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观时讯|我院教师在《职教中国》节目中探讨技能如何筑牢产业升级之路,夯实共同富裕之基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2021-10-22 15:00 浏览量: 2001

今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建设技能型社会。当下,“技能”已经成为一个“热频词”。10月16日,《职教中国》播出第41集《技能筑牢产业升级之路 夯实共同富裕之基》,邀请了我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封凯栋老师和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星老师作为嘉宾,一同探讨如何让拥有技能、掌握技能的人生活更美好,如何通过技能的提升实现产业升级,支撑经济发展,服务共同富裕,让整个社会的生活更加美好。

节目中,封凯栋和王星两位老师以技能与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同质化竞争来解释企业竞争内卷等眼下的经济活动现象。由于国内的企业缺少创新能力和技能储备,无法把有价值的竞争战略变成现实,所以只能通过内卷、通过价格战,来争夺订单。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创新,但也要看到国家和家庭或者个人对经济工业活动上限的影响。要实现产业升级,除了需要科学家、企业家、管理人员、新的设备等,同样也需要给家庭和个人正确、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个人和家庭对技能进行长期和深入的投资,从而提升社会整体效能,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随后,两位老师用“零工经济”的概念回应劳动力宁愿通过送外卖、送快递赚钱,也不到愿企业去工作的现象。零工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新式的平台性企业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帮助自身获得更有效、更低成本的监控劳动者生产过程的手段和方法,平台性企业的组织边界模糊化,不再采用大量的高度组织化、稳定性的雇佣关系,而是用大量零工式的打工者。对于企业而言,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在养成和发展组织上的成本,另一方面还能提高企业在资本方面的灵活性,保证营利水平。这种零工经济提高了劳动者就业的灵活性,但也令人担忧,因为技能的养成,尤其是中高水平的技能的养成,都是高度组织化、稳定的企业运转的结果。零工经济之所以今天在中国变得如此得突出,一部分原因是劳动者面临就业方面的困难,另一部分是劳动者对组织化企业行为的失望。技能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稳定的组织过程,但是国内不少行业和企业,尤其是在过去盛行的以外贸为导向模式的企业,都秉持着一种短期的、市场导向的经营模式;一些企业是有订单就开工,没订单就停工裁员。劳动者本来应当在一个稳定组织中得到的社会福利和技能成长得不到保障,所以,选择灵活性的雇佣形式来应对目前的经济模式为他们带来的不确定性,从而保证自身最基本的权益。要想把这些人才吸引回工厂和企业,需要整个经济发展模式做出根本性的转变,建设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体系,面向内需为主,为劳动者提供长期稳定的组织化雇佣环境,保证劳动者的相应技能也得到相应的成长。两位老师继而阐述技能形成的整个组织性依赖问题。现有的平台经济最突出的贡献在于通过技术的手段,让市场上不可能的交易变成可能。但是这种灵活性用工的无限拓展,会对工业技能的形成造成威胁。

节目的后半部分两位老师讨论了如何帮助企业加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模式核心是为了精准地回应企业在某个领域技能的需求。他们的对话分析了企业技能培训周期和市场周期的不匹配是如何影响企业加入到产教融合过程中的热情,也提出了在现阶段可以去摸索的一些制度创新,探索如何通过政府进行有效协调,发展技能培训,扩大产教融合规模,回应市场与企业之间的需求平衡。产教融合在一个地区或国家是一个生态,无论是订单班还是其他方式,都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主体,最起码会涉及到三个层面的制度设计。第一个是产业政策,第二个是劳资关系的制度,第三个是职业教育的制度,这三个方面的制度体系,都和产教融合密切相关。

最后,两位老师发表了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技能形成的道路的看法。中国坚持共同富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路线。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企业和产业通过共同寻找一种新模式,追求高质量发展,提高社会的技能水平,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空间,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从这个角度来讲,技能的提高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保证,因为只有当劳动者的技能提高,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了,才能自然而然地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视频:《职教中国》第41集 —《技能筑牢产业升级之路 夯实共同富裕之基》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