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S媒体访谈】刘尚希 | 发培训券比消费券更管用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03-31 14:15 浏览量: 2029

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形势。会议首次提出要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包括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引导*市场利率下行,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等。

对此,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并进行解读。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刘尚希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3月28日接受时代周报记者电话专访时认为,尽管中国这艘大船很结实,但现在遭遇了全球疫情的海啸,摇晃是避免不了的,要把常规的宏观调控转变为危机应对模式。

对于外界比较关注的赤字率、专项债等问题,刘尚希认为,不能一味盯着赤字率的高与低,特别是国债、专项债的发行额度。而应更多考虑政府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效果才更好?“如果这些都不清楚,更高的赤字、更多的国债也解决不了问题。”

刘尚希表示,以往“以物为中心”,围绕物去找项目的政策效果越来越差,一揽子宏观政策的制定要摆脱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围绕人的技能、人的健康、人的流动等方面挖掘潜在需求,增强发展的后劲。此外,刘尚希建议,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改革的一揽子方案。因为改革关乎未来、关乎全局,能够真正提振市场信心,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信心。

宏观调控转变为危机应对模式

时代周报:如何衡量当前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刘尚希:从我们国家目前来看,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但全球形势非常不妙。全球疫情大暴发,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很多国家服务业、工厂关门。这对全球经济体系、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都会造成重大冲击。现在看来,这种冲击不是短期的,可能会持续到年底。

从国际环境来说,我们面临着危机的状态。这个危机不是说国内出现了危机,而是中国这艘大船遇到了全球疫情冲击的海啸,摇晃得厉害。如何稳住?我觉得要把常规的宏观调控转变为危机应对模式。一方面,防止国内疫情反弹;另一方面,要应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损害或中断对我国带来的影响。比如,沿海大量涉外企业、行业受到的冲击非常大,可能会导致失业的增加。

时代周报:危机应对模式下,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刘尚希:首先要救企业,同时救援失业人群。救企业,就是保证国内的产业链、供应链不出问题,企业的资金链要稳住,避免大量企业倒闭,导致存量就业岗位减少。国内疫情暴发时,我们已经采取一些措施。现在需要升级版的政策。

疫情期间,被迫失业和自愿失业的人会增加,因为隔离、物流不畅等原因,导致一些就业岗位无法吸纳人员,疫情冲击也会带来社会心理的变化,有的人担心被感染,不愿去找工作。被迫失业和自愿待业的人收入会减少,有的可能基本生活都成问题。因此,要对相关企业、家庭和人员进行救援。救援持续多长时间,取决于疫情和产业链、供应链修复的程度。

光靠这些不够,还应当采取一些主动的措施扩大内需,把符合发展趋势的潜在需求激发出来。可以在数字化方面做文章。数字化是一场革命,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政府的管理都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前不久大家都在讨论“新基建”,就是数字化基础设施。这些是有潜在需求的,需要通过政府的规划、引导激发出来。比如,政府的数字化水平不高,现在能不能利用机会,提升政府的数字化水平?彻底改变政府的运行方式,从而转变政府的职能,提高效率。

政府大规模进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设备、软件、服务,可能还要建数据库、数据中心等,这就形成一个政府采购市场,对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形成了拉动。另外,可以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对传统的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升级。例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地下管网等。

以前我们推进“放管服”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为什么办事有的还是很难?就是信息不能共享。政府的数字化可以大大解决这个问题,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对市场、老百姓来说,营商环境就更好了,更加便利了。对城市管理来说,避免了城市的拥堵、污染等。大家的生活环境好了,城市的品质就提高了,投资环境也好了,各种人才也愿意来了。

现在不能简单地投资“铁公基”了,而是要对现有的这些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升级。当然适当的、必要的新建项目是可以的,有需要。但是重点要放在升级上头,而不是更多地铺新摊子。

发培训券、教育券比消费券更管用

时代周报:对于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你有哪些建议?

刘尚希:传统的思路是大项目、大投资,这对一个地方来说最省事,GDP容易上去,但是未来长远的发展后劲是否增强?是不是对其他行业、企业有拉动作用?

