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梁余音|“夏书章讲坛”开坛演讲与学术评议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2021-11-15 19:31 浏览量: 3401

问学·问政·问德

我院名誉院长夏书章教授是中国当代公共管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MPA之父”。为砥砺学术、激励学人,在建院二十周年之际,学院承夏书章先生之名创设“夏书章讲坛”,奉邀德隆望尊的资深学者举办开坛演讲,努力将其建成展示学科学术智慧的公共平台。

夏书章教授为徐勇教授颁授开坛演讲纪念奖牌

2021年11月13日,作为开坛演讲嘉宾,徐勇教授作了题为《单一制下的“基层社会”与治理创新》的学术演讲,对我国的基层治理问题进行了极富洞见的分析。

徐勇教授作“夏书章讲坛”开坛演讲

徐勇教授的精彩观点包括:

  • 政治学只有从中国话语中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中国政治。

    徐勇教授认为政治学研究不仅研究热门词语,更要研究词语为什么热。他从“治理”和“基层治理”概念出发,讲述了“治理”词语的引入、讨论及逐渐中国化而成为目前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领域热门词语的过程。

  • 中国的单一制结构使得“基层社会” 在中国的国家治理中具有基础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的特点。

    徐勇教授从结构主义理论角度,分析了不同国家的体制差异,认为中国是典型的单一制国家,形成了单一制下的“基层社会”。徐勇教授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纬度阐述了“基层社会”,即纵向的中国国家体制和政权的发展历史,以及横向的西方“联邦制的地方主义“与“单一制的基层社会”的比较。中国的“基层社会” 在中国的国家治理中具有基础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的特点。

  • 基层治理创新是针对“单一制的基层社会”的特点和问题所进行的探索和改革。

    徐勇教授分析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他认为,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基层改革以来,我国基层治理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开始从治理实践获得“治道”,即治理的依据和规律,使治理创新形式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徐勇教授总结了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7个特点:1.人民具体化。人民从抽象的整体概念到活生生的个体;2.目标责任制。基层治理中目标更清晰,责任更合理;3.办事简约化。在现代社会中个人面临复杂的政府机构,基层治理逐渐化繁为简;4.对象精准化。以治理目标精准为导向,如脱贫攻坚;5.重心下移化。在单一制国家,在不改变上下结构的前提下,可以将简化层级,将治理重心下移到基层,权责资源对等,形成纵横结构;6.方式集成化。基层治理最具有“块块”治理的属性。有分工更有综合,通过综合将多种方式集成运用,以实现治理目标;7.链条节点化。治理体系的纵横结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基层治理的横向联系形成一个由不同环节构成的治理链条,形成全链条治理。这一治理链条存在着具有关键性影响的节点。只有把握住关键节点,整个链条才能有条不紊持续运转。基层治理中存在的“最后一公里”属于关键性节点;只有通过“最后一公里”,之前的努力才能见成效。

徐勇教授向夏老和学院赠书

肖滨教授对报告作学术评议。肖滨教授认为,徐勇教授的演讲将政治学视角带回基层社会研究,并通过对中美国家结构的横向比较、对中国历史的纵向回溯,全景透视地把握了复杂、多面向的基层社会,勾画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轮廓。肖滨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和理解,对中国基层社会及其治理创新的政治学意涵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

  • 强化基层社会的政治定位。基层社会是国家政权的桩脚,是我们国家党政体制的根基,是民众行为施展的空间,是各种力量博弈的平台;

  •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内在动力来自民众和社会,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需要着眼于民众对秩序、服务、参与的需求,注重激发社会的活力;

  • 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需要寻找各种治理元素的平衡,使“法治”、“自治”、“德治”、“智治”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融合为一体。

肖滨教授作学术评议

往期精选

慶|政务学院二十周年庆活动概览

初审:郑健坚

审核:王晓茵

审核发布:刘泽炀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