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S媒体访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刘尚希 | 人民e财经专访:2021,经济工作这么干!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2-30 17:00 浏览量: 2520

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来年宏观政策的定调都备受关注。近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做客由人民日报麻辣财经工作室和全国党媒信息平台共同打造的融媒体访谈栏目“人民e财经”,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以下为访谈实录嘉宾:刘尚希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嘉宾:吴秋余 人民日报主任记者主持人:曲哲涵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由人民日报麻辣财经工作室和全国党媒信息平台共同打造的融媒体访谈栏目“人民e财经”,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是“2021,经济工作这么干!”。

今天做客演播室的两位嘉宾是,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先生,欢迎您。

刘尚希:你好。

主持人:人民日报资深财经记者吴秋余老师。吴老师欢迎您。

吴秋余: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来年宏观政策的定调都备受关注。2021年,我们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增长的必要支持力度。刘院长,您认为宏观政策有哪些新的内涵和看点?

刘尚希: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的宏观政策作了明确的安排,我觉得这里面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就是“不急转弯”。因为经济政策都是阶段性的安排,现在经济复苏,大家都在关注明年的政策走向,会不会立马就退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阶段性的政策安排肯定是要退出的,但是退不能是断崖式的退,要逐步地退、平缓地退,这也是有一个明确的预期。从这点来看,我觉得这对改善预期、引导预期和稳定预期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主持人:积极的财政政策,在2021年会有哪些主要的抓手和主要的看点?

刘尚希:财政政策这次实际上作了很多明确的新的表述。有的表述尽管跟以前一样,但是也赋与了新的内涵。

比如提质增效,怎么去理解这个提质增效呢?仅仅是花好钱、用好钱,不足以表明积极财政政策的提质增效。我认为既要看到钱,还要看到政,这个政指的是政策。从政策的角度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表现在怎么样去转化为微观主体的内生动力,怎么去引导市场的预期。如果说企业看不清楚,觉得这个预期很模糊,他的行动就会犹豫不决。所以,从这点来看,财政政策不仅要把钱花好,更重要的是让这个政策转换为微观主体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我觉得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主持人:减税降费,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但是今年变成完善减税降费政策。这样一个变化体现了什么样的政策意图?

dsfsdfsdf

刘尚希:减税降费,今年的力度比去年还要大。我们连续几年来看,减税降费的力度一年比一年大。今年因为疫情突发,我们要强有力地对冲疫情所带来的风险,所以就必须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除了力度比往年更大以外,还有一点和往年不同的地方,就是今年税和费的关系上发生了一个变化。今年降费更是唱主角,降费的规模大概是占2/3;降税大概占1/3。

所以,到明年肯定还会延续这么一个基调,是更加强调完善减税降费。这 “完善”二字,更多的是以改革的方式、改革的办法去完善,通过改革社保体制、改革税收制度,从这些方面来实现减税降费。

主持人:宏观政策也是对去年的一个延续。请吴老师介绍一下2020年宏观政策有哪些主要的成绩?

吴秋余:我觉得总体上说,今年在疫情冲击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宏观政策很好地体现了精准调控的特点。在我们平时的财经报道当中,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有两句话,一句是“我国是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还有一句是“我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是少数实施常态化货币政策的国家”。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国家宏观调控精准度和它的成效。

具体来看,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赤字率,从2.8%提高到了3.6%,这样比2019年赤字规模扩大了一万亿元,这其实极大提振了市场的信心。还有大力实施减税降费,今年1—10月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是2.23万亿元,接近2019年全年的减税降费额。今年全年预计会达到2.5万亿元,给市场主体带来了很大的获得感。

除此之外,今年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推动财政资金的直达机制和减税降费的精准投放。中央财政给基层财政带来了很大的财力增加,用来做好“六稳”“六保”工作。

从货币政策来看,今年主要体现了灵活适度和精准导向。今年以来,我们已经推出了涉及九万亿元货币资金的货币政策的应对措施,而且,还推动了金融部门向市场主体累计让利1.25万亿元。

