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S媒体访谈】刘尚希 | 一揽子政策应围绕“人”做文章 用专门预算统筹资金使用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03-29 14:40 浏览量: 2301

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冲击超出预期,各国财政、货币政策频频加码,中国加大宏观政策力度的呼声也高涨。

3月2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财政政策方面,会议明确“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

对此,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接受财新记者采访并进行解读。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刘尚希

刘尚希3月28日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要推出应对疫情冲击的一揽子政策方案,主要用于救援企业、家庭和个人,激发数字化基础设施等潜在需求,围绕“人”来考虑投资效果,而不是按传统“铁公基”的思路,围绕“物”去做文章,既要解决眼前问题,也要有利于长远的高质量发展。

为支撑这些政策实施,刘尚希认为,要形成专门预算,将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券以及应对疫情相关支出等资金列入,统筹使用,让市场可以清晰地看到政策支持的力度和方向。考虑到实际使用中符合条件的专项债券项目不足、地方政府债务占比较高等问题,当前不宜过分扩大专项债券规模,而是要让特别国债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要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除了一揽子政策方案,他还呼吁加大改革力度,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出一揽子改革方案,政策措施和改革措施并举,来加力引导预期、增强市场信心。

财新:此次新冠疫情发展和对经济的冲击已经超出预期,政治局会议称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中国当前面临形势如何?

刘尚希:现在面对的形势已不是平常状态,中国承受了两次冲击:第一次是国内疫情对供给、需求、物流、产业链、供应链的冲击;现在是第二次,中国供应链、产业链已经嵌入全球体系,疫情在全球蔓延形成第二次冲击,对供应链、产业链的损害已经开始,疫情时间越长,损害程度越深。初步判断,这种冲击短时间内难以结束,不是一两个月就能结束的,可能持续到年底。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按传统的宏观调控思路来应对,而要开启危机应对模式,有必要把风险估计得更充分些。

财新:开启危机应对模式,具体怎么做?积极财政政策发力方面,各方对提高赤字率呼声较多。

刘尚希:财政政策上毫无疑问要提高赤字率。财政刚性支出多,地方财政困难,现在疫情又导致经济下行,财政出现大幅减收,在收支缺口加大的情况下,毫无疑问要扩大财政赤字。而且扩大赤字不是一星半点,要比原来预期的大,要让政府有足够能力来应对当前疫情冲击。

财新:在明确“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的同时,此次政治局会议还表示“发行特别国债和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这二者哪个为主,各发挥什么作用?

刘尚希:对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券应该统盘考虑。这主要是因为,专项债券在实际使用中已经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地方找不到足够的有现金流的项目,而且有现金流的项目也不必非让政府去干,交给市场就可以。现在,政府不能单兵作战,而是要发挥带动作用,因此当前不宜过分扩大专项债券规模,一味扩大专项债券规模会挤出民间投资。应该把指标腾出来,统筹考虑发行特别国债。与专项债券是地方政府加杠杆不同,特别国债由中央政府发行,效果会更好,也有利于控制债务风险,改变地方政府债务占比持续升高的现状。

  提高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和增加专项债券要统一安排,形成一揽子预算方案,在预算上跟其他方面的支出分开,采用专门预算的形式,摆在明处。目前各部门出台的疫情应对政策太分散,相关支出也分散在各个预算科目里,公众感觉不到政府使了多大劲,往哪些方向使劲。专门预算是一个统筹的整体方案,有利于引导预期,激发市场信心。而且,形成专门预算安排也有利于协调和评估各项政策措施,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性,提高政府资金的有效性。

  这有点类似2008年金融危机时推出的“4万亿”方案,当时方案就明确了钱花到那里,为期多长时间,中央、地方各拿多少钱,很清晰透明,大家一下子知道政府下一步要干什么。例如美国推出的2万亿美元的救援方案,也是一揽子预算安排,不是零零散散的资金保障。

财新:除了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券,专门预算还有其他资金来源吗?

