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著名政治学家王邦佐先生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2021-08-26 20:00 浏览量: 3902

2021年8月24日上午8时10分,著名政治学家、复旦大学教授王邦佐先生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7岁。王邦佐先生曾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学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先生逝世后广大政治学人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悼念与缅怀。上海交通大学谢岳教授的悼文《放牛娃的春天——深情缅怀王邦佐先生》,以表达对王邦佐教授的无限敬意与深切缅怀!

放牛娃的春天——深情缅怀王邦佐先生

失去母亲的泪痕未干,又传来先师离世的噩耗,这是怎样的一种打击!无法探视,无法告别,甚至目送都难以成行,这是怎样的一种无情!2021年的夏天已经足够炎热难耐,可终究比不上失去至亲、恩师带来的巨大悲伤与撕心裂肺般的痛苦。

我对母亲离世的悲鸣是建立在血与泪的刻骨铭心的身体与情感的体验之上的,所以,我将“一个为爱而生的人”留在了她的墓碑上。我对先生离世的痛楚更多的是在日常彼此之间学术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学术界失去一棵“大树”的遗憾,是一种政治学人少了一盏明灯的迷茫。在遗憾和迷茫之际,“放牛娃的春天”或许最能贴切地反映先生87年的人生历程。“放牛娃的春天”,我把它铭刻在心底,作为纪念恩师的一句碑铭,永远地提醒自己,“不要放弃对‘春天’的渴望和追求”。

少年时代,王先生的确在武汉乡下放过牛,农民的贫困生活他没少经历;14岁,他和他的哥哥投奔上海的亲戚,做过临工,幸运的是,在上海得到了上学的机会,后因成绩优异,成为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学生。留校任教期间,作为知识分子的他,并没有摆脱“放牛娃”般的生活,被学生揪斗、批判,“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放牛娃”的生活直到大学毕业近二十年之后才算“嗅到”“春天”的气息,53岁被聘为副教授,56岁被聘为教授,58岁担任大学校长……。尽管大器晚成,但是他毕竟拥有了自己傲人的“春天”。

“放牛娃”之所以能拥有“春天”,离不开他追求梦想的激情。1980年代,在经历了三十年灾难式的破坏之后,全国政治学在一片废墟之上开始走上重建之路。1982年,王先生带领一批缺乏专业训练的复旦大学教师,承担了中国政治学会委托的第一批学员的专业培训,为后来全国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政治学缺乏认知,先天专业不足,仅凭着一知半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王先生和复旦大学居然创造了一个学术界的奇迹。用孙关宏教授的话讲,他们靠的是“天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才实现了这个奇迹。这种“精神”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种激情和由激情产生的自信。激情一旦得以释放,追求梦想的步伐就停不下来。在1990年代后期,复旦大学的政治学发展如日中天,不仅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体系,后来还在比较政治学和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放牛娃之所有能够拥有“春天”,还来自于他与生俱来的的责任意识。1990年代初期,由于学科自主性太低,政治科学与现实政治之间的界线模糊,有人提议取消政治学学科,作为其深度介入政治的惩罚。决定政治学未来命运的西安会议,在少数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学者的反对声中,收回了预备对政治学开出的致命“罚单”。在那次会议上,王先生就是持反对意见的少数成员之一。他后来回忆道,“那可是冒政治风险的”。强烈的责任意识还体现在培养年轻学者方面。在数十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中,他坚持了有别于他人的践行责任的原则。最大的也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原则是,优先将发展机会留给优秀的年轻人,“让年轻人先走”,即使这些机会对自己来说至关重要。尊重年轻人的选择,为他们进入更佳的研究环境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这是先生的又一条与众不同的原则。他始终认为,把优秀的人留在自己的身边,“搞近亲繁殖”,早晚会毁掉这个学术共同体;只有让年轻人来去自由,政治学的大家庭才能越做越大,越来越好。避免他的学生在学术上犯“政治错误”,是他践行责任意识的第三条原则。凡是他的学生,大致对此都有极深的印象。在他看来,政治学是一个能够让你扬名立万同时又是风险性极高的学科,初涉“江湖”的年轻人往往不知暗流与险滩,一旦“翻船”或“搁浅”,小则撞得头破血流,大则弄得声名狼藉,因此,在跟随先生求学的最初几年,我所有的写作草稿都事先被他“政治审查”一遍。

对他人的宽容,帮助了“放牛娃”收获了令人羡慕的“春天”。邦佐先生给自己定下一个通俗的行为准则,即“说话做事,留有余地”。这个准则表面上看,是一种保护自己的行动策略,其实,仔细地琢磨,更是一种包容豁达的高尚品格。在对待同辈的时候,他凭借着这种品德将对手转化为朋友,将仇恨转化为友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只看别人好的一面”。在对待年轻后生的时候,他从不以权威和家长自居,而是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将行动的责任留给年轻人自己,给他们留下反思和纠错的机会,从不强求,从不责备。复旦朋友圈里流传一种说法,认为“王老师喜欢对自己的学生护短”。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王先生曾经为误入歧途年轻人出面“说话”、“打圆场”,当时在许多人看来,这种袒护近乎是一种纵容。但是,大家都没有读懂先生的用心良苦。除了顾全大局的责任意识驱使他出此“下策”之外,邦佐先生是要用仁慈、宽厚,去帮助年轻人迷途知返。这个典故所彰显的意义就像《圣经》中“浪子回头”的故事。

近些年,随着微信使用的流行,我们博士学生建立了一个聊天群,老师也在其中。我将群名命名为“邦佐之王”,不过,其中的用意我从未向他提起。群名的第一层含义是,邦佐是“王者”;另一层含义是,邦佐的学生都会成为“王者”。如果还有机会向他说明,他一定不会接受第一种含义,但是,我相信他会接受第二层含义,因为他一直在期待和分享学生们拥有自己的“春天”。

谢岳,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