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雁工程系列活动丨红色地标打卡

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2021-10-05 09:30 浏览量: 3005

领雁系列活动

红色地标打卡

公管 韩东

01

观日照市曙光小学

#历史背景

日照市曙光小学原名为日照县邵疃两等小学堂,始创于1909年,是山东省日照地区成立的最早学校之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一度是日照革命活动中心,涌现出郑培明、郑培宣、郑世山等一批立志投身革命事业、并为革命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志士。这里同时也是1932年日照暴动的革命据点之一。

#参观感悟

硝烟散尽,风华依旧。一百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已然一去不返了,但革命先烈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主义精神却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依旧铭刻在人们心中,并将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永存。如今的我们是学生,但同时又是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逐梦者。

李大钊先生曾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身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今日之青年,今日的我们,必将擎起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旗,在当今时代的洪涛巨澜中逐风破浪,一去看山河!

02

观邹平市大马峪村

#历史背景

邹平市党性教育基地大马峪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老革命根据地之一,素有“革命根据地,红色小延安”之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驻扎过不少重要机关和八路军部队,在渤海地区颇有名气。大马峪村民是极具战斗力的民兵,村民们同八路军并肩作战、同甘共苦,抗日战争期间,形成了户户参军、家家抗日的局面。

#参观感悟

本次参观使我详细了解了大马峪村的村情村史及抗战精神,仿佛上了一堂精彩的红色教育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红色基因作为先进思想文化因子的高度凝练和升华,已然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灵魂血脉之中。新时代的我们,唯有传承好红色基因,才能携手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基,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公管 李天瑞

03

延安之行

#第一站

第一站我们来到枣园(右上图)。这里完好的保留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等革命领导者的旧居。房子里没太多家具物件,近乎空荡荡的简朴整洁,会客的前厅里摆几个蓝布包的沙发,一张木头桌子,围着一圈儿长条木头凳子,墙上贴着地图或是战势图。进到里屋一张矮矮的木头床上铺着白色被单,旁边或放一衣柜,或立一屏风,所有的房间里都有一个陈列满书本的书架,甚至大过了衣柜。褪色的军绿色大衣,四面单调的白墙,纸页卷曲发黄的书籍。

窑洞里是朴素穷苦的生活条件,伟人们却在里面领导着全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窑洞外是坎坷不平的碎砖路,伟人们却高一脚低一脚走在这样的路上决胜千里。幽草深树,清安静谧,革命之火曾凭借超乎一切的意志在这块黄土地上熊熊燃烧,而今日的火种还需我们接力传递。

#第二站

第二站我们来到梁家河(右下图)。梁家河村是习主席及大批千里迢迢从北京来的知青们插队的地方,当时的梁家河村的村民还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子既不通公路,也不通电。而知青们斗志昂扬,和村民一起劳作,帮助村民摆脱贫困。

“当梁家河变成一种精神时,我们都感动于它。”村里现在已经没有几户人家居住了,村民都搬到了乡镇上,坐落于黄土之上的小村子似乎不复存在了,但“梁家河”却变成了一个永恒的符号,闪耀着“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梁家河精神。习主席曾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习主席做知青时就心系群众,一心为村民出主意想办法,修建了延安第一座乃至陕西第一座沼气池,为村民谋利益而不惜千里赴四川学习研究。梁家河的每一块土地都深深印下了那些曾经一心为民的老一辈革命者的足迹,条件异常艰苦,幸福来之不易,梁家河精神永留心间

#第三站

第三站我们来到路遥纪念馆(左图)。在路遥纪念馆里,我们了解了路遥不平凡的一生。自古才子出寒门,路遥是这片贫瘠的黄土地的儿子,生在贫困里,长在贫困中,7岁就因家里光景不好被过继给伯父。贫苦使路遥对生活有着更深刻的认识,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堪称那个变革时代的缩影,主人公孙少平里处处是求学时路遥本人的影子。路遥为《平凡的世界》筹备了太多。“写作整个地进入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产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

