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幹了别人8年的活,馬斯克才是真正的工作高手 | 企業家說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 2021-11-06 浏覽量: 3793 [簡/繁]

來源:陳辭令

2017年美國連線雜志對馬斯克花費時間進行有趣的對比換算,得出的結論是:馬斯克一年幹了别人八年的工作量。

造火箭,Space X對比藍色起源,耗時比例1:6;

造自動駕駛汽車,特斯拉對比福特,耗時比1:4;

造超級高鐵,馬斯克對比加州政府的項目,耗時比1:6;

挖隧道,The Boring Company對比正常地鐵,耗時比1:14;

交付平民價位的電動汽車,從立項到交付,耗時是通用汽車的2/3;

更快的汽車生産線,通常汽車組裝需要3分鐘,特斯拉機器人生産線10秒搞定,耗時比1:18;

登陸火星,按規劃馬斯克想在2024年就送人類上火星,NASA要到2035,馬斯克又1:8領先;

第一次看到這個數據,完全可以用目瞪口呆來形容,要知道除了工作外,馬斯克還有5個孩子……

到底是什麼成就了如今的馬斯克?

01

關于底層決策系統

馬斯克目前所擔任CEO、創始人或重要角色的企業已有7家。

作為這7家企業的靈魂人物,經常要做出各種各樣的決策。對馬斯克來說,除了要考慮決策的質量外,還要考慮決策的速度,因為他實在是太忙了。

從這幾家公司目前的市場表現來看,馬斯克的決策無疑是非常成功的。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面對一系列複雜甚至完全是人類未曾思考過的問題,馬斯克到底是如何決策的?

馬斯克曾說:物理學的思維模型是迄今為止最有用的思維模型。

馬斯克在不同的商業領域都非常成功,但他并不是針對不同的領域提煉不同的方法論,而是把同一種底層思維應用到不同的領域,這種底層思維正是基于物理學的第一性原理思維。

馬斯克在清華大學和錢穎一教授的對話中,描述了物理學的第一性原理。

有了清晰的個人底層決策系統,相當于有了一個指導原則,在面對未知、面對抉擇時,用這個原則來對需要決策的問題進行校準,這會大大提高決策效率。

相反,對于一家公司的CEO來說,如果沒有建立個人底層的決策系統,總是靠憑經驗、拍腦袋來決策,不但無法确保決策的準确性,還可能會導緻整個團隊在一件錯誤的事情上做到極緻。

馬斯克的底層決策系統對我們普通人有什麼啟發呢?

對所有人來說,我們其實都在經營一家公司,這家公司的名字就是我們自己。

從我們成年開始,我們就要對我們所做的選擇負責。

遺憾的是,在此之前,我們所受到的教育,幾乎沒有人專門教過我們該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各種關鍵選擇,以至于我們在面臨重大抉擇時,都在拍腦袋、随心情。

因此,要确保我們在做的事情是正确的、是值得做的,就需要建立我們在面臨各種選擇的底層決策系統。

那麼,如何建立這種底層決策系統呢?

我們要對人生中的關鍵事件确定我們第一性的選擇标準。

這些關鍵事件包括教育、就業、創業、理财投資、婚姻、養育子女、孝敬老人、甚至包括死亡。

比如,拿就業來說,當新的機會來臨,跳還是不跳呢?

如果你沒有選擇的标準,你隻是憑感覺選,做出正确選擇和錯誤選擇概率各占50%,但如果你有自己擇業的第一性标準,你做出符合人生規劃的選擇的概率将大大提升。

比如,你可以确定這麼幾條标準:

——符合人生長期規劃;

——公司規模10億元以上,行業前10;

——薪水提升20%;

——職位title至少提升1個等級。

如此等等。

盡管每個人的選擇标準都不盡相同,但當我們有了這些标準後,更能做出一個正确的選擇。

至于平時一些小的決定,雖然不需要這麼複雜,但也要有一些衡量标準,并且要在這些标準上,不斷提高标準。

你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應該是你能選擇的最好的那一個,你所放棄的都不如你所選擇的。

——你在選擇看哪部電影時,你要提高标準,你可以先從豆瓣評分9分以上的開始看。

——你在選擇看什麼書的時候,你要提高标準,要看評分,看風評,看作者背景,看出版社。

——你在選擇聽哪門課時,你要提高标準,要看有多少人買過這門課,看評價怎麼樣,看授課老師過去的作品怎麼樣。

凡事提高标準,是做出好選擇的關鍵。

02

關于時間管理

馬斯克絕對是将時間管理做到了極緻。

很多人對時間管理存在一個誤區,認為時間管理就是節省時間,通過各種手段,從10分鐘省出1分鐘,再把省出來的很多1分鐘去做其他的事情。

其實并不是這樣。

這些充其量隻能叫做手段,目标都談不上,更别說目的。

時間管理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節省時間,而是将事情做到極緻。

比如,為了學習英語口語,你左安排、右安排,終于每天湊出了半個小時,接下來你按照既定的計劃堅持學習。你覺得自己把時間安排的滿滿當當,你認為這就是時間管理。

NO,這并不是。

時間管理的本質是将單位時間的效率最大化,用數學公式表示:

時間管理成效=産出/花費的時間。

我們很多時候,總是将注意力放在分母上,而常常忽略分子。

這個例子中,省出的半個小時是分母的範疇,你如果總把注意力盯在這個上面,你就看不到更加重要的分子,也就是學習英語取得的成效。

那應該怎麼辦呢?

