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来信,揭开三位浙师校友的故事……
今年3月浙师收到了一封特殊来信写信者是浙江省文史馆馆员童禅福曾任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
10年前童禅福因工作原因与浙师大三位老校友相识如今,怀着对他们的敬重也为了让他们的事迹被更多人知道童禅福写下了《三位教书老人的故事》
三位教书老人分别是邵介安、许汉云、黄学规浙江师范大学1962届中文系的三位同学他们崇敬教师铁心要一辈子当好教师他们不计功利任劳任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回望三位教书老人的教育经历也是一段令人动容的奉献之路
三位教书老人,老大,邵介安,淳安富文查林人,88岁;老二,许汉云,淳安港口许村人,85岁;老三,黄学规,温州鹿城人,也83岁了。俗语说:文人相轻,但这三位浙江师范大学首届中文系的三位师兄弟,走出校门的一甲子六十年却是文人相亲,始终如一,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成为美谈。
1958年9月,这三位耄耋老人带着美好的憧憬,从大山走出来,迈入了刚从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杭州师范学院的校园,一切是那么新鲜,一切是那么美好。四年大学生涯砥砺,三位农家弟子刻苦学习,练就了一身教学真功夫,1962年,他们各自走上了三尺讲台,相继成为了浙江教坛的骄子。
走出大学校门六十年了,他们兄弟般地相互关心,业绩卓越,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这是为什么?他们的目标是教书育人、育才,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是整天为“功利”奋斗的那种低级趣味的人。他们的成就感化了我,我也因此写了此文,借家乡《今日千岛湖》歌颂有大学问的这三位长者。
——童禅福
孜孜以求:先贤文化的追寻者
1958年,24岁的邵介安从严州中学考入了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师范学院);1962年毕业后,从淳安浪川中学到富文中学再到青溪的高中学校,这位语文教学的高材生始终站在三尺讲台;1973年调入金华市,在罗店中学当了8年校长,在全国兴教热潮中,邵介安调任金华市教委教研室,主抓语文教学研究,直到1995年退休。如今,他的弟子世界各地皆有。
退休后,邵介安这位游子经常惦念着家乡人,特别是邵瑞彭先生。邵瑞彭先生在词作词学等方面颇有成就,其时词坛诸多大家均给予很高的评价。可惜的是,由于时间、社会、地域等诸多影响,邵瑞彭先生的诗词作品极难找到。
邵介安心想,邵先生的作品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不将它发掘出来,有愧于父老乡亲,和以“文献名邦”著称的淳安,更有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而邵介安有古诗词研究专长,认为自己应该承担起这份使命和责任。因此,他曾先后多次写信联系,又或是托人到图书馆查找。然而,结果都是无功而回。正当邵介安一筹莫展之时,老同学许汉云多方打听找到了邵瑞彭的《扬荷集》《山禽余响》《太誓决疑》三本作品,邵介安拿到这三本作品的复印件如获至宝。
要比较完整地整理邵瑞彭的作品,写出他的人生历程,仅这三本复印件是不够的。他整天思考着“怎么办”。但一个热心事业的人总会得到更多人的相助。夏日的某一天,他突然发现一位汗衫背上印着“河南大学”字样的青壮年。他眼前一亮,“邵瑞彭先生在河南大学工作过”,于是上前询问。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位过路先生的侄女高畅在河南大学人文学院新闻媒体专业学习,“千里音讯一线通”,两人联系之后,高畅给邵介安寄来了她的研究论文集及多年搜集到的有关邵瑞彭的许多资料和诗词作品,并作了详细注释。邵介安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几年的追寻,几年的苦功,先辈邵瑞彭的相关资料寻找了一大摞,但大量著作或诗词的复印件都是直行排列,且无标点、无句式,一般人即使拿到也无法阅读。邵介安决心让先贤邵瑞彭的作品从几近被历史尘埃淹没中重新复活,这位当时近八十岁的老人跑到自己的母校——浙江师范大学,请他过去求学时的老师出主意。在他与浙师大人文学院学生几年的通力合作下,终于使邵瑞彭的著作重新在世间热腾起来。
经由邵介安等人整理注释的邵瑞彭先生词作《扬荷集》《山禽余响》和《邵瑞彭散佚诗词注释》均于2017年12月出版,《邵瑞彭散佚诗词注释》(续)在2019年5月出版。这四部作品不仅充实了淳安地方古籍文学,填补了国家和省、市县各级图书馆的一大空缺,更为淳安人民及国内外人士更深刻了解邵瑞彭面对风雨如晦的社会环境,不随波逐流、不与社会污秽沆瀣一气,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文人气概精神提供了载体。这就是邵介安不辞劳苦采释、整理和发掘邵瑞彭四部作品的初心所在。
在整理收集邵瑞彭诗词文集过程中,他突然萌发了一个大胆设想,在自己的家乡建立邵瑞彭文化园。2017年,他精选邵作诗词,在查林村修建富文乡、淳安县的文化名片——邵瑞彭文化园。
如今,邵瑞彭词作再次重生了,充满文化气息的邵瑞彭文化园也建成了。正如许汉云为邵瑞彭诗词重新编序开头写道:经由在金华的淳邑文化人邵介安等志士仁人数年的艰苦努力、重新整理,邵瑞彭词作终于问世了,这是为续写淳安文献名邦文化历史,发掘、搜集、整理、保护本县地方古籍文献所做的实事、益事,值得点赞、庆贺!