现在我们国家发展到了人均1万美元的阶段,如果没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本的积累,没有高素质的国民,积累的这些财富可能都守不住。

现在政策思路上,要从传统的围绕物去找项目的老套路中跳出来,转向以人为中心,围绕人去找项目,围绕人的技能、人的健康、人的流动等方面,把潜在的需求挖出来,形成一揽子的政策方案。这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符合新发展理念。

应当大力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对失业者、待业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政府在这方面要规划引导、组织协调,财政也可以提供补贴,把大量的钱花在提升人力资本上。例如发放培训券,我觉得这比消费券更管用。

消费券就是短期化的,但不能解决长远。对于基本生活困难的人,可以通过消费券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我并不反对。对失业者、待业者开展大规模培训,既能解决眼前的问题,扩大需求,同时又提升劳动技能,积累人力资本,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广泛的基础。把眼前和长远结合起来,发培训券、教育券比发消费券更具有内涵和增强发展的后劲。当然,两者也可以结合起来,领取消费券或失业救济金的健康劳动力,必须接受教育培训。

还要围绕人的健康做文章,疫情冲击显示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多短板。要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让大家少生病,大大减少了因病致贫情况的发生,这样也等于是增加了人力资本。

最后,还要围绕人的流动做文章。要从传统的四面开花、到处铺摊子,转为聚焦到中心城市、城市群来考虑问题。当前国内的城镇化没有完成,大量的人往城里去,应该是人到哪儿公共服务就到哪儿。但是现在大量在城市工作、生活的人,他们的公共服务待遇是不平等的,比如很多农民工子弟上学的条件就比当地户籍居民差了一截。

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也可以促进社会平等和机会公平,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打下基础。如果群体之间的能力差距大,在起点上就不公平,能力鸿沟越来越深,在初分配中贫富差距很大,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会构成威胁。因能力鸿沟造成的分配差距,是无法靠政府的再分配去缩小的。当前分配差距大,导致消费倾向下降,内需不足,投资乘数变小,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我国经济的韧性和长期向好的基本面,要靠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和能力鸿沟的缩小来支撑。

一揽子政策应以中央为主实施

时代周报:实施一揽子宏观政策的钱从哪里来?

刘尚希:应当建立一个专门预算来统筹保障一揽子政策的实施。其资金来源包括特别国债,以及调整现有的预算,优化支出结构,把现有的支出挤一部分出来搁在这里头。还可以把地方政府专项债的一部分,放在中央专门预算的盘子里头来,不一定都要交给地方,而是由中央来统筹安排,用于上述讲到的那些方面。

有了一揽子宏观政策和专门预算,干什么清楚了,钱从哪里来、花到哪里去也清楚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投资者、经营者、消费者等市场主体就能看明白政府要干什么,也知道政府怎么干。这样能够有效引导预期。如果政策、资金跟天女散花似的,零零散散,怎么能去引导预期?现在引导预期、增强市场信心非常重要。不能指望某一个政策、某一个指标就能解决问题。不要去盯着赤字、债务。现在应根据危机应对的需要,该多少赤字就多少赤字,该多少债就多少债,要突破常规。

时代周报:你一直都很关注财政风险,一揽子政策出来以后,会有风险吗?

刘尚希:风险总是有的,总要冒一些风险。财政风险与经济社会的公共风险要权衡,这是制定财政政策的基本原理。当外部危机冲击风险扩大的条件下,财政风险作为对冲工具就需要相应扩大。现在地方财政风险太大,所以一揽子方案和专门预算应该以中央为主,而不是交给地方,地方主要是配合。凡是应对外部危机的冲击,都应该是以中央为主。所谓中央为主,不仅是决策,在实施方面也要为主,钱也是中央来出。如果主要交给地方去承担,在考核体系不完善的条件下,会使地方行为变异,无法实现初衷。

当然,要更多地调动市场的积极性,政府发挥一种杠杆效应、引导效应,而不是说政府埋头干,单兵作战,那样效果太有限了。

时代周报:如何提升市场的积极性?

刘尚希:除了要有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还要有改革的一揽子方案,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推出一系列的改革。

从当前来看,这是必须要做的。政策只解决眼前的事,像投资、创新都是要针对长远去考虑的,不是只考虑眼前。只考虑眼前,就只是维持运营了。而改革关系到未来,关乎全局,关系到整个大的体制环境,改革能够真正提振信心。信心是政策效应的放大器,因为有了信心,市场主体就会想办法自救,在市场主体积极自救的条件下,宏观政策的效果就会产生倍增效应。

一揽子改革方案首先要增强民营企业的信心。现在“三门”(市场准入门槛高如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不公平竞争和歧视现象并不少见。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对民营企业还是存在操作性的歧视。民营企业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同时,还要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市场主体有积极性了,经济就有内生动力,就算是斜坡路,也可能往上冲,不然没有动力,就会自动往下滑。

End往期精彩回顾

来源:时代周报 2020.3.31

记者:陈泽秀

审稿:程瑜 闫晓茗

编辑:李雅煊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至原文链接。

编辑:陶晓燕

(本文转载自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