刘尚希:专门预算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发行特别国债、新增的地方专项债券,原来预算安排中的部分资金也可以放进来,例如原有的基建投资、抗击疫情等相关资金。

  建立专门预算还有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要大力调整原有财政支出结构。赤字水平和支出结构的调整力度是直接相关的。如果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大,发债的规模就可以小一些;如果各部门既得利益都动不了,还是按原有支出结构执行,肯定是不合时宜的。要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存量做出调整,挤出一部分钱放在专门预算里,甚至原有的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也可能放进来。支出责任上,应更多由中央财政承担,当下的地方财政已经非常困难,无力承担新的支出责任。

财新:专门预算对应的一揽子计划主要涉及在哪些方面?市场对基建加码有一定预期,是否要出台新一轮基建刺激?

刘尚希:一揽子政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企业、家庭和个人的救援。对企业就是保存量、保资金链、保就业岗位,避免企业大面积倒闭。随着国外疫情的冲击,外向型企业订单急剧收缩,一些原材料、关键性零部件主要依赖国外的企业,供应链也可能出现问题,即使有工人也不能满负荷生产甚至停产,失业会增加。再加上部分劳动者为避免感染而自愿失业,对他们的基本生活要兜底。同时,还要加大对失业、待业人群的劳动技能培训,积累人力资本积累,让他们未来能成为更优质的劳动力,为以后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一举多得。让人力资本上一个台阶,比“铁公基”为代表的传统基建变得更加重要,当前应该放在首位。中国产品质量、服务质量难以提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人、员工培训不够,技能劳动力短缺。激励企业、社会组织、学校加入进来,实行全方位的针对性培训,正是时机。

二是要激发出一些新的潜在需求。比如经济数字化、社会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智慧城市、智慧政府,是未来发展基本趋势,通过一揽子政策措施,把这些需求激发出来。可以借机大力加强政府数字化建设,从根本上改革政府运行模式,既符合放管服改革方向,也可以大大提升政府能力,做到更为精准、科学、智能的监管。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大量购买仪器、设备、服务、软件等,对数字经济、数字产业等相关行业、企业形成拉动。

数字化基础设施包括两方面,除了最近谈的比较多的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基建,还包括利用数字技术让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比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传统城市公共设施升级,也会带来很多需求。

此外,此次疫情暴露出的公共卫生短板,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增加教育、医疗等城市公共设施投入。尤其是常住人口较多的中心城市、城市群,应为非户籍人口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通过专门预算中央可以承担部分筹资责任,大力促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这方面的投资迟早要搞,晚搞不如早搞。

需要强调的是,一揽子政策方案都是围绕“人”来考虑投资效果,而不是按传统“铁公基”的思路,围绕“物”去做文章。这一类投资都要跟着人走,基于人口城镇化流动趋势,既要解决眼前问题,也要有利于长远的高质量发展,而不是简单的铺新摊子。

财新:一揽子计划里似乎没有包括市场期待较高的新减税降费措施。

刘尚希:当前应对疫情,不宜过多采用减税措施。应对措施要看政策效果,目前减税空间已经越来越小,需要救援的企业都停摆了、亏损了,没有营业收入,没有税基,再谈减税就是空头支票。应当明确,现在的政策性质上是救援政策和对冲政策,而不是刺激政策和逆周期调节。

对已出台的疫情定向减税政策,考虑到地方财政已经十分困难,应该由中央财政承担,而不是继续按照央地收入划分比例来分担,地方很难承担,最终还是需要中央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补给地方。

财新:目前市场信心不足,一揽子政策方案能够提振市场信心吗?

刘尚希:一揽子政策方案和专门预算,可以让市场知道政府发力的程度和方向,有利于引导预期,激发市场信心。但现在光有政策不够,改革方案也要跟上。

改革方案不仅是针对全局、解决长远问题,更能引导预期,解决眼前问题。尽管改革是一步步实现的,但只要改革方案端出来,就可以起到引导预期、增强信心的作用。市场预期不是看一年两年,投资至少要看三五年,创新要看更长时间。从历史经验也可以看到这一效果,推出重大改革措施,市场信心就大大增强。

此次政治局会议特别提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以此为主线,推出一揽子改革方案,政策措施和改革措施并举。

- END -往期精彩回顾

来源:财新网 2020.3.29

记者:程思炜

审稿:程瑜 闫晓茗

编辑:李雅煊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至原文链接。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