——你要定期去和高手交流,或者向身邊的人尋求反饋:我讀一段英語給你聽聽,你幫我看下我的口語哪裡還要再進步進步的。

——你要定期去參加所在地區的英語沙龍,主動求虐。

當有一天,身邊的高手都對你拍手稱贊時,這個時候你的時間管理才是有成效的。

時間管理并不僅僅是管理時間,其實質是管理所做事情的成效。

一旦你懂得了時間管理的終極目标是取得成效,那麼你的注意力就會放在怎麼取得更高的成效上,而不是僅僅隻是節省時間。

甚至有時候,我們為了取得成效,在很多事情上反而會采取迂回戰術,看似比别人花了更多的時間,但隻要把時間尺度拉長,這種迂回所取得的成效完全足以抵消時間的增加。

一旦你具備了這種思考方式,你就會體會“慢即是快”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03

關于腦規律

馬斯克力求将事情拆到最小單位,然後做到單一要素10倍好,這些無不和他的腦力息息相關。

要知道,人類的大腦也是一個需要察言觀色伺候的主兒,了解大腦的運行規律才能更好地使用他、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有研究表明,人類的大腦發育80%都在七歲前完成,錯過這個階段回頭再去彌補,困難會大很多、效果很差很多。

這些其實都在說明一件事情:大腦有着自己的規律,我們隻有去認識他的規律,順應這種規律,才能更好地學習、更有效率的工作。

關于大腦規律的研究有很多很多,我摘取了對我們自我修煉最關鍵的三點。

第一,大腦最重要的規律是勞逸結合。

這點應該是常識,但越是常識往往越會被忽略。

很多人大搞疲勞戰術,白天學一天,晚上還熬夜複習,但長期下來效果并不理想,結果整個人都備受打擊,自信心受挫,認為自己腦子不行,其實是疲勞戰術這個方法不行。

而且一旦大腦被過度創傷,很可能就是不可逆的傷害。

第二,大腦有長時記憶和短時記憶

——短期記憶的實質是大腦的即時生理生化反應的重複,是數量最多又最不牢固的記憶;

——而長期的記憶則是大腦細胞内發生了結構改變,建立了固定聯系,更加穩定且保存時間更長。

比如,你在家裡忙完了,想去玩手機,卻發現不記得放在哪裡,這是典型的短時記憶,

比如,怎麼騎自行車就是長期記憶,即使已多年不騎了,仍能騎上車就跑,這是長時記憶。

要獲取知識、習得知識、内化知識,我們就要讓知識變成長期記憶而不是短期記憶。隻有這樣,在我們随時需要調動某個模塊的知識時,才能得心應手。

如何才能将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呢?

有兩種方法:将知識付諸實踐、将知識與知識之間建立連接。

将知識付諸實踐,就是要在實踐中去檢驗獲得的知識,這個過程又會反過來強化這些知識在大腦裡的認知,形成正向增強回路。

比如,你想提升自己的溝通技能,你聽了很多課,但就是不敢開口把課上的内容用起來,你就很難有很大的提升。相反,那些沒聽過課,但有大量練習的人,反而更能夠掌握溝通的真正要義。

另外就是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連接。

前幾天有朋友在社群提問:向大家請教個讀書問題,我每次看過的書,隻能記住其中一兩段,看大家分享的文章,前一兩天還能記住内容,但是過三四天基本忘完了。

這個情況很多人都會遇到:花了很長時間看完一本書,結果過幾天全部忘幹淨。

當我們閱讀一本書時,會有源源不斷的信息會湧向我們的大腦,大腦首先會對這些信息進行過濾,隻留下它想留下的(說起來很殘酷,我們大腦就是這樣一個充滿偏見的存在),經過過濾的信息進入我們大腦後,首先會以短時記憶的形式存在下來。

如果一段時間後,這個短時記憶沒有在大腦中找到和它相關的其他記憶,這個短時記憶就會消失,而一旦它能夠和其它記憶産生關聯,就猶如找到了親人,就會在大腦裡紮下根。

再往裡面深挖一層,你會發現,我們之所以看書記不住,根本原因還是書讀少了。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不斷的讀書、讀各種各樣的書。

