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记得,今年是他诞辰1000周年!

香港中文大学金融财务MBA(FMBA)
2021-08-21 22:59 浏览量: 1501

· 俞铁成|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

我的家乡是安徽省含山县,向东80公里到南京,向西80公里到合肥。

上世纪80年代在家乡读小学中学,那时每年春天学校都会组织学生们到县城周边花上一天时间徒步踏青。

有一个景点我印象最深,因其路程最远、景色最美,去的次数也最多。那就是位于县城东北7.5公里的褒禅山。

在老家,人们都把这个景点叫做“华阳洞”,因为那座山的主要景色确实是江淮之间罕见的一个溶洞群(最长的溶洞深5000多米),有天、碑、门、地四洞。古人用“褒禅烟雨”来赞美这方山水,“葱菁环峙,如列翠屏,烟雨苍茫,胜似图画。”

十几岁的孩子去褒禅山要一天来回走30里路确实是巨大的考验。但每次筋疲力尽走到洞口时,苍翠山林、嶙峋奇石、清澈小溪里自由嬉戏的石蟹小鱼都会让我心旷神怡。

那时景区没有开发,处于近乎原始状态,点着蜡烛在黑暗山洞里穿行探险的惊心经历更是让我数次在大都市的睡梦中回到那个幽闭场景而醒来。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一位34岁的北宋年轻官员从舒州(今天安徽潜山县)通判岗位任上离职,回乡途中路过褒禅山便和几位亲朋好友入山游览。

三个月后,他写了一篇流程千古、至今仍是我国中学语文教材里的必读课文——《游褒禅山记》。

他就是王安石,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

从此,生于江西临川的王安石就和安徽含山县结下了难得缘分。

那时的褒禅山是不是已经出名也无法考证,但在褒禅山西边仅几公里确有一座举世皆知的古关隘。含山县在春秋战国时位于吴楚交界,伍子胥从郑州向苏州逃亡时路过此地一处险要关口,因担心过不了关一夜急白了头发,他最后还是过了关。从此这处关口名闻天下,名曰“昭关”。

或许荆公(王安石辞相后被宋神宗封为“荆国公”,后世以“荆公”尊之)慕名先到昭关游览,再顺道打马不过一两个小时便到数公里外的褒禅山玩之。

如今在古昭关和褒禅山之间新修了一条景观路,今年6月底我回家乡讲课时特地从这条路游玩了一下,沉醉在两边的青山绿水之中(见下图)。

王安石一行兴致勃勃打着火把入华阳洞“探秘”。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走了没多久,大家开始意见不一,有人打退堂鼓说再往里走空气不足火把要熄灭,于是大家调头出洞。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出洞后王安石越想越不对,越想越后悔。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今天的华阳洞分为水陆两段,有几百米的一段山洞是“地下河”,需要坐小船才能游玩,而洞内的许多精华景点都在这段天河后面的旱洞之中。估计走到天河边时,这个“探险小分队”只能往回走了。

荆公回忆起这段“不尽兴”的旅程后,如椽大笔写下了一段经典点评和反思: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数百字讲尽世间残酷真相,说的是欣赏风景的境界,其实又何尝不是在说“人生成事之道”。

要欣赏到“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要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需要有三大要素,缺一不可。这三大要素是:有志(方向正确)、有力(资源丰富)和不怠(坚持到底)!

如果方向正确又条件充足,在遇到困难时不能坚持而撤退则是一件对别人看是笑话,对自己是可耻的行为。如果做事业有志有力且能坚持到底,结果不尽人意,则可问心无愧。

我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第一次读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时犹如电击,从此把这句话刻在心里,从此发誓此生当发奋向上,寻访奇山大川,成就不凡事业,方不枉此生!

1000年前的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临川才子天下闻名,北宋著名词人晏殊、晏几道、文章大家曾巩、南宋心学大师陆九渊、明代剧坛伟人汤显祖等均出于此风水宝地。

荆公22岁走入仕途,一直干到60岁退休,三分之二的人生都在当官,称之为“政治家”毫不为过。

  • 1021(天禧五年)11月,出生于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

  • 1042(庆历二年)2月,22岁,进士及第,任淮南签判;

  • 1046(庆历六年),26岁,任鄞县知县;

  • 1051(皇祐三年),31岁,任舒州通判;

  • 1054(至和元年)9月,34岁,任群牧司判官;

  • 1057(嘉祐二年)5月,37岁,任常州知州;

  • 1058(嘉祐三年)2月,38岁,提点江东刑狱;

  • 1058(嘉祐三年)10月,任三司度支判官;

  • 1060(嘉祐五年)11月,40岁,命修起居注,不受命;

  • 1061(嘉祐六年),41岁,为工部郎中、知制诰;

  • 1063(嘉祐八年)8月,43岁,母卒,归葬江宁;

  • 1067(治平四年),47岁,任江宁知府、翰林学士;

  • 1068(熙宁元年)4月,48岁,自江宁进京,入对;

  • 1069(熙宁二年)2月,49岁,任参知政事,开始变法;

  • 1070(熙宁三年)12月,50岁,任宰相;

  • 1074(熙宁七年)4月,54岁,罢相,任江宁知府;

  • 1075(熙宁八年)2月,55岁,官复原职,再次拜相;

  • 1076(熙宁九年)10月,56岁,再次罢相,判江宁府;

