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新生代|张贺:转变思维,探寻产融结合的最短距离

长江商学院MBA
2022-08-02 18:00 浏览量: 2301

在产业变革愈加深刻的当下,探寻金融与实体融合的有效路径变得愈加紧迫。让金融更好地回归、赋能实体经济正成为产融各方努力的共同目标。这需要一批复合型人才来一起努力推动,他们既要懂金融、也要懂产业。而张贺便是其中一位,从金融到实业的“转型者”。

首先张贺是个全能型跨境金融专家,说全能是因为先后投身于投行、投资和风控领域;说跨境是因为他对内地及香港两个IPO体系都很了解。然而,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了七载后,张贺感悟到金融离真正的实体经济还有一定距离,从数据上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行业,也很难看清问题本质。于是他决定主动跳出“舒适圈”转向实业,加入能源上市巨头——南方锰业。

但这一转型并不容易。不仅仅是因为跨行业与职位晋升带来的压力。还有从底层思维逻辑到方法论,张贺都需要摆脱金融惯性思维的束缚,重新建立起一套跨学科的思维模式,向下往基层考察和沟通,从“广铺面”转向“深耕田”,真正耐下心来“把事干穿”。在逐步建立实体思维的过程中,他切身感受到了产融结合的困难。

如今,碎片化学习已经越来越难以支撑张贺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建立一套完整、成熟且科学的思维框架,跳脱出过往的经验,成为张贺破解产融结合难题的必然选择。

金融从业:三次跨界的全能型

张贺在金融行业的履历非常精彩。但他自称从小就不是天赋型选手,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离不开他一贯的做事风格:明确目标,然后去探索各种可能的实现路径。

“我没有办法判断两个点之间距离最近的直线是哪一条,但是我会尽可能地去选择,在付出与收益相对合理的情况下,以很明确的目标去走这条路。”这种寻找直线距离的人生哲学一直驱使着张贺以目标为导向大步前进。

张贺的职业生涯始于一家顶级投行。“投行的分析方式是系统性的,更像了解企业的一个方法。”的确,投行的工作经验帮助他形成了系统分析问题的框架,并延续至今。张贺一直深谙分析思维的重要性。为了以更立体的方法和更完善的角度看待企业,在大学主修会计的同时,他还选择了具有跨度的经济法学作为第二学历,“从财务和法律的角度看企业,是看一个事物的不同角度”。

随后,张贺所在的投行到香港上市,因而获得了转做投资的机会。除了需要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和法律文化体系间的差异,投行与投资的工作思维转换也是一个挑战。相较投行三到六个月的项目周期,投资在一个月左右可能就要进行决策。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张贺对金融的认知也悄然发生改变。

“做投行的时候,我觉得金融更多是资源配置。但后来,我觉得金融实际上是一个放大器,放大不同企业的特点,包括优缺点。”资金给谁合适?给多少钱合适?这些问题在张贺心中悄悄埋下了种子。

两年后的一个机会让他转入风控组,而当时中国金融正经历“脱虚向实”的调整。为解决企业的风控问题,张贺曾亲自搭建了一套针对实体经济的信用风险模型,但在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后发现,依靠单一模型进行决策大概率是失效的,因为模型中的参数仍需要人为主观输入,而金融离实体企业其实还有一大段距离。“风控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更不是纯粹的金融问题,它需要多维度、跨学科的知识与经验来支撑。”

站在金融端看产业会使许多现象背后的原理难以被理解和解释。为了寻找通往产融结合答案的直线距离,张贺决定勇敢跳出金融的舒适圈,走向实业。

进入实业:尝试拆掉无形的“墙”

2021年,张贺抓住了一次转型契机。他选择加入南方锰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锰”),并担任执行董事和上市公司副总裁。

南锰是一家主要从事锰矿开采及下游加工业务的投资控股公司。作为国内头部能源投资公司之一,南锰横跨金融和实体,兼具传统矿山行业和新材料风口,这给了张贺同时触达金融和实体的机会,也让他找到了发挥个人价值的新切口。

