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院友风采】易承志:木铎之心,履践致远
易承志
易承志,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1年出站博士后。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曾任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
1999-2008年先后于湘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13-2014年为牛津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兴趣为城市治理、应急管理、公共政策、中国政府与治理。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出版学术专著三部,在Mobilizati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中国行政管理》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撰写的资政报告获得省部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独立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两项,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2019)、上海市“社科新人”(2018)等人才计划。兼任《实证社会科学》副主编、《公共治理研究》学术顾问、《复旦城市治理评论》编委、上海市政治学会常务理事。
易承志本科和硕士生就读于湘潭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更多侧重于学习公共管理方面的知识。博士生阶段他在华东师范大学学习政治学理论专业,导师为周敏凯教授。周老师的专业背景为历史学,跟随导师学习过程中他的阅读书单中也有相当比例的历史学书籍。直到今天,他仍然对当时阅读史学经典的一些场景历历在目。华东师大文史哲专业底蕴坚实,学习期间他也喜欢跨学科旁听王家范、沈志华、许纪霖、杨国荣、童世骏等老师们的课程或讲座。华东师范大学的学习开拓了易承志的研究视角,也奠定了他阅读研究的基础。三年的博士学习助力他行稳至远,求学研究道路也愈发纵深,曲径通幽处,是复旦大学的日月光华。
谈起申请到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缘由,他回忆道,“复旦大学是国内政治学研究的重镇,当时我已经确定了毕业去向,到华东政法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工作单位同意我们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实际上,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还是比较辛苦的,需要平衡单位工作与博士后研究在时间、精力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张力。好在单位对我们年轻老师非常支持,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
复旦大学有非常丰富的学术资源,这对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易承志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学校的光华楼和文科楼三天两头就会有讲座和研讨会,包括政治学、国际问题、公共管理、法律、文学、哲学、历史等很多领域,我都比较感兴趣,只要有时间都会选择去参与。”回望复旦的求学岁月,易承志记忆犹新。他感谢得到了导师林尚立教授的悉心指导,也回忆自己参加了不少课程和学术活动,有“竺乾威教授对比较公共行政的讲授”,有“陈明明教授对军政关系的讲解”,也不乏各个领域的高水平讲座,说到这里,易承志笑着告诉我们“有的跨学科主题其实也不太听得懂,但很喜欢那种学术的氛围”。那一份开怀而真挚的笑容背后,不仅是对过往求学经历的珍视,也蕴含着对当时那位热爱学术、追求学术的青年的欣赏与感动。
但是生活不是永远顺利,快乐总是和困难相生,就像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易承志在从事博士后研究的过程中也经历了挫折。他回忆当时自己博士后研究的选题很长时间都没有确定下来,几次汇报选题,从大都市区府际政治,到现代国家建设中的政治参与,再到国家建设中的农民政治参与,都以失败告终。不过,“好在导师宽容,再加上跟同门、朋友们的经常交流,让我可以不断深入地思考和调整自己的研究思路。在反复的思考和修改过程中,最后我将选题确定为‘城市化、国家建设与当代中国农民公民权问题研究’,顺利通过。”谈到这,易承志也露出了放松的微笑。为了充分利用来之不易的在职博士后研究机会,他主动申请将在站年限延长到三年,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对于易承志来说,阅读是生活的习惯,贯穿了他求学治学的整个过程。“湘潭大学的学习氛围很浓厚,老师会建议我广泛地阅读”。
在说到自己阅读书籍时,易承志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阅读方式。“大四选择保研后我想更多阅读一些经典,一次在图书馆偶然看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英译本,于是我就想了一个办法。我拿了一个英译本,然后我就尝试将英译本一句话一句话翻译成中文,翻译完毕后我再与商务印书馆的中译本进行对照,看看我和译者的理解有哪些偏差,在第一次尝试后深感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所以接下来我做了一个相反的工作,把中译本一句话一句话翻译成英文。当时没有谷歌翻译,遇到生词需要一个一个找字典,还是蛮辛苦的。但是对我来说,这一过程对语言学习和政治学理解都很有收获。” 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而在这次尝试之后,易承志将阅读与翻译作为自己读书的方式,进行了多次的实践。比如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时隔多年,易承志依然惊叹于林语堂那隽永诗意、充满野趣的语言。阅读、翻译、月光、青年,这或许是大学里是最常见也最动人的一幅写实画。
