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邀學壇|新時代我國政治學學科發展的現狀與展望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2021-10-22 浏覽量: 5192 [簡/繁]

【作者簡介】

王浦劬,男,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第八屆學科評議組成員(政治學學科);

燕繼榮,男,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梁宇,男,人民日報社理論部三級編輯。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專項研究項目“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學基本理論問研究——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研究”(項目編号18VXK003)。課題組組長王浦劬,成員燕繼榮、梁宇、湯彬、錢維勝、孫照哲、李靖。

摘 要:政治學是對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的學科。課題組選取全國具有政治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的高校科研院所作為樣本,以2014-2020年為區間,主要通過發放信息調查表等方式搜集數據,呈現我國政治學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基本狀況。研究認為,為适應新時代政治實踐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我國政治學學科要進一步健全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規範學科設置,平衡學科布局,優化師資結構,強化支撐資源,調整研究結構,提高成果質量。

關鍵詞:學科發展;人才培養;學科基礎;科研水平

政治學是對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的學科。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在中央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指出:“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們過去多年忽視了,現在需要抓緊補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産黨堅持理論創新,正确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課題。在這個過程中,包括政治學在内的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出了重要貢獻,産生了積極的廣泛的影響。

新時代,我國政治發展進入了新的曆史方位和發展階段。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時代任務,為政治學學科建設和學術繁榮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同時也要求政治學學科肩負起述學立論、資政育人的使命與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實施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哲學社會科學整體發展戰略,構築學生、學術、學科一體的綜合發展體系。”這為在新時代加快推進中國特色政治學學科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政治學學科發展順應新時代新要求,不斷夯實學科基礎、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提升學術研究水平、兼顧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呈現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

為了進一步呈現并研判我國政治學學科發展的基本情況,課題組選取全國具有政治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的高校院所作為樣本,以2014-2020年為區間,通過發放信息調查表等方式搜集數據,通過比較分析研判未來學科建設的發展方向。

一、

人才培養

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育才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整體發展戰略的中心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廣大政治學培養單位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培養輸送了一批又一批治國理政人才。黨的十八大以來,政治學各培養單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核心任務,着力培養信念執着、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人才,努力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培養規模

“十三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階段。2014-2020年,我國政治學人才培養規模也呈現上升趨勢。

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小幅增長,學位授予比例維持較高水平。2014-2020年,樣本單位各年度平均招生人數保持在47-50人,學位授予人數保持在48-51人(該數據包括往屆生),呈現小幅增長趨勢。各樣本單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差異較小,絕大多數樣本單位年均招生人數維持在30-50人,約25%的單位招生規模高于均值。從樣本單位的情況看,2014-2020年,各單位年度學位授予比例保持在94.9%-96.7%,碩士研究生學位授予人數與招生人數的比例基本穩定且保持較高水平。

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基本穩定,學位授予比例下降明顯。2014-2020年,樣本單位博士研究生年度平均招生人數保持在16-18人,招生規模基本保持穩定。在此時間段内,各樣本單位的博士研究生學位授予人數呈現下降趨勢,從年平均12人逐漸下降到10人。随着學位授予程序日益嚴格,樣本單位博士研究生的學位授予人數與招生人數的比例下降趨勢明顯,目前已下降近16.7%。

(二)培養模式

一般而言,樣本單位的人才培養内容大多包括“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基本能力培養”和“畢業論文寫作”三個主要方面,并在“思想政治素質培養”“學術規範與學術道德培養”“學分構成”“課程設置”“閱讀書目”“社會實踐或實習”“資格考試”“學位論文”等方面分别做出更加細緻的要求。