在金融业,当你分析问题时,通常能快速找到“想要”的答案。通过查阅资料、研究数据、与业务负责人访谈、总结经验的办法,你总能“挖到”想要的结果。但在实体行业,情况大不相同,经常面临的都是实际生产中的“新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考虑政策、市场、技术与经济等宏观因素,更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很多企业都需要探索出一条新路。因此,张贺不得不与时间赛跑,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和原理,尝试搭建跨学科思维模式。

以锰行业为例,作为钢铁行业中的一个小板块,锰业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

从上游看,矿石的供应主要受全球宏观经济影响;

从下游看,涉及到钢材行业,与内循环、国内环境相关;

总体上看,能源行业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叠加影响,做能源生意在押对两头的同时还要确保中间生产与技术跟得上,情况复杂且难度大。

除了思维上的转变,为适应实体产业的工作节奏,张贺也换了一套新的方法论。

“抱着研报和年报研究的方法,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张贺开始频繁下基层,找各个分公司负责人沟通,走访生产线了解生产工艺等。“做实体不像做金融,并不能广铺面,而需要深耕田,要把一个事干穿。”逐渐地,张贺从刚入行的迷茫困境走出来。“在长时间的摸索之后,我觉得隐隐约约有一条线出来了,知道要往哪个方向走,但细节性的东西还需要再继续摸索。”

从金融思维转向实体思维并不容易,但找出方法论并坚持下去是张贺的典型作风,在求知的路上亦是如此。

产融结合的最大问题在于双方需求不一致,难以真正融为一体。如何让金融机构和实体产业双方互信是个难点。

站在产业的新位置上,张贺非常知道金融机构要什么。他选择用“坦诚”来增加信任、高效沟通。但是“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资本是逐利的,陪伴企业成长不是必选项。越传统的生产型企业越需要资金支持,特别是新技术锚定、新产品研发、双碳战略探索等都需要巨大投入。”

如何拆掉金融与实体之间的“墙”?这是张贺面临的新课题。“想要建立一套完整、成熟、科学的思维逻辑框架,系统地解决问题”,他带着这样的目标来长江寻找启发。

来长江MBA:站在月球看地球

张贺始终相信问题总有办法解决,即便是困扰已久的产融结合难题,或许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也已有了答案,只是还没被他发现罢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贺被“站在月球看地球”的概念吸引住了。长江商学院提出这个概念是倡导“俯视思维”,以新视野、新思维、新格局和新对策去探讨更大范围的创新。而在张贺眼中,这个概念有了新的诠释:此前转向实业,张贺得以换个角度看金融;如今探寻产融结合的可能性,张贺也需要通过系统性的学习,登上“月球”,从不同的视角和更高的维度审视“地球”。

长江商学院“取势、明道、优术” 的校训也深深打动了张贺。从方向、规律、逻辑到方法论,校训所蕴含的思想与张贺一直以来的追求不谋而合。“我需要一个强大的知识网络来支撑,而不是碎片化的东西,为建立强大的知识网络,我需要系统性的改变。”当遇到理念一致的长江MBA,张贺果断地选择申请。

谈及MBA面试经验,张贺的一个建议是:对有难度、有挑战的提问,反而要给出坦诚的回答,不要美化自己。

长江教授与面试官出题很注意切合当下、紧跟前沿。“自己是做过非常充足准备的,但当教授提出一个从未想过的深度问题时,那一瞬间感觉卡住了”,张贺对面试还记忆犹新:

“先答拿手的部分,稳住思绪,给自己的思考多争取一些时间。”

“我觉得要先分清楚面试问题背后考察的是什么,如果这个目标还在我准备的点上,那么答题就变成了完善中间的过程,我得基于这个再往深处联想。不用回避问题,基于你已知的东西,尽量往中间去填补就可以。”

这种对问题不逃避、探寻可能性答案的做法“很张贺”。从金融转向实业,张贺实现了向“深耕田”式思维的转变;而面临产融结合的新问题,张贺将在长江商学院,寻求知识体系上的另一次跃进。

长江MBA 2022级即将开学!

长江商学院MBA项目2022级即将于今年秋季开学,申请进入倒计时阶段!欢迎优秀的你点击这里了解项目,或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一对一咨询,抓住机会,早日汇入长江,与未来商界领袖做同学!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长江商学院MBA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