从信贷增长来看,今年上半年,我们国家的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累计已经超过了12.3万亿,可以说对实体经济这种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

此外,我们还采取了很多货币政策上的创新。比如说6月1日,人民银行创设了两个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就是普惠小微企业*的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支持计划。这两个工具非常好地体现了精准性、直达性和市场化的要求。

比如*延期工具,只要小微企业承诺保持员工就业的稳定,就要求金融机构把它的本息*进行延期,而且做到应延尽延,这样一个政策大概能覆盖到小微企业*本金七万亿的规模。

还有信用*支持计划,由央行拿出资金来,来鼓励地方法人银行给小微企业提供信用*。因为小微企业大部分都缺少抵押物,信用*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一个政策预计全年可以推动小微企业新增*大概一万亿元这样一个规模,可以说极大改善了小微企业的融资状况。

主持人: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需要高超的宏观调控的智慧。刘老师,您认为明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除了您讲的改革的这方面要加力,具体的有哪些可以预期的新的政策?

刘尚希:从财政政策方面来说,就是强调积极财政政策保持一定的支出强度。保持支出强度这句话很短,但是蕴含着明年财政政策在赤字债务安排上将保持适度的规模,这一点是很明确的。

还有,积极财政政策强调要主动作为。对科技创新、调整经济结构、调节分配等方面,财政应该怎么样主动作为。支持科技创新,当然离不开钱;但是仅仅有钱,科技创新不一定出得来。

主持人: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的作用,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也要到位。

刘尚希:相应的体制机制、激励机制怎么形成,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的问题,形成内生的动力,我觉得这个是至关重要。不同性质的单位之间的合作,还是存在着一些体制上、机制上、政策上面的障碍,通过财政的科技投入,来推动科技体制的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觉得这也是体现了主动作为。

再比如调整经济结构,怎么去理解经济结构呢?通常的理解,经济结构就是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在地方上经常听到,我们二产业的比重提高了,三产业比重提高了,好象这样经济结构就优化了。其实产业结构的优化,还是体现在竞争力上。所以,财政政策支持经济结构的调整,我觉得瞄准怎么样提升附加值。要在这方面做文章。

主持人:刚才您也提到,今年的财政政策仍然会保持一个比较强的支持力度,市场也认为流动性会比较宽裕。这种情况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您认为怎么样处理好这个关系?有哪些要点?

dsfsdfsdf

刘尚希: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可能首先是宏观杠杆率的问题,市场上也非常关注。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了,就是要保持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从GDP的角度来说,怎么样提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我觉得这个是至关重要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杠杆率反映的是金融资源的效率。如果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了,杠杆率就要下来了。只有提高效率以后,杠杆率才能够稳步地下降,这样才能把恢复经济、防范风险有机统一起来。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跟以往不同的地方,就是更加从长期的视角来看待当前的问题。我们今天怎么做,明年怎么迈步,“十四五”怎么开局,都体现出战略性视野和前瞻性考虑。

主持人:这也是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保障,做长期的战略安排。

主持人:今年的八大任务清单里面,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被排在第一、第二位。吴老师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吴秋余: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这种自主可控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今年我国经济能够率先恢复,其实很重要的一点也是保持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我们国家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对于国家的经济安全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也是未来构建新发展格局一个最大的底气。

经过这次疫情冲击,我们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势,一下就体现出来了。我记得有一组数据特别让人震撼,以口罩这个产品为例,我们在疫情初期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把口罩的生产能力从每天800万只提高到接近1.2亿只。这样一个能力,可以说是反映了我们这个产业链、供应链非常有效的运作状况。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已经给世界贡献了2000亿只口罩,大概平均到每个人是30只,为整个世界抗击疫情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经过这次疫情冲击,我们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性。可以说只有产业链、供应链不掉链子,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才能不停顿。

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是一个不进则退的过程,我觉得未来确实需要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一方面打造我们这种产业链、供应链的长板,补齐一些短板,这样来打造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主持人:会议提出的第三项任务,就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刘老师您认为,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是什么样?为什么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

