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TOP” 天 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与交通学院
2021-10-11 21:45 浏览量: 2503

近期,我校青年学者在生物、生态、食品等学科领域取得系列科研突破,多篇科研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

快跟小E一起来领略青年“TOP”天团的风采吧!

一、博士生童天研究成果介绍

微生物学2019级博士生童天以“Engineering Microbial Metabolic Energy Homeostasis for Improved Bioproduction”为题,在国际顶级期刊《Biotechnology Advances》(一区Top,IF 14.227)上发表微生物代谢能平衡与微生物制造方面的综述论文。

在文中,童天提出了通过生物工程手段改善微生物代谢能平衡以提升微生物制造效率的一些策略:(1)对于自养微生物,应强化代谢能收获能力;(2)对于异养微生物,应该优化代谢能生成途径,提高代谢能供应;(3)通过重组微生物细胞中的代谢途径和生理过程来减少代谢能的消耗。

博士生童天论文插图

此外,童天还在导师刘高强教授的指导下提出了酵母合成3-羟基丙酸(3-HP)的新途径,并通过调控能量代谢成功为细胞中3-HP的合成模块精确供应ATP,显著提升了3-HP合成效率,成果以“A biosynthesis pathway for 3-hydroxypropionic acid production in genetically engineered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题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旗下期刊《Green Chemistry》(IF 10.182)。该研究在酵母中首次展示了一种通过调控细胞能量代谢显著促进产物合成代谢的成功案例。

二、博士生王颖研究成果介绍

近日,国际著名生态学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中科院SCI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10.86)在线发表了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9级博士生王颖关于全球尺度天然林转换人工林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学术论文《Forest conversion to plantations: A meta-analysis of consequences for soil and microbial properties and functions》。这是我校首度以第一署名单位在该期刊上发表论文。

博士生王颖论文插图

王颖在项文化教授和陈亮副教授的共同指导下,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有关天然林转变成人工林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文献,筛选获取了来自全球26个国家127个研究点的524对数据,采用整合分析方法分析了天然林转换人工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王颖的研究揭示了天然林转换人工林对土壤微生物的负效应,进而会对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不利影响。王颖在论文中建议一方面应当大量减少砍伐天然林以保护为主,另一方面人工林在经营过程中应注重通过管理措施维持土壤功能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青年教师王芸芸研究成果介绍

近日,国际著名生态学期刊《Ecology Letters》在线发表了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年教师王芸芸博士题为“Global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ary transitions of angiosperm sexual systems”的学术论文。《Ecology Letters》是国际生态学领域最顶尖的期刊之一(IF5=9.35),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收录的82种期刊目录中唯一的生态学期刊。自1998年创刊以来,我国学者在该刊物上仅发表论文30余篇,这是我校首度在该期刊上发表论文。

青年教师王芸芸论文插图

王芸芸等研究人员通过收集68453种被子植物的性系统及物种分布数据,从宏观生态学的角度,首次刻画被子植物性系统的全球地理格局,并评估了新生代以来被子植物性系统的演变趋势。该研究揭示了性系统状态不仅是遗传表达的结果,也是被子植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对环境气候的适应,丰富了植被结构组成的功能性状驱动机制,加深了人们对植物多样性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的理解。

四、副教授黄丹课题组研究成果

近日,国际Top期刊《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中科院SCI一区,IF=12.056)在线发表了我校黄丹副教授课题组题为“ Applicat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in the drying of food products”的学术论文。

副教授黄丹论文截图

该研究分析了主要红外参数(红外功率,红外强度,辐射距离,辐射波长和干燥温度)对物料干燥特性、干燥能耗和干燥后品质的影响,提出了适合物料干燥的红外参数条件。文中还比较了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干燥以及单独红外干燥和红外结合其他干燥方式(如热风、真空、微波)的区别。这一研究成果为农林产品红外干燥方式和参数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五、何锦涛同学研究成果介绍

近日,由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李文和邓靖老师指导的2017级粮食工程专业何锦涛同学,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权威期刊《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SCI一区TOP期刊, IF=7.862)发表了题为“Toward improvements for enhancement the productivity and color value of Monascus pigments: a critical review with recent updates”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何锦涛同学论文插图

该论文简要介绍了红曲色素的分类、结构、生物合成途径、生物学功能等基本信息,并详细总结了目前出现的能够有效提高红曲色素生产率和色价的方法,其中包括菌株的筛选和诱变、培养条件的优化、固定化发酵、混菌发酵、添加物、基因敲除和过表达技术等,这将为红曲色素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一定基础。

服务“三高四新”战略

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勇于创新勇攀高峰

中南林人,加油!

往期推荐

看完《长津湖》,来认识中南林“最可爱的人”!

一 等 奖!

精彩一分钟!

向 国 旗 敬 礼!

编辑 | 张艺平

责编 | 王天宏

审核 | 张胜利

觉得好看,请转发、点赞、点亮!↓ ↓ ↓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