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大召开庆祝第34个教师节暨2017年度表彰奖励大会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8-09-11 09:07 浏览量: 3101

MBAChina网讯】

9月7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在农业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B座103会议室召开庆祝第34个教师节暨2017年度表彰奖励大会,对2017年度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校领导高翅、李名家、姚江林、王从严、吴平、郭刚奇、青平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学院(部)系(教研室)主任、新教师代表和人事秘书参加了大会,大会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杨少波主持。

会议伊始全场起立奏唱国歌,表彰奖励大会拉开帷幕。

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名家宣读了《华中农业大学关于2017年度综合奖励的决定》,校领导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生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国家级动植物品种选育人、国家标准制定人、省部级创新团队等获奖集体代表与个人颁发了荣誉奖牌。

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园艺林学学院程运江教授作为获奖代表上台发言。他首先向所有的老师表达了节日祝福,他认为自己有幸获得这份荣誉离不开导师们的悉心培育和不倦教诲。接着程运江结合自己在华农的求学过程与科研经历,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借助团队合作的力量,以及着眼产业发展全局,不断优化学科团队结构,逐步取得科研成果的感受。他认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应保持汇聚人才、开放包容、共谋发展、合作共赢的态度积极进行团队建设,这样才有利于推动科研发展。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姚江林发表了主题为“追求卓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讲话,首先他代表学校向全校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问候,并对大家过去一年辛勤的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姚江林指出,学校的2017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上,学校成功入选了“双一流”建设高校,为延续双甲子办学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明创建等方面捷报频传、屡有突破。他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为起点,学校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而实现学校事业更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重任需由我们担当。

他强调,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学校首先要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成长生态,提供一流服务保障,以汇聚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于狮子山下。其次,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落实“三全育人”,建设一流本科。坚持以本为本,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他还强调要落实好高书记在暑期中层干部研讨班中的五点要求。他希望广大教师回归本分,倡导学生“为中华复兴而读书”。在校高水平成果仍然不多的形势下,他希望各学院以国际科学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老师需围绕“顶天、立地、育人、惠民”精准发力,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产出更多能够“顶天”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增强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最后他指出,国际合作交流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学校在此方面还存在短板,全校上下仍需研究推进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政策与举措。

作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成员,来自文法学院的获奖代表兰霞老师表示,非常高兴能够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节日受到学校对自己的表彰。她认为承担着一份荣誉,也就意味着多了一份压力,她将和各位老师在课程建设、教学育人以及科学研究等各方面更加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2017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华中农业大学办学史上也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国家实施了“双一流”发展战略。这一年,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学校抓住发展机遇,成功入选了“双一流”建设高校,为延续双甲子办学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个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7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同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明创建等方面捷报频传、屡有突破: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实现了生命科学和农学两个学科门类的全覆盖;傅廷栋院士、张献龙教授、金梅林教授获得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邓秀新院士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全校8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9门课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新批科研项目1566项,新批科技经费达到9.17亿;SCI收录论文实现质和量的同步增长,总篇数比2016年增加100篇,达到1344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数增加44篇,达到178篇;学校荣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要归功于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更要归功于勤读力耕的全体华农人。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为新起点,学校事业发展也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学校发展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外部环境、内部情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科技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对高校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的要求更加迫切;人民对享有更高质量高等教育、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需求更加迫切;“双一流”发展战略启动实施和动态调整、滚动支持的工作机制,高校之间人才竞争、科技竞争、声誉竞争更加激烈;国家科研单位和综合大学陆续成立农学院、大力发展农科,与传统农业高校争夺人才资源、科研资源,优势学科的竞争态势更加明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一流本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责任使命更加凸显。

耕读双甲子,薪火传天下。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实现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我们这一代华农人身上。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时代更要有新作为。在此,我谈四点想法,与大家共勉:

第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流师资。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前,国内高校大力推动“双一流”建设,“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对于我们这样一所没有区位优势、没有强大经济支撑的行业性特色发展高校而言,人才就是核心竞争力、人才就是第一资源,是“双一流”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现有的人才队伍还面临着许多短板,比如高水平人才明显不足、应用型人才青黄不接。因此,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极为关键,更为紧迫。全校上下要以更大的气魄、更广的视野、更强的力度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要围绕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重点任务,集中有限的资源,精准引进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避免“漫灌式”引人。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海内外优秀人才集聚、长留狮子山,让这些才俊能在狮子山落地生根、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仅仅需要金钱、物质的筹码,更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宽松的学术氛围、广阔的学术平台,真正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成长生态。各学院和有关职能部门应立足盘活师资存量,围绕“激发教师活力、支持人才发展”这个命题,主动思考谋划,为人才发展问诊把脉,健全人才蓬勃发展的长效机制。全校要进一步浓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各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技术支撑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应主动服务教师,为教师潜心立德树人、静心科学研究提供一流服务保障。

第二,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落实“三全育人”,建设一流本科。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本科,一流大学必须要有卓越的教学。陈宝生部长说,教学决定生存,学校为教学而建;离开教学,校长就不是校长,教授就不是教授,大学就不是大学。我们必须坚持以本为本,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校党委书记高翅同志在今年的暑期中层干部研讨班上,就建设新时代一流本科提出了明确要求:再审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再构建人才质量高标准并切实严格执行;提高学业挑战度,切实加强课程教学,推动挑战式教学;把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综合施策,为建设一流本科提高制度保障。希望各学院和有关职能部门,认真落实高翅书记的要求,采取得力措施、积极行动起来。要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坚持“全球视野、本土行动、特色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努力打造“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一流本科;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把“三全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贯通人才培养全体系,使所有课程都履行育人功能,发挥育人作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教师的本分就是教书育人,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一流本科教育的实现,广大教师是主力军。希望全校教师不忘初心、回归本分,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履行好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围绕建设一流本科的新要求,加强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艺术的钻研,在课程教学、科学实验、学术交流中,把自身能量释放出来,把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调动起来,唤醒学生“为中华复兴而读书”的原动力,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研究生既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也是学校科技创新的生力军、科技产出的主力军,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

第三,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科技强校战略,提升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也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水平成果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目前,我校的标志性、原创性科研成果积累仍然不够,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难以保持持续性增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资助的学科面依然偏窄,承担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能力有待提升;活跃在国际国内学术前沿,能够影响国家科技决策、谋划重大项目的战略科学家严重不足。在学校事业发展新时期,要充分发挥一流科研对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学科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我们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希望各学院特别是“双一流”学科建设依托学院,以国际科学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集中优势资源,组建优秀科研团队,搭建高水准科研平台,重点打造优势学科领域,着力提升解决行业领域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在本学科优势领域抢占国内制高点、力争进入国际一流行列。希望老师们继续发挥艰苦奋斗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主动对接国际科学前沿、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围绕“顶天、立地、育人、惠民”精准发力,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产出更多能够“顶天”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同时也要突出应用性、技术性,在“立地、惠民”上下功夫,重点破解乡村振兴中遇到的现实难题,写好社会服务这篇大文章,在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提升学校社会声誉。

第四,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大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国际合作交流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也是衡量学科建设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质量是否得到国际认可的重要指标。从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看,国际评价、国际影响、国际声誉是我校学科建设的明显“短板”。比如,作为农业高校,我校农业科学不仅没能进入ESI千分之一,而且世界排名的差距还比较大。在学校事业发展新时期,全校上下必须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要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抓手,在“主动、全面”上下功夫,让国际合作交流能够“进大脑、进学院、进体系”;在全校形成“学校主导、学院主办、学科主体、师生主动、多方协同”的国际合作交流工作格局。要牢固树立国际化理念,既要有国际视野、明国际前沿,更要引国际资源、育国际英才、建国际学科、提国际声誉!

要加紧研究推进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学校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政策、举措。国际合作交流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科发院要研究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引导和激励学院、学科、学者、学生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人事处要会同有关部门、学院,研究在岗位聘任、人才遴选、综合奖励、绩效分配等相关制度中,形成正向激励机制。比如,研究如何引导师生在ESI农业科学所列期刊上发表论文,研究ESI高被引论文、高被引作者是否给予奖励、如何奖励,研究如何引导激励师生在国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等等。各学院要充分利用学校划拨的奖励基金,在学院奖励办法中,激励教师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导教师在学科相关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

党的十九大发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号召,学校也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希望全校教职工认清新使命,迎接新挑战,主动担当作为。只要华农人坚守“宏农学、扬国光”的价值追求,坚守以“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为核心的华农精神,艰苦奋斗、追求卓越,学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编辑:

(本文转载自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