刘尚希: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有两点,一个是更高水平,一个是动态。更高就是说,供给的规模不断扩大,需求的水平不断提升,相互形成一个正反馈,水平就不断地提升。供需之间形成正反馈,就意味着我们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发展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发展的质量在不断地提高。所以我们讲发展,实际上就是通过供给需求之间的正反馈,形成不断推动经济往高走的态势。

但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是动态的。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是相互反馈的关系。这反映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比如手机,现在是智能手机,大家觉得这个东西挺好,大家都喜欢,这就是以新的供给创造了新的需求。从这点来说,供给是可以创造需求的,在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主持人:实现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关键是什么?

刘尚希:这就扣到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上来了。为什么说扩大内需是个战略基点呢?从1998年我们就提出来扩大内需,后来也一直在强调,这说明扩大内需不是一个短期之内就可以做到的。

这里面是两个方面的因素。国民消费力包括两块,一块是私人消费,一块是公共消费。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块合成了国民消费力。私人消费这一块,要看老百姓有没有钱来消费,是不是大家都有钱来消费,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强调的就是这个。

扩大内需,还涉及到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的改革问题。让低收入者变为中等收入者,才能扩大中等收入者的群体。怎样让低收入变为中等收入呢?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改善就业、创业的条件,提升广大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劳动技能等。我们只有现在着手,若干年以后才能见到效果,所以要提前布局,提前采取有力的措施。

主持人:这次会议强调供给侧改革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个需求侧管理的概念。刘老师,您怎么理解需求侧管理?

刘尚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线,需求侧管理,我觉得实际上也是离不开改革,要以改革的思维、改革的办法来加强需求的管理。

主持人:吴老师,您认为怎么样通过需求侧管理,夯实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

吴秋余: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供需两侧也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这次会议有一句话概括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就是“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

这些年,就像刘老师刚才说的,我们始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但这并不意味着不管需求侧了。比如在投资方面,要发挥好有效投资拉动经济的作用。在消费这方面,要通过这两年的消费升级,使供给能够跟上消费升级的步伐,进一步扩大消费。还有像出口,我们要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打造外贸竞争的新优势。

另外,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打通堵点,补齐短板,如何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一些环节。实际上,我们国家在畅通消费方面还存在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

主持人:这次会议也提出要有序取消限制购买消费的一些做法、一些政策。

吴秋余:实际上这一点提得非常关键。比如说现在一些城市对汽车的限购限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汽车的消费。我们知道汽车本身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同时汽车消费又关系到很多消费,比如说很多家庭出行、旅游、下饭馆,都要以汽车作为基础的工具。未来,我们可能逐步取消对汽车消费的不合理限制,而转为去引导汽车的合理使用,从而达到需求侧管理的目的。

刘尚希:我补充一下需求侧的管理。过去需求侧的管理,在宏观经济学里面是当做一个短期的概念去看的,主要是通过宏观政策去刺激需求和扩大需求。这次更多的是从短期和长期的角度结合来看,需求侧的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短期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主持人:不是一个刺激的问题。

刘尚希:不是简单的拿政策刺激的问题,而是解决消费扩大过程当中,需求与供给形成反馈的过程当中的一些堵点、一些难点、一些痛点的问题。从宏观上来讲,我刚才说到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公共消费是有利于带动居民消费的,比如说教育、医疗、养老、优育,孩子上学的问题,上幼儿园的问题,因为资源紧张家长要特别操心。公共消费这块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果我们把公共消费适当地扩大,并且质量提升了,是能带动居民消费的,也就是对私人的消费有一个促进和带动的关系。

所以,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公共消费还有一个特点,能提高整个社会消费的品质。如果在教育、养老、医疗、优育方面,大家都觉得很轻松了,生活质量也就提升了。

还有一个是怎么样让老百姓放心消费,怎么加强对这些消费品、消费服务的质量的监管,我觉得这也是提升消费非常重要的一个举措。

主持人: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再次感谢二位嘉宾的到来,我们下期再见。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