各樣本單位都重視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學術規範與學術道德,并把人才培養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碩士研究生培養重點在于課程講授,而實習實踐學分占比不高。樣本單位在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着重關注“課程學分”“閱讀書目”和“學位論文”3項指标。各單位碩士研究生培養年限平均約為2.3年,學分總數平均為36分,約12門課,必修學分總數平均約為22分,約7門課。各培養單位一般要求碩士研究生在讀期間閱讀50-100本學術著作。大多數單位對碩士學位論文要求比較嚴格,字數要求在3萬字左右。此外,諸多單位還規定:學位論文在答辯前須進行學術規範審查,重複引用字數必須低于總字數的10%,方可進入評閱、答辯程序。部分單位在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上的探索别具特色。例如,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要求學生完成下鄉入村社會調研任務;廈門大學等單位建議碩士研究生輔修第二外語。

博士研究生培養重點在于科研能力,學位論文評審日趨嚴格。與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相比,各樣本單位為博士研究生培養制定了更高的培養标準和更加嚴格的培養程序。各樣本單位普遍認為,博士研究生需要在紮實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探索學科前沿并形成具有原創性的成果,同時,博士研究生需協助導師或獨立承擔學術科研任務。因此,各樣本單位尤其注意在“閱讀書目”“資格考試”“學術交流”“綜合考試”和“學位論文”等方面對博士研究生培養提出具體要求。總體看來,各樣本單位博士研究生學分總數平均約為19分,約6門課,其中必修學分均值為13分,約4門課。絕大多數單位要求博士研究生畢業前應具備發表期刊論文的能力,并閱讀一定數量的專業書籍。超過一半的樣本單位要求博士研究生進行社會調研或社會實踐。大多數樣本單位把通過博士研究生綜合考試作為學位論文開題的基本條件,制定、實施博士研究生淘汰分流制度。學位論文是考察研究生學習、科研能力的核心要素。各樣本單位對論文選題報告、進展情況中期檢查、全面審查(預答辯)、評閱與答辯等做了細緻嚴格的規定,以保障論文質量。此外,各樣本單位積極創新博士研究生培養環節。例如,中國人民大學和上海外國語大學将“國際學術交流”作為政治學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中的必要環節,複旦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則要求博士研究生學習研究對象國家或地區的語言。

從學位論文的抽檢結果來看,近年來政治學畢業生的論文質量處于合格水平。從省級、校級優秀學位論文的數量來看,近年來政治學畢業生的論文優秀率相對較低。樣本單位的優秀學位論文共計153篇,優秀率平均為10%左右。

(三)培養成效

碩士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以實務型崗位為主,選擇攻讀博士學位的比例不高。總體來看,2014-2020年,各樣本單位的碩士研究生就業率接近100%,其中直接就業的比例均值為80%,繼續升學深造的比例均值為10%左右(境内升學比例約8%,境外升學比例約2%),還有部分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或其他就業形式。據統計,樣本單位直接就業的畢業生中,入職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的人數最多,約占直接就業人數的60%,入職民營企業的人數占比約為13%。

博士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以教研型崗位為主,選擇黨政管理工作的人數占比同樣較高。2014-2020年,各樣本單位博士研究生就業簽約比例均值約為77%,在境内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的比例均值約為2.36%%、在境外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的比例均值約為0.26%,還有部分博士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或其他就業形式。直接簽約就業的博士畢業生主要去向是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單位,約占博士研究生就業簽約總人數的62%。同時,就業簽約的博士研究生中約28%的人選擇各級黨政機關、國有企業等。

二、

學科基礎

截至2020年底,全國有30餘個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完整的政治學學士、碩士、博士教育培養體系,20餘家單位獲批政治學博士後流動站。依托百餘所政治學教學科研單位,我國政治學學科已經形成了一支具有良好教育背景、較強科研能力和國際視野的師資隊伍,并且構建了支撐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軟硬件體系。

