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丹:远程工作有助于缓释疫情对就业市场的冲击
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工作形态的明显改变,远程工作正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工作形式。2020年暴发并持续流行至今的新冠疫情和与之对应的一系列防控政策加速了远程工作形式的普及和发展。本研究利用2020年从业者跟踪调查数据,通过构建中国从业者工作远程可能性指数(Teleworkability Index),分析远程工作于就业冲击的缓冲作用,及其在群体间的异质性,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判断。
研究发现,工作远程可能性水平在不同职业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劳动力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疫情后期的就业复苏中,不同工作远程可能性的群体存在着明显的分化效应,即工作远程可能性高的从业者的在疫情期间受到的经济冲击相对小,心理健康水平恢复更好;同时,2019年-2020年,工作远程可能性继续增强,随着全球疫情的持续和反复以及现有技术手段在短期内的提升,未来工作远程可能性水平有望加速提高。
工作远程可能性指数测算
本研究利用“2020年疫情、复工与心理健康” 追踪调查中的6000多名从业人员的详细“工作种类”信息,匹配由Dingel和Neiman(2020)根据美国劳工数据构建的、按照美国标准职业分类划分的工作远程可行性指数,从而获得与每个个体从业人员的工作特征相应的工作远程可能性指标。
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的工作远程可能性指数呈现明显的两极化特征,即工作远程可能性指数极低和极高的劳动力相对集中,而居于中间分布的份额相对较少,且在不同特征群体中存在较大差异。
分职业来看,商业工作者的工作远程可能性最高,明显高于农林牧渔劳动者和生产运输工人。分行业来看,教育和信息技术等行业中,高工作远程可能性从业者的占比在90%以上,为各行业之最;相反,一产、建筑业和制造业从业者对生产环境和人力投入依赖性大,属工作远程性最低的行业;住宿和餐饮业需要面对面接触性服务,工作远程可能性也相对较低。分个体及社会经济特征来看,女性相比男性更具工作远程优势;城市本地从业者的远程可能性高于农村外来劳动力;高学历人群(大专及以上)的远程工作指数远超出低学历者;工作远程指数与收入水平成正相关关系。
工作远程可能性指数与劳动力市场冲击
利用2019年底和2020年内的三次追踪调查构建的四期个体面板数据,本研究定量地分析了远程工作对于就业冲击的缓冲作用以及群体间的异质性特征。研究表明,远程工作可能性高的人群尽早复工的可能性更大;远程工作可能性低的人群遭受的冲击更为严重,而复苏过程相对更为缓慢;两者差距在疫情期间为5个百分点,而2020年底随着我国经济全面复苏其差距不再明显。
封闭隔离的防控政策显著降低了从业者复工就业的可能。在防控政策带来就业普遍受损的情况下,远程工作可能性高的从业者更能够灵活调整、恢复工作状态,降低所受到的就业冲击,同时保持相对高的工作强度。
在工资方面,从业者的远程工作可能性通过影响从业者的复工进度、工作强度、恢复程度而影响其月劳动收入。截至去年年底,远程工作指数高的劳动力依然在工资收入方面明显占优。
心理健康水平也是衡量从业者整体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远程工作可能性较高的群体心理健康程度一直处于高位,说明在心理层面其同样具有福利优势。
未来趋势判断:远程工作可能性将继续增强
根据2019年-2020年底615位受访者的工作类型的变化,本文进一步探究了我国劳动力的工作转向。分析发现,为适应新的劳动力市场变化、降低失业风险,工作类型的变动倾向于工作远程性指数高的工作类型。具体而言,有16%的从业者在2020年经历了从低远程工作可能性到高远程工作可能性的变动,致使整体远程工作可能性水平整体提高。随着全球疫情的持续和反复以及现有技术手段在短期内的不断加强,未来远程工作可能性水平很可能有望加速提高。
总之,本研究首次探讨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上远程工作可能性与经济冲击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远程工作是应对劳动力冲击的“缓冲器”,也是后疫情时期工作方式转型的长期趋势。
此外,本研究通过分析远程工作可能性在疫情冲击下所表现出的效应差异,说明了“数字鸿沟”对于从业群体经济不平等的影响。远程工作可能性高的从业者,通常拥有更高的收入水平,他们也更可能从不利冲击中恢复过来,展现出经济复苏过程中的分化现象。
本研究建议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当下,一方面,政策制定者应制定政策,推动各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帮助从业者提高数字化技能、跨越“数字鸿沟”,鼓励更多劳动形式,激发劳动力市场活力;另一方面,也应当格外关注从事基础性生产工作和低端服务业的劳动者,由于远程工作可能性低,他们遭受了更为严重的就业冲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他们的福利水平仍没有完全恢复。因此,尽快推出针对这些从业者的帮扶政策、保障其基本生活、降低社会不平等。这对于后疫情时期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关联的工作论文请点击“阅读原文”
张丹丹,北大博雅青年学者、北大国发院经济学副教授(长聘)、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张丹丹老师的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应用计量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1/03 上海线下活动 | 港中大MBA课程2025级招生宣讲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上海站 | 港中大MBA宣讲会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学长学姐校区见面会 | 香港大学在职MBA(大湾区模式) 十一月线下咨询会报名
- 11/03 下週日見!2025年入學交大安泰MBA第一場港澳台申請者沙龍重磅來襲!
- 11/06 讲座报名 | 房地产市场的破局与重构
- 11/12 统考倒计时45天 | 清华科技创新MBA学姐备考分享&答疑等你来!
- 11/13 线上活动|备考经验高密度输出,招生动态前瞻解析,11月13日交大安泰MBA考情解析+笔试技巧分享会开启报名!
- 11/14 公开课抢位|人工智能、数据和人才@北京
- 11/14 申请冲刺 | 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第四批次招生启动!
- 11/14 活动日程 | 11月14日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招生说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