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S专家视点】刘尚希 | 全面深化改革需导入不确定性思维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11-03 14:18 浏览量: 2701

在改革推进与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面对各类不可预见的不确定性问题带来的风险挑战。尤其是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意味着原有的改革路径和改革方法已不完全适用,需要进行新的探索和突破。

刘尚希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改革的路径依赖,与其说是一个社会现象,不如说是“确定性思维”泛化导致的一种后果。这种思维的突出特征是以确定性为基本假设来观察和认识问题,把改革视为一项“工程”,以工程设计的理念来设计改革方案和路径。我们知道,无论多么复杂的工程,都必须以“确定性”为前提,地基的地质构造、工程结构、建筑材料等等,都可以通过精确计量而确定下来,然后再按设计图精准施工,可以有一定误差,但不能存在不确定性,否则会有垮塌的风险。这种思维蔓延到改革过程之中,就出现了“离市场经济还有多远”、“离共同富裕还有多远”等概念和说法。显然,改革不可能都像工程施工,先设计一个蓝图,然后按部就班地施工就能万事大吉。倘若如此简单,我们就可以准确地预期“改革工程”的完工日期。

以共同富裕为例,我们显然无法非常确切地提出一个实现时点,绝不可能设计出一个非常精准的改革“施工图”或“路线图”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在现实社会中,有无数未知因素是我们现有的确定性知识体系无法驾驭的,制度、组织、成员等社会“硬件”和观念、意识、价值等社会“软件”也都处于互动和变化状态,现有的确定性知识体系还无法精确计算社会的演进过程。因此,我们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能过度依赖确定性的“工程思维”,而应更多导入不确定性的“社会思维”。

市场化是中国经济持续深化改革的方向,这也是社会共识。市场化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改革只能以公共风险为导向,不可能以工程施工的方式来推进和深化。只有在公共风险导向下,推动改革以及如何改革的共识才更有可能形成,才能真正引领改革向纵深推进。依据不确定性可能引致的公共风险类型,我们可以对改革的路径、过程以及结果进行基本判断。改革本身源于公共风险——落后体制下的低效率、不公平、贫富差距等等风险。

因此,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应该是:公共风险是降低了还是扩大了。改革路径的选择、改革进度的快慢以及改革结果的可接受性,都可以基于公共风险来衡量。凡是有助于降低公共风险的改革,就可以判定为“正确”的改革;凡有可能引致新的公共风险或进一步扩大公共风险的改革,很可能就是一项“错误”的改革。

来源:北京日报 2021.11.01

审稿:程瑜 闫晓茗

编辑:李雅煊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