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厦E20周年 | 曾贵德:我与厦E的回忆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2022-09-06 20:00 浏览量: 2501

【编者按】

今年是厦门大学EMBA创办20周年。这20年来,EMBA中心的行政管理团队承担着项目的日常运营,招生、师资、教学、学务、校友、行政、财务、品牌宣传……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授们一道,共同见证厦E的茁壮成长。本文来自曾贵德老师,他于2003年加入EMBA中心,是中心最早入职的老员工。

我与厦E的回忆

/曾贵德/

厦大EMBA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也是至今仍然坚持的工作。不敢自称是第一批厦E的工作人员,刚就职的时候,已经有几位前辈在那忙乎,后来得知是由管理学院几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组成的临时团队。谁又能想到,我们这批由校外招收进来刚毕业还懵懵懂懂的年轻人,居然陪厦E度过了近20年。

2003年的厦E办公室很小,只能容下连我一共3名基层人员,而吴世农和戴亦一教授负责主持工作。厦大是我国于2002年开办EMBA教育的首批试点高校,项目初期大家都是摸石头过河,没有像现在有专业的品牌宣传、专业的课程设计以及专业的带班团队。所有人是什么活都干,既要负责收学费,又要负责联系教授、联系上课场地、印教材、带班,还要负责档案管理,以及所有的日常行政办公,虽然事情多而杂,但是大家相互配合,倒也其乐融融。

项目初期的宣传也很草根,开办名家论坛前的海报都是我们自己做个简单的设计,然后就请广告公司打印出来开始四处张贴,内容也就是时间地点和讲座主题。有时候甚至为了节约经费,买张红色宣纸,请书法较好的同事直接笔墨伺候,一张名家论坛的海报就这样油然而成。而硬广则是在厦门日报、厦门晚报直接刊登内容。

我们学院的老财务齐老师不会使用电脑,整个学院所有的账目全部是手工记账,以至于对数字比其他人略为敏感的我(同事们是这么认为的),需要整天和老财务进行有关财务工作上的对接。虽然如此,老财务为人还是很热心的,所以学院著名教授潘威廉曾在他的书中亲切的称其为“老财神”,这也是之后中心的同事都叫我“财神”的由来,“财神”继承了“老财神”的衣钵,想要“翻旧账”只能依靠我了。

厦E虽然经历过那段青葱岁月,期间也曾请曾仕强、成思危、陈志武、王石等名家站台,慢慢的厦大EMBA项目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从优秀到卓越,打造企业家的战略性眼光和全球化视野”是厦E最初形成的教育理念。

在经历了2003年全国非典疫情的沉淀之后,厦E的之后10年进入井喷式的发展。北京、深圳、上海、山西、河南、浙江、云南、贵州、重庆、湖北等地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全国各地都有我厦E的班级,不仅如此,我们于2009年开设第一个中美班,将厦E升华为与国际接轨的项目。同时,工作团队也不断壮大,我们中心的工作人员最多达到40人左右。工作也有了明确的分工,有专业的带班队伍、专业的师资课程设计,品牌宣传、档案管理、行政服务也有专人负责,当然还有我这个“财神”。

由于早期也参与过带班、行政及宣传等工作,对于EMBA的各项业务都有一些了解,在负责中心的财务之时,以前的积累得以充分运用,将财务工作像一根引线贯穿整个项目的每个角落。同时通过不断的强化自身素质,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更好的配合好各部门的工作。而各个部门虽然都有明确的分工,但是遇到大型的活动,大家依旧互相补台,互相帮助,继承了早期配合默契、不分你我的优良传统。

2016年对厦大EMBA来说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整个EMBA教育体系正朝着更加规范、更加严谨的方向在发展。

厦E快20年生日了,能够见证其健康、有序、规范的发展历程,也是我一直坚守这份工作的原因。感谢前任领导吴世农、戴亦一、林涛、陈守德教授以及现任领导李常青教授等给予我工作上指导和帮助。希望厦大EMBA中心在“锻造商海领航人”的道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