离开纪念馆时,我在留言板上一笔一划地写:“自古才子出寒门。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又在后面加了一句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里写到的一句:“我愿岁月无负天地,我愿此生辽阔高远。”我觉得这句话能够总结路遥的一生,岁月无负天地,此生辽阔高远。路遥是过去艰苦改革年代的缩影,更是开拓新时代的标杆,正如习总书记所提倡的“三牛精神”,路遥自己也曾说:“活着,像牛一样耕作;倒下,像土地一样奉献。”红色基因在他的言语里闪烁,也深深地留在了我们心底

04

参观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我的身上,有他们的血液、他们的痕迹,所以只要我还活着,他们就不曾逝去。

#历史背景

1.地理概况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目前位于四川省会成都市的市中心。

这是几经辗转之后的选择。

淳朴的成都人民最早将之置于老东门,后来又迁移至万年场,最终选择了市中心的人民公园供万人敬仰,自此,再未移动过。

因为他们不曾走远,因为他们从未离去,因为他们就在你我中间。

2.塑立背景

据《抗战期间各省历年实征壮丁人数统计表》统计,抗战八年,四川总计共征壮丁2578810人,居全国各省之冠,为全国同期实征壮丁14050521人的1/5。

同时,其阵亡人数依然高居全国榜首。

这样的数字无疑是令人震撼的。

#参观感悟

9月19日,成都碧空如洗,远山如黛。

站在雕像下的那一刻,一种强烈的情感在我的胸腔之中汹涌地碰撞着。刺目的阳光烧灼着我的肌肤,令之在热血沸腾中沁出薄汗。

因为我看见了一束束花。

在这座特殊的雕像下。

他是少见的、在塑造英雄时避开群像而选择的个体塑造;他是身处闹市区、而非居于肃穆的博物馆之中的芸芸众生的代表;他手上仅有堪堪合格的极普通的一把枪,而那单薄的土布衫、手编的草帽和破旧的草鞋,就是他全部的行装。

独像的意义是:你看,从不是千军万马,他们其实都只是一个单独的肉体凡胎。

这一波波的心灵激荡,让我的瞻仰变得不虚此行。

其实据我所知,每天都会有很多成都市民自发献花。而昨天的九一八事变国耻日,鲜花更是堆满了底座。人们坚信,每一朵花的微笑都能渗入他的心中。

而我,作为一名四川人,为我同他们一样滚滚流淌的血脉,为我同他们一样踏上属于自己的长征历程,那样的青春令我热血沸腾。

红色景点,从来不只是一个普通的符号,它承载的是一种我愿称之为“老将不死,薪火相传”的精神,这让“拼搏奉献团结自强”的抗战精神将会在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的身上,赓续下去。

我的身上,有他们的血液、他们的痕迹,所以只要我还活着,他们就不曾逝去。

社工 颜梓竹

05

观海春党史报纸展览馆

#历史背景

在电子数据未蓬勃发展的年代,纸是历史最好的见证者。该展览馆以报纸为主导线索,移步更代,讲述一段段繁重的历史故事。“建党篇”“建军篇”“抗战篇”“解放篇”“建国篇”“成就篇”……1919年至今,跨越百年。该地标建设者张仁凤这样诉说她的初心:“我们需要信仰,而当时我们最深记忆的记忆都来自于报纸。”于是便有了党员红色教育基地—海春党史报纸展览馆。

#参观感悟

此次打卡家乡红色地标—党史报纸展览馆的活动经历使我受益匪浅。

步入展厅,我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出版社的报纸将众多铁血铮铮的英雄描绘,看到惊心动魄令人震撼的众多历史事件道出数不尽的建国建党的坎坷路途。

放眼展厅背后,我看到策展人及其背后团队的艰辛。该地标建设者张仁凤六上北京寻找革命者的书籍与资料,团队宁将行李箱腾空、用手捧书籍,只为不让展出的报纸有折痕、不让资料有遗失。

越过展厅,我看到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多年来不懈奋斗,追求民族解放强盛的峥嵘岁月。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一路走的多么艰辛又热血。天花板上的五星红旗、党旗、军旗耀眼的红色投向展厅,墙面上与陈列柜中裱起的报纸泛旧的黄色和浓墨印出的繁体字将历史岁月刻在到访者的心中。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是这个展览给我们的感触,更是往昔荣光岁月留下的礼物。

公共事务学院

排版丨团委新媒体部

审核丨王尚旭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