除此之外,易承志鼓励反复读书。“我一开始读《正义论》很难理解,我再去读第二遍,觉得有些懂了,虽然懵懵懂懂,但是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在其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大致如此。
立德立言,弦歌不辍
忆求学,难忘恩师情重。
“我在硕士和博士求学的时候,两位导师给了我很多帮助。在博士后研究期间,合作导师也给了我非常大的支持。他们为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如果没有老师们对我的关心支持,就没有今天的我。” 易承志坦言自己的幸运与感恩,在他看来,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指导学术,也非常关心他的个人成长,教会了他很多的为人原则。因此,在追随老师们的步伐中,“传道授业解惑”已然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了他的选择,“我在成为本科生、硕士生的导师后,也努力学习像我的老师们一样,对学生首先是尽量倾注自己的关心,第二是力所能及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因为在学生身上能看到老师的影子,学生的成长也是老师的一种成功。最好是学生的成就超过老师,我觉得这才是人才培养的要旨。正是求学的过程中我作为学生遇到了一些挫折,也在老师的关心帮助下克服了挫折,所以我在成为导师后也重视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比如选题的确定、研究的推进、投稿的选择等等,并努力尝试设身处地地给予他们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是很开心的。我觉得这对我是很自然的,因为我的老师们也是这么关心和帮助我的。”
从学生到老师,从求学到教书,从接受者到给予者,易承志努力实现自己人生角色的转变。如今作为一名老师,也是作为一名学者,易承志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2019)、上海市“社科新人”(2018)、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2012年)等人才计划。对他而言,“一方面,这些荣誉代表着学界对自己工作的信任和认可,我感到很荣幸,但也感到很有压力,因为这代表着我需要继续努力,才能对得起这些荣誉。另一方面,奖项代表的成绩属于过去,关键是需要坚持笃行。”在立德立言之路上,道阻且长,然上下求索,弦歌不辍。
志在真诚,一片冰心
“快意之事莫若友”,易承志相信真诚的友谊是宝贵的人生财富。“多年的外地求学经历告诉我朋友是非常重要的,我的导师们也曾说‘朋友很重要,与朋友交往不能带着功利目的’。我也牢牢地记住了他们的教诲,在我看来,朋友的关心、支持和牵挂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如果用一个颜色形容国务学院,易承志认为是红色——真诚、深厚的友谊。在复旦的博士后学习过程中,“除了遇到了名师之外,我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大家来自不同专业,但是我们坦诚相待,相互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友谊一直加深、持续,并且历久弥新。”
从朋友出发,易承志为有朋辈压力的同学们提出了建议。“复旦大学国务学院群英荟萃,因此有朋辈压力是正常的,有压力说明自己有上进心;其次需要正视压力,用积极学习的态度看待,取长补短,提升自己;此外,我觉得真正优秀的人应善于成就他人、善于相互成就。比如你身边都是一些优秀的朋友,那么你一定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同时也能够受到感染,自己的进步也会越来越大。”其实,朋友之间抱真守诚,聚是一团火,散亦作满天星,恰若复旦校歌,“交相勉,前程远”,百年星空,日月光华同灿烂。
院友寄语
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日月其迈,新故相推,祝愿同学们不断学习,坚持学习,让学习深入生活,滋养人生。
(本文转载自复旦大学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1/03 上海线下活动 | 港中大MBA课程2025级招生宣讲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上海站 | 港中大MBA宣讲会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学长学姐校区见面会 | 香港大学在职MBA(大湾区模式) 十一月线下咨询会报名
- 11/03 下週日見!2025年入學交大安泰MBA第一場港澳台申請者沙龍重磅來襲!
- 11/06 讲座报名 | 房地产市场的破局与重构
- 11/12 统考倒计时45天 | 清华科技创新MBA学姐备考分享&答疑等你来!
- 11/13 线上活动|备考经验高密度输出,招生动态前瞻解析,11月13日交大安泰MBA考情解析+笔试技巧分享会开启报名!
- 11/14 公开课抢位|人工智能、数据和人才@北京
- 11/14 申请冲刺 | 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第四批次招生启动!
- 11/14 活动日程 | 11月14日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招生说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