(一)學科設置

根據我國學位管理部門的相關規定,政治學包括政治學理論、中外政治制度、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産主義運動、中共黨史(含:黨的學說與黨的建設)、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外交學等7個二級學科。同時,學位授予單位可遵循相關程序與要求,在一級學科學位授權權限内自主設置交叉學科與目錄外的二級學科。就學科設置來看,有82.8%的樣本單位設置了4個以上二級學科,各樣本單位平均設置二級學科5個左右。其中,北京大學設置二級學科數量最多,為11個。

目前,全國政治學學科點已形成了目錄内二級學科、自設二級學科和交叉學科均衡發展、協調互補的格局。

從目錄内二級學科的設置來看,近半數樣本單位設置的數目在4個以上。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等樣本單位設置了目錄内所有的二級學科。

從自設二級學科的情況來看,截至2020年6月,樣本單位平均設置了1.2個新興學科方向。當前,各樣本單位的自設二級學科呈現一些共同特征:設置“中國政治”“公共政策”學科的單位最多,設置“地方政府學”“區域、國别研究”學科的單位次之,還有單位設置“政治哲學”“社會管理”“政府經濟學”等學科。同時,各樣本單位自設的二級學科也顯示出相應的研究專長和區位特色。例如,上海外國語大學發揮域外語言與文化研究優勢,設置了“中東研究”“區域國别研究”和“國際公共管理”等學科;雲南大學發揮邊疆治理、民族政治學等領域的研究專長,設置了“民族政治與公共行政”等學科。

從交叉學科的設置來看,截至2020年6月,樣本單位平均設置0.5個交叉學科。其中,設置最多的交叉學科是“全球治理”“區域或國别研究”,所涉單位包括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其次是“中國學”,所涉單位包括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和中山大學等;再次是“法政治學”,所涉單位包括吉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等。其中,中國政法大學依托政治學、法學等學科設置的交叉學科最多(共4個),包括“國家監察學”“政治社會學”“法治文化”和“全球學”。

另外,約有30%的單位沒有自設二級學科和交叉學科。調研顯示,這些政治學培養單位大都傾向于集中資源發展目錄内二級學科。

(二)師資力量

以樣本單位為例,在師資規模上,各單位的專職教師數均值約為46人,其中,複旦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單位的師資規模較大。

從博士研究生導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的數量及總人數占比的情況看,博士研究生導師約占36%,碩士研究生導師約占75%。絕大多數高校政治學學科師資隊伍中的碩士研究生導師占比超過60%。北京大學、東北師範大學、武漢大學等單位的博士研究生導師占比相對較高。

從職稱看,正高級職稱的師資占比約為41.4%。其中,蘇州大學、山東大學的政治學學科師資隊伍中正高級職稱占比最高,均超過56%。

從教育背景看,有博士學位的教師約占總人數的85.5%,有境外學習、科研經曆的教師約占總人數的50.8%。其中,上海外國語大學、複旦大學、中山大學具有境外學習、科研經曆的教師占比最高,分别達到97.44%、90.59%和87.88%。

(三)支撐條件

2017年9月,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複旦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外交學院(自設)等6個單位的政治學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行列。2019年4月以來,全國設置政治學與行政學一流本科專業共22個,其中國家級12個、省級10個;國際政治一流本科專業共8個,其中國家級5個、省級3個;外交學一流本科專業2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1個。

在教學研究平台建設方面,當前,樣本單位平均擁有省部級以上教學科研團隊2.8個,省部級以上科研基地、實驗室約3.8個,省部級以上國際合作教學研究平台約2.4個,核心學術期刊約0.6種。在研究基地方面,教育部在高校建立了百餘所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其中,支持政治學學科發展的基地包括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華東師範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暨南大學華人華僑研究院等。

在學術期刊創辦方面,2014-2020年,我國政治學界湧現一批影響較廣的中、外文學術期刊。在中文期刊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主辦的«政治學研究»、北京大學主辦的«國際政治研究»、吉林大學主辦的«東北亞論壇»、華中師範大學主辦的«社會主義研究»、外交學院主辦的«外交評論»、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主辦的«現代國際關系»等期刊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

