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大举办2018年教师科学传播研修班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8-12-03 12:29 浏览量: 4743

MBAChina网讯】11月28日至30日,由华中农业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宣传部、人事处、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举办的教师科学传播研修班在北京举行。华中农业大学15名骨干青年老师专题研修如何提升与媒体打交道能力和科普作品创作能力,讨论如何用简单语言去与公众沟通交流科学问题。

学员合影

本次科学传播研修班邀请了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我校兼职教授蒋建科,光明日报科技部记者、编辑齐芳,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陈征,《知识分子》执行主编李晓明,《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执行主编谭一泓和天文学家、河马工作室创始人高爽。

他们结合自身经历和思考,分别以《超视距新闻传播》《科学家与媒体:相爱相杀》《对科学传播核心任务的思考》《科学新媒体运营的实践与思考》《如何和媒体打交道》《剑桥大学的孙悟空》为题,以详实的案例为老师们讲解了超视距新闻的挖掘方法,与媒体沟通的技巧与注意事项,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的内涵与核心任务,科学新媒体的传播策略与运营机制,以及如何以讲故事的方式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等内容。每场报告结束后,学员们都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困惑同授课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华中农大兼职教授蒋建科作报告

光明日报科技部记者、编辑齐芳作报告

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物理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教师陈征作报告

《知识分子》执行主编李晓明作报告

《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执行主编谭一泓作报告

天文学家、河马工作室创始人高爽作报告

研修期间,学员们赴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北京植物园参观学习。

学员参观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物理实验室

实训研讨结束后,学员们结合个人专业领域分别创作、分享了科普作品。

资源与环境学院李振华老师以《塑料瓶做的“生态空调”真有那么神奇吗》为题,从流体力学的视角揭示了“生态空调”制冷的机理和可行性条件。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陈大松老师结合自己参与“未来科学家班”科普工作的经历,以《微生物看不见,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题,为大家揭开了微生物的“神秘面纱”。

外国语学院郭海燕老师带来的《机器翻译会取代人工翻译吗》,用典型的翻译案例生动的证实了机器翻译的弊端及其用途和前景。水产学院高泽霞老师以《请跟我走进“渔业界”》为题,展示了“渔业”的历史与文化和“渔业”的相关研究。

文法学院毕耕老师以《一部科幻小说的创作构想》为题,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描绘了一部科幻小说的创作方式和设想。

动科、动医学院齐智利老师结合以《菌糠发酵,变废为宝》为题,图文并茂的展现了发酵菌糠在改善动物营养、提升动物免疫力、改善养殖业环境等方面的应用。

工学院刘浩蓬老师以《农业机器人总动员之小蜜蜂》为题,讲述了科学家是如何向小蜜蜂“学习”并研发农业用无人机的。

部分媒体记者、科普专家现场对学员们的科普作品进行一对一点评,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培训期间,学员们抓住机会交流碰撞,餐厅里、楼道间、会议室里,大家热烈讨论的身影随处可见。“这不仅是一次科学传播研修,更是一堂提升育人能力的好课”“科普工作真的很有意义,回去后我们准备采购一些装置,尝试做一些公益科普”“这次培训让我大开眼界,这种跨学科的交流也启发了我对自身学科的许多思考”……返程路上,学员们收获的喜悦溢于言表。

据悉,“科学智慧成长计划”是学校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科技三会”精神的一项特色举措,自启动实施该计划以来,已先后遴选了300余讲师生在校内及相关产学研基地开办了四期科学传播研修班。“‘学校相关部门搭台,科学家唱戏’,这种提升教师科学传播能力的探索非常值得推广,已经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主流媒体誉为科普的‘华农模式’。”本次培训的班主任、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大鹏表示。

编辑:

(本文转载自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