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学院国际政治系、外交学系举办校庆科研报告会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21-06-03 15:11 浏览量: 3216

2021年5月25日,值复旦大学116周年华诞之际,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外交学系科研报告会在文科楼826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次科研报告会主题为“大国竞争与国际制度的演进”,共有十位报告人进行主题汇报,上半场由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国际政治系系主任张建新教授主持,下半场由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国际政治系系副主任郑宇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助理、外交学系系主任、研究员、国际政治系党支部书记张骥老师首先带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外交制度的起源、发展与改革》报告。张骥老师认为,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中国国家治理的理念逐步封闭治理走向开放治理、国家治理的主题从内政主导型转向内外统筹类型、国家治理的范式从国家治理转为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结合、内政制度与外交制度之间存在双向深度互动。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制度体系的核心,同时也是中国外交的根本。张骥老师强调了外交的功能性需求与政治性需求之间的关系,外交制度与内政制度、国内制度与国际制度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在中国崛起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外交制度改革、创新明确需要党这一抓手。

朱杰进教授发表《制度趋同与亚投行的运营制度建设》的报告。朱杰进教授认为,制度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最根本因素,对国际层面上作为利益重新分配形式的制度调整至关重要。因此,朱杰进教授将研究聚焦于中国是否有可能创造新的国际制度、国际规则的问题。通过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个案研究,朱杰进教授发现,中国所提出的国际机制存在与现有世界机制“制度趋同”的现象。朱杰进教授运用国际组织的社会化理论对该现象进行分析:社会组织一旦建立,其生存与发展必须适应所存在环境,社会环境塑造了其运营制度。因此,亚投行在建立后,无论作为创始成员国之一的中国有多少的制度创新雄心与使命感,国际环境都会通过强制、模仿、规范性的手段使其走向趋同化的道路。最后,朱杰进教授重点强调国际环境背景因素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良好的政治环境是制度创新的重要条件。

宋国友教授对朱杰进教授的研究进行回应后,发表《大国竞争与国际制度演化》的报告。宋国友教授认为,作为一个新生国际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国际机制在初创阶段其生存发展目标可能优先于制度创新目标。但制度创新确实是当前国际背景下重要的议题,而中国如何将自己的国内制度融合到国际制度的创新之中愈加重要。宋国友教授对比、分析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以及中国参与的澜湄合作组织后认为,亚投行国际化程度太高反而被国际化。最后,宋国友教授提出,国家基于利益的驱动因素参与国际组织,对于中国而言,应当多创设、组建小型的国际组织,不应当从最初即致力于多变国际机构,“中国应当多复制一些澜湄机制而不应该多复制亚投行的机制”。

韦宗友教授随后发表了《拜登政府对华战略竞争透视》的报告。韦宗友教授指出,中国提出与美国合作、共赢,但美国、拜登政府却提出要竞争,并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将中国界定为“near-peer competitor(近同辈竞争者)”。拜登政府对华定位明确,对华政策大方向确定。韦宗友教授提出,拜登政府对华战略呈现“‘四全’方式”的特点:全政府、全社会、全领域、全世界;科技将是中美战略竞争的核心,规则、价值观是战略竞争的抓手,联盟是战略竞争的主要依托。韦宗友教授认为,中美关系将进入新的相持阶段,战略竞争将是长期的趋势,对于中国而言,应当保持战略定力同时不犯颠覆性错误,守住避免军事冲突的底线,执行不四面出击的策略,维持国内发展与国际和平两个大局。

陈拯副教授发表主题为《退出、威胁与背叛:霸权国修正国际制度的策略选择》的研究报告。陈拯副教授提出了鲜明问题,对影响霸权国修正国际制度策略选择的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博弈模型的推导,陈拯副教授提出,退出作为一种威胁能够推动谈判,但其必要前提为存在谈判空间,即妥协空间;妥协空间不仅取决于自身实力,还取决于对方对于退出行为的承受能力、国际制度自身的特性相关。汪晓风研究员发表《科学共同体与中美太空竞争》主题研究报告,结合“科学共同体”概念,聚焦中美科技竞争、科技脱钩。张建新教授对汪晓风研究员的研究进行回应,并提出,改写人类命运的四大领域分别为网络、新能源、人工智能、太空探索,未来科技与国际关系的研究将是重要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建新教授幽默风趣地提出,“地球上的中国是文明古国,火星上的中国必须是科技强国。”

本次报告会下半场由郑宇教授主持,陈玉聃副教授首先就《马基雅维里之“运”(Fortuna)》进行主题报告。陈玉聃副教授对修昔底德的“命”与马基雅维里的“运”进行比较分析,提出,马基雅维里乐观地认为人类可以抗拒命运甚至引领命运的背后隐藏着深切的悲观。修昔底德与马基雅维里在乱世与变局之下对“命”与“运”进行阐释,当前我们所面对的同样也是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对确定的追求背后也许也潜伏着对不确定性的绝望。

秦倩副教授演讲的主题是《宗教与美国国内法的域外使用》。她从关注《全球马格尼茨基人权问责法》出发,研究美国的法律帝国的建构过程。该法依其本质而言一部美国国内法,但实质上此法案却拥有明确的国际功能与定位,是一部具有域外适用性的美国国内法。从宗教自由角度透视美国国内法的国际运用及美国法律霸权的建构对于理解、应对当前欧美国家对中国进行的围堵具有重要意义。余博文讲师发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政治逻辑》主题报告,提出,“一带一路”本质上并非纯中国方案,是开放包容、创新的机制。最后,江天骄博士带来《关于咨政报告的选题与撰写》报告,从学术实践运用、学术落地的角度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咨政报告写作的特性、作用及重点。

报告会最终讨论环节中,在场师生就国际制度竞争、国际公共产品供应等问题进行讨论,各引一端各抒己见,不同学术观点之间产生激烈碰撞。奇文共与欣赏,疑义相与解析,学、思、辩、省中本届报告会圆满结束。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复旦国务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