在外文期刊方面,清華大學主辦的«中國國際政治雜志»(ChineseJournalofInternationalPolitics)是國際政治類SSCI期刊,複旦大學主辦的«中國政治學評論»季刊(ChinesePoliticalScienceReview )被SSCI擴展版收錄。

三、

科學研究

(一)研究熱點

本文運用期刊屬性、層次、影響力等指标,選擇核心期刊為文本來源,按文章引用率排序、以2014-2020年為時間區間,篩選出500篇論文,采取文獻計量分析法和CiteSpace軟件,系統呈現我國政治學學術研究整體狀況。

1. 政治學研究(狹義)的熱點與特點

2014-2020年,政治學研究的中心議題即“國家治理”的熱點地位十分顯著。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先後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和«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闡述了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戰略和路徑。在此背景下,“國家治理”成為近年來政治學學者關注的中心問題。“國家治理體系”“國家建設”“社會治理”“協商民主”“依法治國”等研究熱點,都是從“國家治理”議題中延伸展開的。此外,政治學者還關注“政策信任”“績效評估”“服務型政府”等為代表的政府與公共政策研究;“地方政府”“政策執行”“社會治理”等治理議題;近現代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等議題;“政治參與”“政治發展”等基礎理論;“曆史政治學”“田野政治學”等交叉學科領域及“環境治理”“監察體制改革”和“機構改革”等問題。在研究方法和路徑上,2014-2020年,國内政治學研究仍然多以規範研究、定性研究為主流工具。相比之下,基于問卷法、實驗法的實證研究、定量研究成果較少。

2.國際問題研究的熱點與特點

相比于政治學研究中議題的布局情況,2014-2020年國際問題研究的議題集中,且相互交叉、高度關聯,獨立的研究單元較少。2014-2020年,國際問題研究者主要關注“中國外交政策”和“中美關系”兩大熱點。前者主要研究和闡述“習近平外交思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和“周邊外交”等議題,後者主要分析讨論“特朗普(政府)”“俄羅斯”“東盟”和“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等議題。另外,“全球治理”“核恐怖主義”“核峰會”等是國際問題研究的熱門領域;“建構主義”“中印關系”“中歐關系”和“地緣政治”是國際問題研究的熱點話題。

3.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共黨史黨建研究的熱點與特點

“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領域的熱點議題比較集中。2014-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中國共産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構成了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共黨史黨建研究的主頻詞。具體而言,該領域學者重點研究并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實踐,如“全面從嚴治黨”“市場經濟”“協商民主”和“國家治理”等;“馬克思”“列甯”“毛澤東”“鄧小平”“李大钊”等人物研究,也備受學者青睐。此外,政治學學者還關注社會主義運動的重要事件,如“共産國際”“十月革命”“紅軍長征”“五四精神”和“新中國成立初期曆史”等。

(二)重要科研項目

在政治學及其相關學科範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包括“政治學”“國際問題研究”“馬列科社”“黨史黨建”四個類别。據統計,樣本單位在2014-2020年度共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立項980項(見表1),其中“政治學”317項,“國際問題研究”251,“馬列科社”303項,“黨史黨建”109項。2014-2020年,樣本單位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量保持平穩發展态勢,平均每年140項,樣本單位年均承擔約4.7項。

對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主題的詞頻分析結果表明,“政治學”方向在年度區間内的研究熱點為“政府”“治理”“機制”“地方政府”等;“國際問題研究”方向的研究熱點為“國際戰略”“中美關系”“安全”“國際戰略”等;“馬列科社”方向的研究熱點為“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意識形态”等;“黨史黨建”方向的研究熱點為“中國共産黨”“革命”“建設”“經驗”等。從統計學角度看,詞頻分析結果與近年來核心期刊論文主題的分析結果一緻。