第三,大腦需要經常被激勵

這裡面要說到一個概念,叫做增強回路。

經濟學中有個概念叫“馬太效應”。說的是窮者越窮,富者越富。來源于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金融學上有個概念叫“複利效應”。當資産增值累積到一個臨界點,後面的增速會越來越快。

這些概念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叫法,但都表現為一件事物的“越來越...”,其本質上都是在說一個東西,增強回路。

增強回路就是,因增強果,果又反過來增強因。

比如閱讀,增強回路是這樣的:閱讀→感受到新知的快感→更多的閱讀→知道更多→更多的閱讀;

比如寫作,增強回路是這樣的:寫作→感受到肯定反饋→寫作能力的提高→更多的寫作→更多的反饋→能力的提高→更多的寫作。

如何找到或者打造這種增強回路呢?

三個步驟:

Step1:找到閉環圈,一般的閉環公式是A→B→C→D→A→B→C…;

Step2:找到推動閉環的第一推動力;

Step3:持續強化第一推動力和整個閉環圈。

以寫作為例

第一步:找到閉環。見上面的例子;

第二步:找到第一推動力。在寫作這個增強回路中,推動這個回路加速運轉的第一推動力可能是我們寫作能力的提升。

第三步:持續強化。不斷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同時在閉環圈各個環節進行強化訓練。

對于我們喜歡的事情,如果建立了這種增強回路,結果是:我們越喜歡它,我們就會越喜歡它。

04

關于遷移式學習

馬斯克工作之餘酷愛閱讀。

據他弟弟(金博爾 · 馬斯克)介紹,自青少年時代起,埃隆馬斯克就開始每天閱讀 2 本不同學科的書。

換句話說,如果你一個月讀一本書,馬斯克的閱讀量是你的 60 倍。起初,馬斯克的閱讀涵蓋科幻小說、哲學、宗教、編程、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的傳記。

随着年齡增長,他的閱讀和職業興趣擴展到物理、工程學、産品設計、商業、科技和能源,對知識的饑渴使他得以接觸在學校未必能學到的各種學科。

如此驚人的閱讀量,讓馬斯克獲取了大量的知識。但更為驚人的是,馬斯克的學習,不僅僅滿足于知識的攝取,而是一種遷移式的學習。

所謂遷移式學習,将我們從一個領域學習到的内容應用到另一個領域。

馬斯克是如何做的呢?

馬斯克把知識解構為若幹基本原理,然後在這些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構建一個個新的知識體系。

他發表在 Reddit AMA 上的回答描述了他是如何處理的:

把知識當作一棵語義樹——确保你理解基本原理,正如樹幹和大的分枝,再尋求樹葉/細節,别讓它們就無處挂靠。這樣把知識轉化為更深層次的,抽象的原則,促進學習遷移。

當我們闖入一個新領域時,我們不應該隻是采用一種方法或者最佳策略。

我們應該挖掘很多不同的方法,解構每一個方法,然後互相比較、對照。這将幫助我們發現最基本的原理。

如果我們花時間學習不同領域的核心概念,并且經常把這些概念聯系到日常生活和真實世界,那麼不同領域間的遷移将變得更簡單而快捷。

這種思維技能需要大量的刻意練習,如果有什麼心法可以分享的話,我會告訴你下面這段:

Keith Holyoak,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學教授,也是世界上類比推理的頂級思想家之一,他建議為了磨練技能,人們應該問自己以下兩個問題:

——“它讓我想到了什麼?”

——“為什麼會讓我想到它?”

這并不是魔法,這隻是正确的學習過程。

寫在最後

在上面采訪視頻,馬斯克其實說了指導他人生的兩個重要思想:

其一,是基于物理學的第一性原理思維;

其二,是類比思維。

馬斯克說:類比思維很誘人,聽上去很有說服力,但隻是一個故事而已。類比思維給人類提供了一個捷徑,能夠最大化的降低大腦的負擔,對日常生活來說,這已經足夠了。但如果要有創新,就必須回到第一性原理。

馬斯克的人生其實有兩套算法在并駕齊驅,而且這兩套算法有着内在的不可調和性,但或許正是這兩種并行思維方式,才讓馬斯克成為馬斯克。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EMBA立場。

編輯:葛格

(本文轉載自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 ,如有侵權請電話聯系13810995524)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MBAChina立場。采編部郵箱:news@mbachina.com,歡迎交流與合作。

  • +1

  • +1

    收藏

備考交流


2022考研英語二備考群: 678595048

2022管理類聯考複試調劑②群: 814776983

2022海外碩士交流群: 895560072

2022年MBA/MEM/MPAcc聯考備考群: 769561411

免聯考調劑咨詢①群: 796631901

2022考研政治沖刺群: 863373153

海外碩士咨詢③群: 850595383

免聯考碩士入學咨詢群: 711046255

2022考研複試調劑交流群: 902176003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