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創新!交大科研力滿滿!

西安交通大學深圳研究院 2021-05-15 浏覽量: 3876 [簡/繁]

近期,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人工裝配體的可逆融合與分裂、中熵合金、“亞洲水塔”地區水循環機理、胚胎發育、2型糖尿病的線粒體表觀遺傳學、硫族鈣钛礦光電、有機場效應晶體管等領域的研究中接連取得重要進展。

為交大科技力點贊,快來看看這些新突破吧!

1 西安交大合作研究成果在《科學》發表

發表期刊

《科學》

内容摘要

融合和裂變行為在生物學、化學工程和理論物理學中已經受到廣泛的關注和研究,用以了解細胞行為,發展人工裝配體,以及生産多金屬化合物等。盡管過去人們通過多種方法實現了脂質/表面活性劑/有機小分子/聚合物膠束和囊泡的融合和裂變,可逆融合裂變過程的實現仍然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對可逆和可控制的融合與裂變的探索将極大地促進刺激響應性材料的發展,這在開發動态可變形系統和具有定制化纖維亞結構的結構材料方面有可觀的前景。

為了實現人工裝配體的可逆融合與分裂,西安交通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劉益倫教授團隊聯合浙江大學高分子系高超教授團隊聯合提出了一種溶劑觸發的形貌調控策略,以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 , GO)纖維為模型,實現了可逆的融合與分裂。相關成果于5月7日發表在《科學》雜志上。

可逆融合與分裂的性質有幾個潛在的應用展示。首先,制備直徑任意可調的粗融合纖維,并且随着融合纖維的直徑增加,力學性能基本不下降。可作為結構材料,有望在工程領域發揮力學優勢。其次,可以在不同的纖維基組裝結構間靈活轉換。例如,通過可控的融合與分裂,一萬多根GO纖維基組裝體在GO柱與節點融合的GO網之間轉變,也能在融合的GO纖維與複雜的組裝結構之間變化(圖3A-F)。再者,GO纖維束通過融合與分裂能實現包含與排除各種客體等功能性,如聚丙烯腈短纖(圖3G-J)、亞毫米級的玻璃珠和聚苯乙烯微球等。另外,普通的纖維(包括聚乙烯醇纖維、尼龍、蠶絲、不鏽鋼絲、玻璃纖維、玄武岩纖維等)通過GO塗層也能具備這種可逆融合-分裂的特性,進一步擴展了相關應用領域的範圍。

論文鍊接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sci/372/6542/614.full

掃描下方二維碼閱讀論文

2 西安交大合作研究成果在Nature發表

發表期刊

Nature

内容摘要

近年來,物理冶金研究的新熱點聚焦在“高熵(或中熵)合金”(high-entropy alloys and medium-entropy alloys,以下簡稱HEA)。湧現出的新科學問題之一,是HEA與化學無序的傳統合金的結構不同。其間的化學相互作用,使原子相互之間傾向于吸引或排斥,即元素原子間有偏好地選擇回避或聚集。其導緻的不同程度的局部化學有序中,化學短程有序(chemical short-range order, CSRO)可以說是最難破解的。迄今為止,HEA中有很多CSRO的确鑿證據一直沒有找到,也不清楚CSRO中元素分布特征和原子堆垛構型。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馬恩教授、中科院力學研究所武曉雷研究員和清華大學電鏡中心朱靜院士等人通過設計系統且細緻的實驗和計算模拟,首次給出了中熵合金存在CSRO以及CSRO與位錯交互作用的直接觀察證據。相關論文以“Direct observation of chemical short-range order in a medium-entropy alloy”為題于2021年4月28日發表在Nature上。

研究人員利用配備了能量過濾系統的雙像差矯正透射電子顯微鏡,找到合适的晶帶軸,綜合運用選區和微區電子衍射、高角環形暗場(HAADF)高分辨成像及其傅氏變換(FFT)和反傅氏變換(IFFT)、能量過濾暗場成像,以及原子尺度的化學元素面分布(EDS-Mapping)測試等手段,在中熵VCoNi合金中清晰地看到了CSRO,獲得了CSRO的電子衍射暈圓證據及其尺寸、組成元素占位和三維構型的信息。

此工作首次直接實驗證實了中熵合金化學短程有序及其與位錯的交互作用,為理解高熵合金的基本微結構特征以及設計高性能的高熵合金提供了新的思路。

論文鍊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428-z

掃描下方二維碼閱讀論文

3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亞洲水塔”地區

水循環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發表期刊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内容摘要