  • 1079(元丰二年)9月,59岁,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 1086(元祐元年)4月,66岁,卒。

| 王安石履历及仕途路线引自《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在1068年之前的20多年职场经历主要在华东地区的基层做事,从扬州、鄞县、舒州、常州到江宁,勤俭踏实,深得地方百姓爱戴。王安石在地方的良好表现和名声早就传到京城,当时朝中大臣文彦博、欧阳修等都在京中宣扬王安石的才华推荐其当京官,但王安石就是喜欢“基层公务员”的工作。

1054年9月王安石入京(开封)担任“群牧司(管全国养马的机构)判官”一职。估计就是从舒州到开封就职的路上,1054年7月他游览了褒禅山。

王安石不喜欢群牧司判官这个收入丰厚工作清闲的“肥差”,坚持下放,于是1057年朝廷委任其为常州知州。

心怀大志的王安石真的不想当大官?非也,时机未到而已。人虽在地方,王安石的心里装的是大宋天下。

宋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他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但仁宗对王安石印象不好,君臣无缘。

1063年,王安石母亲去世,他回到第二故乡江宁。也许就是在守孝期间,他写了这首著名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最后一句将王安石对时事危机的担心表露无遗。

北宋这时已经陷入严重的危机状态,强敌环绕、财政空虚、军力疲弱、官员冗余老化……

转机发生在熙宁元年(1068年),想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业的宋神宗发现国库严重空虚,啥事也干不成,于是想起了声誉远播的王安石,调其入京。王安石和神宗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气味相投。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启动变法。1070年,王安石任大宋宰相,大权在握,全面推行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宋神宗年间,国库的积蓄一度足以供应朝廷二十年支出,可谓实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又如通过保甲法、裁兵法、保马法等措施,一定程度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使得北宋国力有所增强。

熙宁六年(1073年),王安石便曾指挥军队击败吐蕃,收复河、洮、岷等五州,拓地两千余里,受抚羌族三十万帐。

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王安石变革心切操之过急、选拔重用的改革官员事后证明大多是“问题官员”,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比如,青苗法本来是为了帮助贫苦农民度过“青黄不接”的日子的一种惠民政策,但地方官吏和负责税收的官员却将其当做是一种生财之道,或者以此来取悦当朝宰辅的渠道,剥夺农民意愿,大搞强制摊派,最终许多地方农民成本比变法前还高了许多。

王安石改革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集团的根本利益,这些阶层在政治上的代言人就是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最终保守派获得胜利。

王安石定下了变法的方向(有志),得到神宗的支持官至宰相推行变法(有力),得罪了无数人但是没有放弃坚持十几年(不怠)。在和反对派的辩论中,王安石响亮的回应: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

元丰八年(1085年),王安石变法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不知道王安石在变法失败时的心情是否能像他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的那样: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这场轰轰烈烈历时16年的变法改革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王安石的“改革家”形象被后人永记。我国当代史学界对王安石及其熙宁变法的研究和评价中,几乎无人不引列宁对王安石的一个评价,即“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

王安石死后,他的政敌苏轼在敕文写道:“将以非常之大事,必生稀世之异人。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不爱官、不爱财、不爱色,王安石是个地地道道的“三不爱官员”。“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此言掷地有声。王安石一生以此自律,清廉不苟,志行高洁,终身一夫一妻,并赢得了“拗相公”的称誉。

黄庭坚在《跋王荆公禅简》中称他为“一世之伟人”。

1944年,中国“抗战”时期,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问中国。在中国官员面前,他出人意料地称赞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推行新政的第一人。他认为,美国在经济危机时发放农业贷款的做法,与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对挽救美国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若荆公天上有灵看到这一幕会何等感慨!

荆公除了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国顶级的文学家。王安石有诗词1500多首,散文近800篇。中国历朝宰相中最有文学才能的非荆公莫属。

一代宗师欧阳修盛赞王安石文学才华:

我们从小熟读的《伤仲永》便是王安石回家乡见到和他同岁的方仲永从神童变为常人的感慨之作。

我们该感谢荆公,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美好的诗词: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这些或清丽或淡雅或激昂或远阔的诗句激励和慰藉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千年咏传。

褒禅山下,荆公的身影和身后的大鼎完美融合在一起,护佑着华夏江山。

百万读者都在读

何佳:A 股为什么是另类投资产品?

邱晓华内部演讲:我们正迎来用资本市场代替房地产市场的时代

梁建章: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过度补课的难题

黄奇帆最新讲话:能把猪吹起来的,往往不是正常的风

【悦享新年】FMBA奇妙书单(附链接)

2021,每个人都了不起

吴晓波:未来十年,我们所认为的能力将荡然无存

中国宏观展望:2021

史上最严退市新规正式落地

人间真实!北京,全国最早醒来的城市…

秦朔:创新何太急

这场病毒放大器

人最大的本事,就是靠谱

财政到底有多紧?

负利率时代的泡沫、掠夺和危机!

全球货币再宽松:一次无法降落的飞行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崛起 | 哈佛教授TED演讲

中国最赚钱的公司,要开始去库存了!

成年人的崩溃,都是静悄悄:你能挺过多少坎,就能成多大事

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思想深度却远高于常人?

杠杆的轮回,众生的焦虑

50句惊艳世人的电影台词:请原谅我戳痛了你所有记忆

由FMBA历届校友推荐的文章集锦,版权属于原作者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