任劳任怨:山区教育的铺路人
1958年,严州中学高三学生许汉云以第一志愿报考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师范学院),以高分进入中文系。1962年,青年许汉云迈出学院大门,给自己定下了“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生之材为教育”的座右铭。
为深入教育落后的山区,许汉云来到新安江水库最偏远的唐村中学,心想:这不正是我的用武之地吗?从此,他全心扑向语文教学工作,并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几年后,他先是成为了当时淳安县中学里最年轻的语文教研组长,又于1972年被调往县教委负责教研工作,许先生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了。
许汉云上任县教委副主任后,杭州教委领导忧心忡忡地对他说:“许老师,你们淳安教育这样的底子,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诚然,许汉云面对淳安县的教育落后,的确已经心急如焚,他征求县教委党组的意见后,当即连下三剂猛药:一是抓好校长培训,开办校长研修班;二是培养“精兵强将”队伍,选取先进教学典型,安排示范教学;三是从小学抓起,许汉云身体力行,和教研员们一道,深入课堂听课,找原因补短板。
这三剂猛药很快见效了,一大批挑起淳安县教育大梁的中、小学校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94年,高考上省线人数突增至233人,高校、中专、中技录取总数破千人大关,重点大学、军事学院录取人数竟达到103人,占了七县(市)录取人数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淳安中学上线人数177人,重点大学上线人数61人,上线率居七县(市)首位,这让许汉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许汉云担任杭州市教委督学后,写出了180多篇教育论文,在全国各级报刊上发表。1995年9月15日《人民日报》还专门作了《淳安教育重质量》为题的报道,全面介绍了淳安教育的发展。
1998年许汉云退休,他给自己写下“退而不忘教育下一代”和“桑榆情怀,更重家乡教育情”,以这两句话勉励自己。
为落实第一句话,许汉云于2001年与淳安县关工委、杭州市关工委联合编写了《把爱心献给下一代》,把对教育工作者的关怀和慰藉传递给下一代;后几年又陆续为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写了书,在这些群体之间掠起层层涟漪。而为实现他的第二句话,许汉云退休后,仍经常深入学校与教师们交流,应邀为全县中小学教师作了学陶、教育科研讲座近80场。
另外,许汉云先生所著的《楹联集》是淳安文化的集锦,是经历筛选、升华的一部新安文化大书,这不仅是新安文化的一次再展示,也是教育青年一代热爱淳安这片故土的好教材。书中,他用自己的方式留住了对千岛湖的深情,追记了文献名邦的灿烂历史,句句都如淳安人在对故土深情倾吐,读来便觉暖流徘徊;他特地增加了“延伸阅读千岛湖”部分,让读者真正认识千岛湖和千岛湖上的人。
许汉云年过八旬那年,他向时任《今日千岛湖》总编宋士和说:“建议千岛湖传媒中心在《今日千岛湖》上选一批文章,编一部《常用文体写作之鉴》。”他还自告奋勇地说:“你们人手不够,我可以代劳。”
从此,许汉云承担起《〈今日千岛湖〉常用文体写作之鉴》的执行主编。2018年11月份,杭州出版社推出淳安县千岛湖传媒中心编写的《写作之鉴》,此书不仅反映当今淳安新闻界和城乡文化界写作面貌,而且是适合老少学习借鉴的一部写作“百科教科书”。而从选稿到出版,几乎都是这位80岁的老人一手操办,近40万字的《写作之鉴》渗透了老先生的心血和汗水。
84岁的许先生一心树立“普通高中教育系列”和“职业高中教育系列”两面旗帜,几任县委书记都为许汉云的热心教育事业作出过批示。“许老师时时事事关心家乡的发展,值得敬佩,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持之以恒:教坛诗界的耕耘者
黄学规,1958年考入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196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65年进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进修并工作。1984年调任浙江省委宣传部工作,1989年毕业于中国文化书院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1993年调任浙江财经学院任纪委书记、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直至2005年退休。
