的必然选择。他希望能够静下心来思考、归纳在公司治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管理经验和教训,未来能够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实施全球化经营有所借鉴。

蒂升电梯(中国)有限公司运营首席执行官徐红艳的思路和张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徐红艳是典型且卓越的外企人,从2004年起,她就陆续在通用电气、西门子、施耐德等全球知名外企工作多年,并且以华人女性的身份,在这些企业不止一次做到全球事业部和中国区总裁的位置。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她观察到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少中国企业虽然已经走出国门,但纵观各大行业,真正在全球行业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公司仍是凤毛麟角。中国国力不容忽视,那么中国企业成为国际引领型企业需要做什么?从哪里做起?徐红艳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深入了解管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将多年在德国和中国从业的经验沉淀与分享,研究如何让中国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兆易创新首席执行官程泰毅则有着不一样的人生曲线。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他到美国留学、创业,感受了硅谷魅力,也在全球顶尖通信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工作近10年。最终,他还是选择回国创业。创立的公司,因为在指纹、触控和MEMS芯片等传感器产品上拥有独特优势,于2019年被上市公司兆易创新收购,程泰毅也成为了兆易创新的首席执行官。

在程泰毅看来,半导体作为国家战略产业,他们这一代人承载着完成我国半导体产业战略提升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技术是立足之本,我和我团队的目标是把公司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大型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国际一流,并不容易。近年来全球贸易结构和产业分工的改变给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带来挑战,也带来追赶和发展的机会。但中国半导体产业和半导体公司发展是否会和能否会遵循欧美公司的发展路径,以及未来如何实现智能时代的创新,是他思考和探求的问题,也渴望在DBA的学习中探寻答案。

03 奔赴:ESG时代

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近年来,中国已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和行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更是中国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在刚刚过去的10月底,40周岁的葛新宇实现了自己的生日愿望——进入中欧研读DBA。他把这当做是一份特别的礼物:“每10年都能进入校园学习,这是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希望自己不断保持系统学习的热情”。

2011年,葛新宇加入君联资本,彼时,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行业刚露头角,只在有限产业应用环境下进行推广。但在葛新宇看来,当时在新能源和清洁技术领域中出现了国产替代加速的趋势。依靠这一前瞻思维与果断决策,作为君联资本合伙人的葛新宇领导投出了数个万亿、千亿市值公司,开创了君联资本在碳中和领域的投资业务。

“中国在碳中和及当前新能源产业方面,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没有太多的技术性落后和市场应用的滞后,同时全球要追求并达到碳中和,一定不能缺少中国。从中观层面看,碳中和及包含的清洁技术会是中国的主动战略选择,也会是未来产业和投资的重点领域”,葛新宇分析道。但光有宏观认识还不够,企业只有懂得如何从微观入手提出具体计划,才能从“碳中和”大势中真正获益。但这些都需要有人梳理、总结和提炼,这正是葛新宇选择DBA的原因。

诚然,近年来,根据ESG理念进行投资和经营,已日益成为各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在弘励资本董事长李海翔看来,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千差万别,对可持续发展的各项目标的理解以及优先次序、实施策略的选择也大不相同,ESG又与责任投资、绿色金融的概念略有差异,究竟各个国家应如何在ESG投资和经营方面进行协调与合作?跨国金融机构在ESG投资方面能否探索出一套适应各国情况的管理模式?这是投资人亟需思考的问题。“希望通过DBA课程探索和研究不同ESG投资管理方式的影响,建立一套有效适用的ESG投资管理机制”,李海翔表示。

04 回到原点:关注人和组织

当然,上述所有思考的前提是,企业自身的长足发展。

随着近年来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经济形式发生改变,再加上员工个人的独立意识更为活跃,过去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许多管理工具,在多文化组织的管理中几乎“失灵”。

稻盛和夫说过:“越是错综复杂的问题,就越要回到原点,根据单纯的原理原则进行判断”,江苏正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徐俊对此深有共鸣。

面对国内外市场并重、企业规模倍增、多元文化人员集聚的现状,徐俊在思考:是否有另一种更符合当下环境、年轻人思想、企业发展趋势的管理思维?他最终选择就读DBA,希望通过多元学科的课程学习,重新思考一些问题:企业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样的组织才能实现制定的目标?谁是企业的最终受益者?这也是对于企业根本属性的探寻和追问。

北京值得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隋国栋的创业经历,同样是一场至今在持续的长跑。作为一名从零到一的互联网创业者,隋国栋从个人博客起步,最终以“什么值得买APP”为核心产品,带领公司成功上市。一个已经存活了10年的互联网产品,如何保证不被颠覆?一家企业连续10年良性成长,如何确保不是昙花一现?“公司的治理结构,才是我现在的核心产品”,隋国栋认为,企业要做到永续生存,就要提升创新能力和孵化能力,而文化传承、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才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保障。而这些,都是隋国栋希望在DBA课程中学习和探索的。

相较而言,阿里巴巴集团荣誉合伙人张宇的想法或许更为直接:“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将近20年的观察和思考贡献给社会。”2004年加入阿里巴巴集团以来,张宇(花名语嫣)一直以阿里商业女侠的身份享誉业界。事实上,从今年6月离开商业一线以来,她更享受的是创业者教练的新身份。或许是因为大学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是教书,张宇对于以自身商业研究来辅导创业者的工作内容充满热情。特别是在疫情之后,她发现有很多数字化为基础的企业涌现而出。新的组织形态、新的企业边界之下,不同类型的企业该如何寻找自己的发展路径?经历了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二十年,她很乐于将自己对新商业模式的发展历程、企业管理、战略制定到执行等实战经验和规律的探寻及成果分享给更多人。因此,她选择回到母校中欧就读DBA课程,希望进一步拓展知识的边界,分享更多经验与框架给企业家们。“看到创业者和他们的组织成长、变化,都会让我感到非常开心。”

编辑| 江雁南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瑞士)于2021年首次开设工商管理博士(DBA)课程。课程定位为应用型博士,旨在以实质性提高商业领袖学术能力的方式,使商业领袖能够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地提炼原创商业思想,从而助益行业及中国经济发展,塑造并引领全球经济未来!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