(三)重要科研獎勵

2014-2020年,樣本單位平均每年獲得省部級及以上代表性科研獎勵1.79項。

從獲獎項目的内容來看,各樣本單位結合研究專長推出高質量研究成果。例如,複旦大學政治學學科緻力于政治學基礎理論的創新工作,注重回應國家重大理論議題和實踐需求。近年來,“現代國家認同建構的政治邏輯”等7項學術成果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中國的周邊安全挑戰與大周邊外交戰略”“新型大國關系的形态分析”等40項學術成果獲得上海市市級獎勵。

一些樣本單位結合區域優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例如,廈門大學毗鄰僑鄉和我國台灣地區,專攻華人華僑研究和台灣地區研究;雲南大學重點關注中國内陸民族區域治理、族際和諧關系構建等學科領域,緻力于為民族地區有效治理提供智力支持。這些大學的政治學學科點的研究都獲得多項重要獎勵。

(四)社會服務

樣本單位開展社會服務的主要形式是與相關主體聯合進行科研攻關。調研顯示,與各樣本單位開展合作的組織主體主要包括:黨的各級組織及其部門、各級國家機構及其部門、人民團體、各類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2014-2020年,樣本單位平均獲得研究資助13項。其中,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的政治學學科點,獲得了30項以上的研究資助。

樣本單位開展社會服務的另一個重要形式是提供資政報告。各樣本單位的政策建議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注。2014-2020年,樣本單位撰寫的調查報告共獲得國家級領導批示85次,獲得省部級領導批示256次。其中,複旦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北京大學、外交學院等單位的表現較為突出。樣本單位提交的調查報告獲得中央和國家機關采納412次,其中,華中師範大學、廈門大學、複旦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的調查報告被采納的次數相對較多。樣本單位提交的調查報告獲得地方政府機關采納563次,其分布與學科點的綜合科研實力、影響力輻射範圍、校地關系等因素密切相關。

(五)文化傳承

調查顯示,近年來,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政治制度史等學科發展得到各培養單位的普遍重視,項目和成果逐年增長,學術活動逐漸活躍。樣本單位都開展了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研究相關的科研項目。例如,廈門大學研究内容涉及福建華僑群體的曆史記憶研究、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協同創新機制研究等;河南師範大學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華夏曆史文明的建設與傳承等;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等承擔的相關項目,主題涉及“中國傳統政治倫理”“賢能政治的曆史發展”“中西比較視野下的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等。

樣本單位在文化傳承方面做出了積極努力。然而,當前的問題在于:一方面,各樣本單位依托的區位優勢和科研資源禀賦不盡相同,能夠服務文化傳承的能力并不均衡;另一方面,各樣本單位已認識到研究和弘揚中華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性,但是研究項目和學術成果較為短缺,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

四、

比較分析

我國政治學博士學位授權點分布在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政治學碩士學位授權點分布在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從地域分布上看,北京(10個博士點、9個碩士點)和上海(4個博士點、9個碩士點)形成了政治學教學、研究的兩大重鎮,江蘇、湖北、吉林、天津、廣東等地也聚集着實力雄厚的政治學教研單位。政治學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呈現“自東向西”遞減的分布态勢,西北各地區幾乎沒有博士學位授權點,西南、東南地區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的數量也較少。

由于曆史條件、區域因素、資源禀賦和政策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我國政治學學科點之間呈現明顯的層次性和差異性。

(一)人才培養的區域比較

在學位授予要求及培養環節方面,各區域各樣本單位都根據«政治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制訂較為規範的研究生培養方案。各樣本單位分别對學分總數、閱讀書目、資格考試、社會實習、第二外語、國際交流和學位論文等做了明确規定。整體上看,學位授予要求及培養環節的地區差别較小,各樣本單位的要求比較接近。

