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瑞教授主讲“国际关系论文的选题与写作”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20-11-06 20:32 浏览量: 4901

2020年10月19日,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20年第1期(总第308期)讲座在文科楼622室举行。外交学院教授、《外交评论》执行主编陈志瑞向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近30名博士生做了题为“国际关系论文的选题与写作”的演讲。讲座由复旦大学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政治系朱杰进副教授主持。

陈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过程。新中国的国际关系学大致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复旦大学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一道率先从不同领域开始国际问题研究。在较长一个时期,这类研究多聚焦国别地区、事件和人物,且多以介绍和评述为主,理论性较弱。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各种西方理论思潮和流派的涌入,我国的国际关系学也得到迅速发展,自80年代中后期,国关学界大量译介美欧国际关系理论,至21世纪初诸如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范式的主要著作基本译介完成,国内国际关系论文以“理论假设+案例分析”为主要结构的文本规范逐渐确立。但与此同时,这一阶段许多论文往往从概念和理论而不是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研究问题,存在问题不切实际、理论与案例脱节的缺陷和不足。

因此,我国国际关系学界逐渐开始反思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并且提出了构建 “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宏大命题。对此不乏怀疑和否定,主张不应目的先行,而应从中国外交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但更多学者怀着这种强烈的理论意识立意创新,主要围绕中国与国际体系、国际秩序的关系问题,先后提出了天下主义、社会关系理论、道义现实主义理论、共生理论等理论主张。

陈教授进而勾勒了整个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趋势,指出三大理论范式之后难有宏大理论创新,国际关系理论日益中层化、地区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转折,全球国际关系学兴起,面对更加多元复杂的地区化世界,其研究视野和重心反而趋向地区化、本土化。而我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则开始出现政策化的趋势。

最后,陈教授与在座同学分享了他对国际关系论文选题与写作的一些心得体会。他认为,要平衡好学术与政策的关系。提出研究问题要观照现实或政策,但学术的根本在于求真,政策的根本在于求善,求善需要以求真为基础,研究应当避免主题先行、刻意为之。同时,也不宜将理论神秘化,而应遵循“特殊—普遍—特殊”的研究过程,将理论话语融入具体问题的研究实践之中。他还强调,大家要注重研究资料的可信性和权威性。总之,讲座虽然时间不长,但信息量大,其坦诚、风趣的交流互动令大家收获良多。

(供稿:纪昊楠)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