“亞洲水塔”地區是指喜馬拉雅—青藏高原地區,該地區是除南極、北極以外全球第三大冰川、積雪和凍土覆蓋區,也稱為“第三極”。近年來,“亞洲水塔”地區氣溫快速升高,發生冰川退縮、凍土退化、湖泊擴張等現象,引發了冰湖潰決、洪水、泥石流等重大災害,未來水資源短缺的風險加劇。因此,在 “亞洲水塔”地區深入開展水循環機理研究對于建立我國西南地區生态安全屏障,保障糧食安全、推動可持續發展,進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标有重要意義。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人居環境與建築工程學院地球環境科學系青年教師姚瑩瑩與南方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席教授、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會士鄭春苗,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經濟地質局首席科學家、美國工程院院士Bridget R. Scanlon教授等團隊密切合作,從青藏高原水循環過程研究的“盲區”——地下水系統入手,結合高原觀測數據和數值模型,系統量化了雅魯藏布江流域地下水對地表徑流的年季貢獻。

該研究成果以“喜馬拉雅山北麓地下水對河流徑流的貢獻作用(Role of Groundwater in Sustaining Northern Himalayan Rivers)” 為題,被地球科學頂級期刊、Nature Index源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接受發表。

文章作者

西安交通大學人居學院姚瑩瑩副教授為論文第一作者,南方科技大學鄭春苗教授為通訊作者,西安交通大學為該論文的第一單位。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Bridget R. Scanlon教授,西安交通大學吳一平教授,南方科技大學匡星星副教授、曾振中副教授,首爾國立大學Su-jong Jeong副教授,青藏高原研究所李國帥博士等為論文合作作者。

論文鍊接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0GL092354

掃描下方二維碼閱讀論文

4西安交大科研人員

在胚胎發育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發表期刊

PNAS雜志

内容摘要

脊椎動物的早期胚胎是輻射對稱的球體,随着發育的進行,這種對稱性逐漸被打破,胚胎開始獲得前後極性,并最終形成一個外觀上明顯的前後圖式:沿着前後軸依次發育形成頭、軀幹和尾巴。FGF、WNT和RA等幾條進化上保守的信号通路控制着脊椎動物早期胚胎的前後圖式形成過程,這些信号的激活可促進後部發育,而它們的抑制則促進前部發育。鑒定新的前後圖式形成的調控因子對于我們理解這一基本的發育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5月12日,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轉化醫學研究院腦科學研究所丁毅課題組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Edward M. De Robertis課題組、清華大學陶慶華課題組在 PNAS 雜志上發表題為“The Cytokine FAM3B/PANDER is an FGFR Ligand that Promotes Posterior Development in Xenopus”的文章,該研究發現細胞因子FAM3B/PANDER是一個FGF信号的新配體,可在非洲爪蟾早期胚胎中通過激活FGFR/ERK通路促進後部發育。

該研究鑒定了一個新的FAM3B/FGFR/ERK通路,并證明其在脊椎動物胚胎前後圖式形成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FAM3B很有可能在二型糖尿病和癌症的發生中也通過這一分子機制起作用。目前,FGFR的多種小分子抑制劑已作為抗癌藥被批準上市或正在進行臨床試驗,該研究提示這些FGFR小分子抑制劑也可以作為治療FAM3B相關的二型糖尿病和癌症的候選藥物。

文章作者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張芳芳、西湖大學朱薛辰和清華大學汪盼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陶慶華教授、Edward M. De Robertis教授和丁毅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西安交通大學為論文完成的第一單位。基礎醫學院何青、賈紅、許臨平,西安兒童醫院黃惠梅和西安交通大學口腔醫院趙華翔為論文共同作者。

論文鍊接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20/e2100342118

掃描下方二維碼閱讀論文

5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2型糖尿病的

線粒體表觀遺傳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發表期刊

Advanced Science

内容摘要

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在全球範圍内日益增加,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而胰島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基礎和核心環節。盡管細胞核DNA的表觀遺傳學修飾參與胰島素抵抗的機制已有大量研究,但線粒體DNA表觀遺傳學修飾的參與機制鮮有報道。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生命學院線粒體生物醫學研究所劉健康教授、馮智輝教授團隊、醫學院臧偉進教授團隊以及空軍軍醫大學高峰教授團隊等密切合作,從線粒體DNA甲基化調控線粒體穩态入手,在線粒體表觀遺傳學參與胰島素抵抗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發現,細胞内遊離脂肪酸的升高能夠通過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促進DNA甲基轉移酶DNMT1的線粒體轉位,進一步特異性地誘導線粒體DNA編碼的呼吸鍊複合物Ⅰ關鍵基因MT-ND6的高甲基化,造成MT-ND6的轉錄抑制與線粒體氧化磷酸化受損,最終導緻胰島素抵抗的發生。該研究從線粒體表觀遺傳學的新角度揭示了線粒體穩态失衡參與胰島素抵抗形成的分子機制,為2型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幹預靶點和防治策略。論文評委認為“這一發現是線粒體基因調控和代謝疾病領域的一個裡程碑”。

該研究成果以“肝髒線粒體ND6基因的高甲基化推動全身性胰島素抵抗的發生”為題,被Advanced Science 接收發表。

文章作者

西安交大生命學院曹可副教授、博士生呂偉強和王雪強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劉健康教授和馮智輝教授為通訊作者。西安交通大學生命學院龍建綱教授、楊鐵林教授、董珊珊副教授、許潔助理研究員,貴州航天醫院馬慶慶主任、林牧醫師,交大二附院鄒璇副研究員、交大醫學院臧偉進教授以及空軍軍醫大學高峰教授等為文章的共同作者。西安交通大學生命學院線粒體生物醫學研究所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單位。