黄学规老师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宣传,他曾获得“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在诗词创作上也业绩非凡,是中国诗词学会会员。200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从先秦至当代二千多年来的诗坛精品《中华诗词史鉴》,书中就收录了黄学规诗词30首。他还荣获了“李白杯成就一代大家”“杜甫杯诗圣奖金奖”“中华诗词特殊贡献奖”“爱国杰出诗人”“铸魂金杯奖”等荣誉称号,被诗界誉名为“民族诗人”。长期以来,他从事人文学科研究,在国内首创了“三育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在国内率先跨学科综合研究挫折教育,并成为综合研究挫折教育第一人。
1993年起,黄学规结合教学工作研究挫折教育。5年后,他完成《挫折与人生》的书稿。当时,年近花甲的黄学规患有心血管疾病,医生劝他注意休息。黄学规认为自己的使命没有完成,没有停止研究。又过了5年,他完成《人格与人生》和《审美与人生》两部书稿。全国著名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燕杰曾表示:“黄学规教授的青年教育三部曲——《挫折与人生》《人格与人生》《审美与人生》,是他心血的结晶,其中有爱、有美、有诗、有艺,在青年和教育工作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堪称新时期教育艺术的范例。”
黄学规陆陆续续写了200余首诗词。“在教学活动中,我会选择用部分诗词作品与学生们进行交流和互动。”黄学规写诗词的灵感正是来源于自己教书育人的经历,“在课堂上,与学生们交流会产生诗词创作灵感”。在他看来,诗词从学生中来,他又在课堂上用诗词抒发感慨反馈给学生,是很好的交流方式。2016年,中国女排夺冠后,黄学规为学生写下一首《逆战》:“屡遭折戟休言败,稳健全凭心力攻。一念不生真妙境,神威逆战铸奇功。”他说:“开局低迷,继而奋起,绝地反击,顽强拼搏,以弱胜强,成功登顶。这个过程对学生们有很大的启示,希望大家能够发扬女排精神。”
2017年,黄学规的诗词集《雨燕斋吟稿》出版。一般的诗词集和教科书只有注释,没有解读,而《雨燕斋吟稿》诗词集把注释融入到解读中,这是作者黄学规的一大创举,可谓这两部诗词集是两本厚重诗词教科书。读者把诗词和解读连在一起读,不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读懂,“雅俗共享”,帮助大家领会到诗词的内涵。
黄学规老师在编写《雨燕斋吟稿》是用心良苦,下了大功夫的。据统计,除黄老师自己写的229首诗词的解读外,还有262首诗词的解读是由一批学者、教授撰写的,大家不计报酬,不计功利,完全出于自觉地去创作、去解读。
现在,年过古稀的黄学规依旧忙碌,他在整理自己的新诗集,里面还会有写给学生的诗词。黄学规家中,也依然保留着学生从北京寄来的明信片。“耕耘于教育,创作于诗词,筑梦于人生,享誉于世间”,黄学规老师,我辈之楷模。
时光荏苒,岁月更替无数奋发有为的浙师人为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光与热值得我们钦佩未来,还会有更多浙师人走出校园,迈入社会在教育的沃土上谱写青春芳华
“总书记金句”专题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喜迎党的二十大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金句共鸣
素材| 《今日千岛湖》 中国青年报
资料整理 |朱宇 肖雨 费遥
编辑 | 施卓儿
责任编辑 | 赵菡婧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1/03 上海线下活动 | 港中大MBA课程2025级招生宣讲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上海站 | 港中大MBA宣讲会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学长学姐校区见面会 | 香港大学在职MBA(大湾区模式) 十一月线下咨询会报名
- 11/03 下週日見!2025年入學交大安泰MBA第一場港澳台申請者沙龍重磅來襲!
- 11/06 讲座报名 | 房地产市场的破局与重构
- 11/12 统考倒计时45天 | 清华科技创新MBA学姐备考分享&答疑等你来!
- 11/13 线上活动|备考经验高密度输出,招生动态前瞻解析,11月13日交大安泰MBA考情解析+笔试技巧分享会开启报名!
- 11/14 公开课抢位|人工智能、数据和人才@北京
- 11/14 申请冲刺 | 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第四批次招生启动!
- 11/14 活动日程 | 11月14日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招生说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