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留学生冬奥会上做志愿者!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22-02-23 17:49 浏览量: 2603

2月20日,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这场惊艳世人的体育盛会背后,不仅有世界各国运动员年复一年的辛苦训练,也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志愿者日复一日的无私奉献。他们之中,我们也发现了两位复旦留学生的身影,他们活跃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为冬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任务变化带来新考验

参与今年北京冬奥志愿者工作的亚美尼亚籍的复旦留学生伟亚(Vahan Geghamyan)和海哥(Hayk Gehamyan)是出生相差15分钟的双胞胎兄弟,哥哥伟亚是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弟弟海哥是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专业2018级本科生。兄弟俩从数百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本次冬奥会亚美尼亚代表团的志愿者,他们起初被分配的任务是担任团队的翻译。

为了更好完成翻译沟通工作,早在2021年夏天,伟亚和海哥就开始了他们的准备工作:学习各类官方文件,完成各种口笔译任务,与本国代表团成员开展线上筹备会议等都是他们的工作内容。此外,由于本次冬奥会采取了闭环“泡泡”的防疫管理措施,志愿者们还需要提前做好相应准备,帮助运动员更好适应当地环境。半年多的辛勤准备,让兄弟俩对冬奥期待不已。

然而,就在一切似乎都准备就绪的时候,他们的团队中有志愿者临时无法来中国工作。为了顶替队友的空缺,兄弟俩除了要承担原定的随队翻译工作,还需要完成许多事务性的管理协调工作。大大增加的工作量和临时变化的工作内容,对于他们的前期准备和应变能力都是一种考验。

据兄弟俩介绍,他们在奥运村的工作每天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进驻的第一周真的非常紧张忙碌,我们团队的运动员每天要训练2-3次,我们既要做翻译,也要做一些事务协调工作。”完成每位运动员和团队成员的注册工作、确认他们的开幕式服装、指导对方填写一系列书面材料等都是伟亚和海哥的工作内容,很多任务十分繁琐,但容不得一点差错,忙碌的日常考验着他们的耐心和细心。

除了母语亚美尼亚语,他俩还会说中文、英文和俄文,语言优势也因此成了他们有机会服务了包括亚美尼亚队、白俄罗斯队等在内的多个团队的重要原因。

奥运村生活收获美好回忆

虽然每天的日程都非常紧张,加之此次冬奥会闭环管理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活动限制,但兄弟俩依然十分享受奥运村的生活。在科技创新无所不在的奥运村,科技不仅成为了运动员创造突破的神助攻,同时也极大限度地为奥运村生活带来了便利与趣味。伟亚介绍说:“奥运村里有我们需要的一切,路上还有四处行走的机器人为大家提供信息和帮助,食堂也有机器人为大家提供服务。”

作为奥运村的一项传统,奥运村村民之间互赠徽章并佩戴在自己的证件挂带上的交流方式也让伟亚印象深刻。半个多月下来,伟亚已经收集了满满一挂带象征着友谊和美好回忆的徽章。“你的挂带所承载的不是某一个时刻的回忆,而是整个奥运的回忆。”伟亚说。

住在奥运村的一大幸运是你很可能和世界顶尖运动员成为邻居甚至朋友。海哥说,兄弟俩在奥运村的邻居是来自芬兰和乌克兰的运动员,彼此因经常见面交流而成为了朋友,兄弟俩还曾在赛场边为他们的新朋友们加油助威。

正是与运动员们的接触和亲历赛事的经历,让海哥深切感受到了冰雪运动的魅力。他坦言,在成为冬奥运志愿者之前,自己对冰雪运动并不是特别了解,但在亲眼目睹世界顶尖运动员的现场比赛后,他爱上了冰雪运动这朵“高岭之花”,尤其是自由式滑雪的潇洒和花样滑冰的优美让他深陷其中。

“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住在一个屋檐下,团结在五环下,这更激发了我们‘一起向未来’的美好向往。”海哥表示,能够参与冬奥会这样的世界顶级赛事的志愿者工作,对于他和哥哥来说是一种荣幸,他们认为奥运会的宝贵之处不仅在于它能令世界顶尖选手汇聚一堂,同时也在于它能让同时观看比赛的各国人民心连心。

海哥说,闭幕式上各国运动员身披国旗共同前行的画面,是他们此次冬奥之旅中最难忘的时刻。“我们真诚地希望,奥林匹克精神将超越奥运会本身,同时能提醒人们,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大家庭的一员。”

来中国、来复旦是正确的决定

在完成了半个月多月的志愿者工作后,伟亚和海哥很快将在完成隔离后返回复旦继续上课。

兄弟俩说,这是他们时隔两年来第一次回到复旦校园。此前由于疫情,他们坚持通过在线教学完成学业任务,而这次能够重返校园上课也让兄弟俩十分期待与激动。

实际上,这两位优秀的志愿者在刚进入大学时,语言障碍和学业压力给他们带来过不小的压力,他们甚至考虑过转学。“因为中文实在太难了。”海哥笑着回忆起刚入学时的状态。

但随着中文的进步,在周围师生的帮助下,兄弟俩慢慢融入了复旦生活,学习压力也逐渐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在复旦,我接触到了广泛的知识,并发现了我对数理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兴趣,这也为我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伟亚说,能够亲身感受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与灿烂的文化,是他和弟弟当时选择来中国的主要原因,而能够在复旦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更使他们越来越确信自己来中国、来复旦学习的决定是正确的。

谈起未来,海哥说,兄弟俩希望在学有所成之后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为自己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组 稿

融媒体中心

文 字

汪蒙琪

图 片

受访者提供

责 编

汪祯仪

▼更多复旦新闻,敬请留意复旦大学官方网站。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