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浙师“最美”教师天团刷屏!把学生捧在手心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2020-06-29 23:24 浏览量: 4602

编者按:为师者,爱生如子,如春雨润物;为学者,严谨认真,初心不变......近日,在浙师大第四届“最美教师”选树活动中,王水嫩、王秀萍、卢睿琦、刘昌玉、邱欣、张昭、张维忠、邵杰、林燕、林红军、童国秀、潘江龙(以姓氏笔画为序)等12名教师被选树为浙师大第四届“最美教师”

养德砺行,教书育人,他们是学生成长的同行者、引路人。爱与激情,是他们点亮学子前程的火焰;责任与奉献,是他们一生坚守的师之信仰。数十年如一日,他们用真心换真情。在浙师,有师如斯,何其幸哉!

浙师“最美教师天团”来袭

你是不是已经等不及领略他们的风采了呢?

今天就让我们先走进四位教师

看看其中有没有你熟悉的面孔吧~

经管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王水嫩

爱是浇灌成长的阳光雨露,是教育的灵魂。我愿始终保持一颗爱心和责任心,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三十载坚守育人初心,王水嫩用爱浇灌学生成长,在学生们的心中,她就是像一位慈母,一路守望着她的“孩子们”。

在教学上,王水嫩老师始终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作为一位学者,一位质量人,学术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做到高质量高水平,要对自己的产出负责”,这是王老师对学生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她还强调,学商科必须要亲身感受企业管理现场,于是她经常带着研究生一起下企业、搞调研、做项目。学生徐敏就表示,“参与到王老师课题组之中,不仅可以提升学术能力,更能走进企业,学以致用,收获颇丰。”

在校期间,她悉心关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毕业了,也依旧和学生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平日里,学生们生活工作上有什么问题都会找老师聊一聊,即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学子有时也会跟着王老师一起做做课题。此外,每年10月,王水嫩和她的先生都会组织一场聚会。在读的、已经毕业的学生们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共同勉励。“大家都很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对此,王老师一直感到很欣慰。

这些年来,她致力推行“团队学习+案例研究”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她悉心指导学科竞赛,获得多项奖项;还通过“建平台、带团队、立项目、做评审”建立了社会服务长效机制;创建了校地合作社会服务平台......

“爱是浇灌成长的阳光雨露,是教育的灵魂。我愿始终保持一颗爱心和责任心,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这便是她简单纯粹的初心和愿望。

教育学院:张维忠

理想的教育应当如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于细微之处着手、在情理之中相融。

在教师教育学院的张维忠老师看来,“理想的教育应当如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于细微之处着手、在情理之中相融。”从教多年来,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声招呼,他总在不经意间给予学生最温暖的鼓励。每当学生遇到生活或学习上的问题时,他都会邀请学生到学校咖啡店谈心,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并为他们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

面临毕业季,很多学生会在就业和深造之间陷入两难。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张维忠细致地帮他们分析利弊,并让学生和同门师兄师姐面对面交流,进而明确自己的方向。

在学业上,他时常教导自己的“张门子弟”,“应该沉下心来,多看、多写、多反思,并将这作为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他还经常组织同学们进行交流,让学生们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创新。

三十多年来,张老师一直专注于数学教育的社会文化研究,并积极投身于浙江省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他认为科研、育人与社会服务应该结合在一起,并且强调做教育研究过程中与*师生的密切合作。

他在学术上精益求精,在生活上对学生关怀备至,坚守育人初心,张维忠始终如春雨一般默默“滋养”着莘莘学子。

幼师学院:王秀萍

少一些抱怨,就多一些快乐;少一些浮躁,就会多一些满足。这是生活的最好状态,也是教学的最好状态

在学生们心中,幼师学院的王秀萍老师不仅是一个亲切的师长、朋友,更像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大家平日里总是会亲热地唤她一声“秀萍妈”。

谈及自己对学生的关怀,王老师认为这是一种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可能是年龄大了,看着那些学生们就都像我的孩子一样了。”

她为在异国求学的学生邮寄去蚕丝被;她也曾为初次离家,独自过中秋节的同学们带去月饼和糕点;她还自掏腰包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支付学费......滴滴点点都印刻在学生们的心中,一声“秀萍妈”是道不尽的感谢与喜爱。

在和学生的相处模式上,王秀萍秉持着“严慈并施,因材施教”的观点,一方面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另一方面加强和学生们的交流。组会是她常用的方式,会上大家讨论学习研究成果,也可以互相倾诉和解答内心的困惑。

多年来,王秀萍从事儿童艺术教育、儿童学、质性研究的研究。已出版专著5部,教材12部,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各类研究课题7项。在学术、专业上,她始终严于律己,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学生,始终觉得自己学不够,越来越觉得无知”,她享受着这样一种状态,即把研究和教学作为自己生活的本来面貌。“你爱这么一种生活方式,你就可以一辈子做这样子的人。”

工作繁忙,并不会影响到她生活的幸福值,在她看来,“少一些抱怨,就多一些快乐;少一些浮躁,就会多一些满足。这是生活的最好状态,也是教学的最好状态。”

人文学院:刘昌玉

用心磨“金课”,用爱为人师,以自身所学,将古老而神秘的楔形文字传授给更多热爱的人。

还记得不久前那门人气爆棚、口碑炸裂的《西方古典文明》课吗?其可谓浙师一门名副其实的“网红课”,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位“可爱”的老师——人文学院刘昌玉老师。

2015年来到浙师后,刘昌玉凭借着热血和干劲,一步步积累出教学的口碑。2017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刘昌玉迅速开展网络教学的尝试。他选择世界古代史中最吸引人的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从校级课程建起,自己写大纲、讲稿、课件、录制视频。随着这门课在校园“走红”,选课人数也越来越多,众多学生加入了他的“官方后援团”。

就这样,凭借着对研究领域和教学的热爱,刘昌玉用心磨砺出一门门“金课”,目前已经主持两门省级一流课程(“西方古典文明”和“亚洲古文字书写技能虚拟仿真实验”),让更多同学有机会走近甚至爱上那些古老神秘却焕发独特魅力的灿烂文明。

今年,刘昌玉更是首次在线上面向本科生开设了巴比伦亚述文明课程。这门课上,刘昌玉和学生一起,修建着两河流域文明研究的“秘密花园”。

除了打磨“金课”,刘昌玉老师作为历史学162班的班主任,也连续两年荣获浙江师范大学优秀班主任称号。他心系学生,用心与学生交流,本着“一个也不落下”的理念,为学生们排忧解难。作为班主任,他定期走访学生寝室,积极召开各种形式的班会,加强同学生之间的沟通。疫情期间,他还通过电话、邮件、微信等各种方式保持与学生的紧密联系。

历史学162班班长张婧说:“刘老师一直用真实的态度与我们交流,关心我们学习、生活的种种,这让我我深受触动,也学会了关心他人。”

用心磨“金课”,用爱为人师,刘昌玉怀着进取、乐观和感恩的心态,承担着一讲师长的责任,也享受着充满馨香的生活,热血和干劲是他做任何事成功的秘诀。

所有的用心和付出都将被看见

所有的默默奉献都将在某一天耀眼发光

爱学生、爱学术、爱生活

三尺讲台,初心不忘

“最美”的他们,在最好的时代

谱写着最美的教育诗篇

在浙师,有师如斯,何其幸哉!

编辑:王冠

(本文转载自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