在招生規模和學位授予方面,二者的比值體現了學科人才培養的結構特點:就碩士研究生而言,東、中、西部地區各區域各樣本單位每年招生人數均值分别是54人、61人、37人,每年學位授予人數均值(含往屆生)分别是55人、55人、38人,二者相當接近,各區域樣本單位的碩士研究生招生和畢業比例相對均衡;就博士研究生而言,各區域各樣本單位每年的招生人數均值分别是19人、19人、15人,學位授予人數均值分别是14人、13人、7人,西部地區和東、中部地區的樣本單位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差距較大,且西部地區博士研究生的畢業率低于東、中部地區。

在研究生科研成果方面,各區域各樣本單位的實際情況與其所依托的科研平台等存在一定相關性。東、中部地區的研究生人均參與科研項目數、出國參加學術會議、出國訪學進修遠高于西部地區,并呈現自東向西遞減的趨勢。中部地區樣本單位的研究生CSSCI核心期刊論文發表數量明顯高于東、西部地區。

(二)學科基礎的區域比較

東、中部的政治學學科點較早獲得授權資格,學科建設資源比較充裕。西部地區的學科點發展時間較短,師資隊伍、科研平台等相對短缺。就學科設置而言,我國東、中、西部設置的政治學二級學科平均數分别是5.4個、5.3個和4.5個,各區域之間差距并不大。中、西部地區的政治學學科點更能夠積極發展基礎學科和特色學科,取得突出成績。

東、中、西部地區每個政治學樣本單位的師資規模大體均衡(見表2)。東部地區的專職教師校均約53人,中部地區約47人,西部地區約52人。具體而言,東、中部地區師資隊伍的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和學曆結構等指标基本持平;兩者差異在于,東部地區教師的國際化程度明顯高于中部,在本單位獲得最高學位的人數占比明顯低于中部。相比之下,西部地區政治學教師在本單位獲得最高學位的占比較高,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占比較低,而且師資隊伍以中青年教師為主,具有國際學術經曆的人數低于東、中部地區。

在支撐條件方面,各區域顯著不均衡。在“國家重點學科”“省部級以上教學科研團隊”“省部級科研基地”“省部級以上國際合作教學、研究平台”“核心學術刊物”等相關科研載體方面,東部地區學科點的資源優勢明顯大于中、西部地區,并且由東向西依次遞減。東部地區已經建成了較為充足的科研支撐平台,而中、西部地區則受制于相關條件,仍處于追趕階段。

(三)科研能力的區域比較

統計顯示,樣本單位科研水平與其地域分布具有明顯相關性。

由于學科點數量差異較大,東、中、西部地區的國家和省級課題數懸殊,但各地區各樣本單位兩類重要課題的平均值卻相對接近。東部地區學科點獲批課題數較為穩定,中部地區學科點獲批課題數呈現“穩中有升”的趨勢,西部地區學科點獲批課題數波動較大。

在代表性科研成果方面,學術專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的數量,樣本單位之間并沒有明顯的地域差異。不過,2014-2020年,各樣本單位的論文總數、CSSCI核心期刊論文總數、國外期刊論文總數的均值,則大緻呈現“自東向西”遞減的趨勢。

在境外交流方面,舉辦國際學術會議次數、舉辦全國性學術會議次數、邀請境外專家講座報告次數和資助教師參加國際學術交流人次等指标數值,樣本單位表現出高度的地域差異(見表3)。東部地區的相關數據大幅度領先于中、西部地區,而中、西部地區之間則在具體指标上各有短長。

在校地合作和橫向課題方面,東部地區政治學培養單位獲得的科研項目明顯多于中、西部地區,中、西部地區之間的差距則較小。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國家級領導批示次數、省部級領導批示次數、國家機關采納報告次數、地方機關采納報告次數呈現“自東向西”遞減的态勢。

在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方面,樣本單位所開展的13項科研項目中,東、中、西部地區各單位平均為0.5項。由此可見,各地區的情況比較均衡,都處于起步階段。

五、

問題分析與發展展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政治學培養單位積極構築學生、學術、學科一體的綜合發展體系,在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同時,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政治學學科建設仍然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這是我國政治學學科建設和發展的着力點。

