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学思 |人文素养系列讲座 · 幸福的技艺:儒家精神与现代生活 · 杨立华教授

长江商学院
2015-04-08 00:00 浏览量: 2801
杨立华教授
代社会不乏迷茫与困顿,更不乏对传统的偏见和骄傲。当均质化的生活让人不知何为敬畏,当世俗化的社会使人不屑立于道德,虚无的现代人该如何跳脱出空洞的循环,寻找生命意义之所在?

2015年3月20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教授做客长江,分享其对儒家精神与现代生活的理解,为长江人揭示幸福的技艺。

何为“现代”?杨教授开宗明义地阐释到,一方面,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技术不断革新,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是一个时代上的概念,有“现在正在展开”之意;另一方面,受现代性傲慢造成的断裂的影响,“现代”与价值判断密切相关——人们以“现代”为标准,判断事物是否符合时代潮流。

然而,现代与传统之间真的存在不可逾越的“断裂”吗?非也!杨教授称,一则,在老子看来,“执古之道,已于今之有”,古今之道并无二致;二则,康德曾指出,启蒙是人的成熟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理性居于主导地位,支配人们的判断与选择;三则,孔子与老子皆认为,纵使信息形态、交流范围或时间改变,生活的本质不会被改变。因此,“断裂”只是一种假象。

这种假象使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诞生于世。在空前强大的自我观念的驱使下,人们变得过分自私自利且患得患失。虽然在表面上,“我最重要”的观念带给人自由,但这种自由以放弃投身于任何伟大的传统和崇高事业为代价,是一种毫无意义的个体的流放,因而导致了现代性的两个重要的哲学特征——欲望的无限膨胀与人生意义的普遍缺失,而这两个哲学特征又凝结成为现代性的根本问题——虚无主义。

当过分强大的自我观念使生活沦为毫无意义的空洞循环,现代人该如何解决虚无主义?杨教授通过对儒家哲学的解读给出了答案。

一方面,杨教授指出,儒家哲学对世界最根基的理解在于“生生”,即天地生生不一,人应生生不息,永恒创造。

另一方面,儒家哲学的核心在于“仁”——心灵最高主动性的表现。杨教授介绍道,“仁”有层层递进的四个层次:一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二是心为物役,即拥有基于欲望的明确追求;三是“知止”,即具有抵制外界诱惑的能力;四是“天地生物,人可成物”。

何为“人可成物”?杨教授阐释到,“人可成物”意为赋予物符合人类目的的结构,而此过程即为劳动,也即为对事物的陶冶。在他看来,在劳动中创造价值,既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在讲座最后,杨教授援引“双手劳动慰藉心”一语指出,唯有实现儒家思想核心“仁”的最高层次——在生生过程中自由地劳动,人才能真正解决虚无主义,发现人生意义,获得心灵慰藉,从而享受幸福。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