論文鍊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004507

掃描下方二維碼閱讀論文

6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硫族鈣钛礦光電領域

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發表期刊

Nano Energy

内容摘要

近年來,有機無機鹵化物鈣钛礦型太陽能薄膜電池由于其出色的轉化效率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鹵化物鈣钛礦通常含有毒性元素Pb,對生态環境與生命健康危害較大,而且該材料對水分和溫度較為敏感。基于此,國内外研究者嘗試以無機硫屬化物作為替代材料研究其太陽能轉化性能,其中鋇锆硫化物因具有出色的可見光吸收和高化學穩定性而備受關注,然而這種薄膜加工通常在1000℃以上的高溫,限制了相關器件的開發。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物理學院楊森教授團隊與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曾浩教授團隊合作,在500 ℃下成功合成了一種薄膜以及相關光電探測器和場效應晶體管。該薄膜表面粗糙度僅為0.6 nm,且去除了高溫處理帶來的硫空位和碳污染。以其為核心材料的光電探測器顯示出了極快的光電響應速度(0.3 ms)和較高的開/關比(80)。場效應晶體管表現出雙極性行為,其中電子和空穴遷移率分别為16.8cm²/ Vs和2.6cm²/ Vs,這些都為硫族化物鈣钛礦薄膜在光電器件中的進一步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該研究以“Chalcogenide perovskite thin-film electronic and optoelectronic devices by low temperature processing“為題發表在國際期刊 Nano Energy 上。

文章作者

論文第一作者為西安交通大學物理學院博士生于忠海,西安交通大學物理學院為第一單位,通訊作者為楊森教授和曾浩教授。

論文鍊接

https://doi.org/10.1016/j.nanoen.2021.105959

掃描下方二維碼閱讀論文

7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

有機場效應晶體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發表期刊

Chemistry of Materials

内容摘要

可溶液加工的聚合物半導體因其優良的薄膜成型能力和質量輕等優勢在柔性電子、可穿戴器件、智能器件等領域受到廣泛關注。雖然目前有機場效應晶體管(OFETs)在遷移率和開/關比方面的性能與商用矽晶體管相當,但環境穩定性仍然限制了它們的商業應用。溶液加工的聚合物半導體薄膜是多晶的,形态上是多分散的,這意味着薄膜中不同部分的局域電子性能和性能衰減速率會有很大的差異。尤其是在這類薄膜中常常會發生垂直相分離的現象,這就導緻聚集/結晶度沿薄膜深度方向變化,因此電子性能也沿薄膜深度方向變化。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化學學院蔔臘菊教授課題組使用組内近年來發展的斷層光譜分析技術研究了聚合物半導體薄膜在深度方向上的結晶度變化,并利用軟等離子體刻蝕技術提高了OFETs的穩定性。對常用的聚合物半導體材料的研究表明,其薄膜表面的結晶度高于表面以下部分。然而,對于p型聚合物半導體,較高的結晶度通常會導緻較低的電離能,使得薄膜暴露于空氣時産生較高的氧氣摻雜濃度,從而産生了較高的背景電流,降低了OFETs的關閉能力。采用軟等離子體輔助的表面刻蝕的方法,有選擇性地除去暴露在空氣中的薄膜表面(結晶度高),而留下來的表面以下部分的結構和電子功能都沒有任何損壞,所制備的OFETs在空氣中的壽命有效地增加了50%以上。這項工作為通過調控薄膜深度方向上的電荷分布來提高OFETs的環境穩定性提供了借鑒。

該研究成果以“Surface Etching of Polymeric Semiconductor Films Improves Environmental Stability of Transistors”為題發表在《材料化學》(Chemistry of Materials)上。

文章作者

西安交通大學化學學院碩士生翟晨陽為本文第一作者。西安交通大學化學學院蔔臘菊教授、西安交通大學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魯廣昊教授和中山大學張鵬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西安交通大學化學學院為第一通訊單位。

論文鍊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hemmater.1c00628

掃描下方二維碼閱讀論文

向上,交大科研人員!

點贊,交大科技力!

編輯:淩墨

(本文轉載自西安交通大學 ,如有侵權請電話聯系13810995524)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MBAChina立場。采編部郵箱:news@mbachina.com,歡迎交流與合作。

  • +1

  • +1

    收藏

備考交流


2022考研英語二備考群: 678595048

2022管理類聯考複試調劑②群: 814776983

2022海外碩士交流群: 895560072

2022年MBA/MEM/MPAcc聯考備考群: 769561411

免聯考調劑咨詢①群: 796631901

2022考研政治沖刺群: 863373153

海外碩士咨詢③群: 850595383

免聯考碩士入學咨詢群: 711046255

2022考研複試調劑交流群: 902176003

推薦活動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