(一)政治學學科建設和發展的主要問題

1.學科建設目标與人才發展需求存在結構性矛盾

對于學生來說,傳統的培養理念、教學理念和科研理念,不能幫助其适應社會需求。例如,在個人發展規劃上,碩士研究生群體中已經出現就業創業與繼續深造的鮮明分化,選擇就業的人數占比相對較大。但是,政治學學科尚未分别設置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仍然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要方向,很少有培養單位專門設置就業導向的課程、教材和師資。又如,在博士研究生培養中,我國政治學教學重知識傳授、輕方法論研習,教師講授較多、學生自主探索較少,尚未形成科研項目引領博士研究生培養的模式。此外,個别單位的博士研究生培養環節與學位授予把關不嚴。對于師資隊伍建設而言,部分單位和學科點存在人才流失和人才發展斷檔等問題。大批老一輩學者退休,中青年政治學者人數規模不足,不能滿足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求。

2.學科點布局和學術資源分布不均衡

政治學學科發展與國家、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呈現顯著正相關。國内政治學學科點、學位授權點的分布,呈現明顯的“自東向西”遞減的态勢,支撐科學研究、教師發展、學生培養等各類軟硬件學術資源的分布也呈同樣态勢。學科點、學位授權點等集中于發達地區、大中型城市和重點高校,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尚無政治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另外,學科點、學位授權點之間的分化程度逐步加大,一些單位的師資力量、科研項目、學術成果是其他單位的數倍。

3.二級學科設置和學科融合有待進一步規範

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公布的數據,近年來,全國高校在政治學一級學科下新設了48個目錄外二級學科,設置了19個與政治學相關的交叉學科。這些新興學科的出現,适應了新時代我國政治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客觀需要,然而,從培養方案來看,部分新設學科缺乏統一标準,求新、求多、過于粗放。部分培養單位忽視“政治學理論”等基礎學科的發展,并且沒有以一級學科的視角規劃和建設學科、培養人才。此外,學科内的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産主義運動、中共黨史(含黨的建設)等學科,與中外政治制度、國際政治等學科之間的融合尚待進一步推進。

4.理論原創性和實踐指導力有待提升

面臨新時代政治發展遇到的國際國内問題,學科需要以政治實踐為導向,基于黨領導人民的政治實踐,構建原創性的中國政治學概念、命題和理論,強化學科理論解釋力和實踐影響力。另外,相比經濟學、法學等相近學科,黨的十八大以來,政治學學科對現實政治的影響力、對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部署的貢獻度、對經濟和社會治理的影響力,雖不斷增強、持續向好,但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此外,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對策研究的比例需要進一步平衡。

5.學術本土化和國際化雙重不足

一方面,近年來,中國政治學與國際學術界的交往、對話、合作更加頻繁,但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學術議題和研究成果數量仍舊有限。另一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政治學學科體系正在加快構建,學界對于中國問題、中國經驗的重視更加自覺,但是,基于中國本土的政治學研究和原創性成果還不多,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工作任重道遠。

(二)新時代我國政治學學科建設和發展方向

新時代,我國政治學學科發展的總體目标是:以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于新時代黨領導人民的政治實踐,繼承創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深刻把握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緻力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政治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持續産出原創性、時代性、科學性、實踐性和有國際影響的重要學術成果,逐步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政治學學科。

當前,我國政治學學科建設和發展需要從以下方面着力:

1.健全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政治學學科要立足學科性質,根據人才成長規律、學生就業需求和用人單位需求等因素,樹立傑出學科人才培養優先的理念,加快形成符合新時代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具體而言,要在教學過程中重視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課程比重,尤其要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重視調動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加研究方法課程的比重,要求學生形成國際視野、具有國際學術交流經曆等。

區分培養層次,更新教學内容和培養方案。對于深造導向的碩士研究生,要引導其自主學習、自主科研;對于就業導向的碩士研究生,要重視引導其開展實習、培養擇業創業能力;對于博士研究生而言,要積極倡導其在學術研究中提升能力,以學術研究帶動人才培養,培養兼具教學、科研、實踐能力的綜合性高端人才。

在加強監管學位論文和學位授予程序的基礎上,繼續嚴格控制培養各個環節。例如,加強源頭管理,教育主管部門和培養單位要重視對研究生入學、資格考試、學位論文開題等環節的規範與監管,建立培養單位及導師的責任機制,優化學位論文的抽檢頻次和抽檢方法。

2.規範學科設置,平衡學科布局

當前,平衡好目錄内二級學科、目錄外二級學科和交叉學科的比重,是政治學學科進一步發展壯大必須面對的問題。要及時預防學科發展一味求新、求多、求快的問題,重視頂層設計,規範二級學科設置标準和程序;培養單位要結合實際,發揮特色,注重在夯實目錄内二級學科的前提下設置新的學科方向。探索把政治學學科中的新興應用研究領域納入學科設置的總體規劃,如計算政治學和數字治理等。另外,要鼓勵中、西部地區,尤其是尚未獲批政治學博士學位授權點的西北、東南等省區市有條件的高校院所探索設置政治學學位授權點,讓政治學學科在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地方治理現代化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3.優化師資結構,強化支撐資源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當前,各培養單位的師資隊伍基本能夠滿足學科發展需要,然而還需要進一步優化結構。總體上看,我國政治學學科的師生比、研究生師生比仍明顯低于國際一流高校的平均指标,即各學科點專職教師的數量尚需進一步擴大。專職教師的綜合能力也要随着學生成長、學術要求和社會期待的不斷變化而提升。從區域來看,中部地區學科點亟須鼓勵教師開展國際交流、提升教學科研的國際化水平;西部地區學科點要鼓勵教師拓寬國際視野,尤其應該要求中青年教師提升教學科研能力,促進學科點師資水平達到國内先進水準。相關部門要有針對性地支持中、西部培養單位引進學科帶頭人、青年師資,建設科研教學團隊,籌辦學術會議、學術刊物,申報科研項目、人才計劃等。

4.調整研究結構,提高成果質量

一是強化基礎理論研究。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在這方面,新時代的政治學需要加強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理論,特别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同時要注重強基固本,加快政治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外政治思想研究、中外政治制度研究、中外政治史研究、政治學方法研究,發揮理論創新的引擎作用,積極探索學科發展的新增長點。

二是深化實證研究。隻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曆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為此,我國政治學需要針對新時代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的重大問題,積極發展實證研究,從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和建設現代化的實踐中提煉和驗證理論,深入研究和透徹回答新時代治理和建設什麼樣的國家、如何治理這樣的國家等重大時代課題,圍繞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戰略方略、方針政策,不斷深化學理闡釋,從哲理、學理上講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和國家治理的道理。

三是積極吸取國内外政治學研究有益經驗。“強調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因此,新時代政治學學科發展要密切關注全球化浪潮、新一輪科學技術革命、國際格局演變和國外政治學發展的動向。

注:本文原載于《大學與學科》2021年9月第2卷第3期。因篇幅原因,注釋和參考文獻未摘錄。

編輯:葛格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MBAChina立場。采編部郵箱:news@mbachina.com,歡迎交流與合作。

  • +1

  • +1

    收藏

備考交流


2022考研英語二備考群: 678595048

2022管理類聯考複試調劑②群: 814776983

2022海外碩士交流群: 895560072

2022年MBA/MEM/MPAcc聯考備考群: 769561411

免聯考調劑咨詢①群: 796631901

2022考研政治沖刺群: 863373153

海外碩士咨詢③群: 850595383

免聯考碩士入學咨詢群: 711046255

2022考研複試調劑交流群: 902176003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