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雷曼危机”与美国版“债务违约危机”会发生吗?


作者:李迅雷@来源:李迅雷金融与投资(id:lixunlei0722) 引言近期全球资本市场出现大幅波动,9月以来,以恒生指数为代表的港股累计下跌幅度近8%,同期,以标普500、纳斯达克为代表的美股...
作者:李迅雷@来源:李迅雷金融与投资(id:lixunlei0722)
恒大与地产产业链风险“利空出尽”否?
李迅雷:与港股的房地产板块在中秋节期间大跌近6%相比,节后的A股的房地产板块却整体上涨5%以上,似乎并未受海外投资者悲观预期的影响。这是否意味着恒大事件对于资本市场的利空已经“出尽”?从策略角度看,房地产相关板块的投资机会如何看待?
徐驰:就本次恒大危机与房地产风险问题而言,我们认为,除了恒大本身的债务问题外,恒大作为我国房地产业的龙头,其暴露的风险或对金融机构及居民对于地产企业的信心形成负面冲击,进而使得对“融资性现金流”极为依赖的地产产业链持续面临较大压力,这种“连带影响”容易被市场所低估:
我们近期对于多家房地产企业进行草根调研时发现,我国房地产行业整体普遍采用“高负债,低利润率”的模式,同时企业资产负债表整体存在较大程度的“水分”,表现在:
首先,就资产端而言,地产企业的真实资产或被高估。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土地价值由第三方评估机构认定,由于过去20年地产“永远涨”的预期和机构间复杂的利益关系,这部分资产往往容易被高估,特别在当前地产行业信用紧缩背景下,其账面价值往往难以兑现,如:在9月10日恒大财富紧急召开的大会传达的许家印讲话中提到:“一宗土地,恒大的拿地成本10亿元,土地本身评估价值达到20亿元,但市场上交易对手开价可能只有3亿元”。按照这一说法,恒大部分土地资产的市场真实价值,或只有账面价值的1/6左右。
这种“较难兑现”的“账面资产”,或许也是恒大问题发酵至今,我们很少能看到恒大相关资产出售谈判取得进展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雷曼债务危机发生前,确实有如:美国、韩国、英国在内的不少金融机构对其部分资产非常感兴趣,只是最后由于各国监管部门干预,使得交易最终未能兑现)。
其次,负债端方面,由于“隐性债务”难以计入报表,房地产企业的真实负债率或被低估。房地产企业的债务构成,除了我们熟知的表内银行信贷、债券与表外理财、信托等非标债务外,很多房地产企业采用不计入统计口径且融资成本较高(年化利率往往超过10%)的“抽屉协议”或者称“暗保”进行融资,甚至部分房企的这种债务占债务总量的比重甚至超过40%;此外,越来越多房企通过增加应付款的方式缓解资金压力,实现加杠杆经营。由于应付款主要为无息资金,并不计入房企的有息负债,成为房企的“隐性债务”。同时,借助“合作开发”的名义,行“明股实债”之实也是房地产企业增加“隐性债务”的重要形式。
最后,从利润端来看,部分房地产企业的真实净利润率较低(普遍在5%以下),而母公司高溢价收购上市公司亏损资产,或是“修饰”利润表的主要形式之一。这种地产行业普遍采用的低利润率、高负债、真实资产质量较差的模式,使得其必须依靠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滚动才能得以维系。
但恒大地产作为行业龙头,其风险暴露后,金融机构对于地产行业信贷敞口明显紧缩,居民部门,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居民对于“房价永远涨”的预期发生逆转,购买期房和地产相关理财产品的意愿大幅降低,这些都将加深其他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压力,而房地产行业整体现金流压力增强后,又不可避免影响与房地产业务关系密切的中小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资产质量。
这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经济影响更大,依托于地产的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2020年,房地产行业本身占GDP比重约11%, 但房地产相关产业链占比则超20%),尤其是在产业链中话语权薄弱、现金流脆弱的中小供应商受到地产风险波及的可能性最大。正如刚才所说的,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利用其在产业链中议价能力较强的龙头地位,普遍采用提高应付账款比例方式,增加经营杠杆。这在极大的挤占中小供应商现金流的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地产企业陷入困境,中小供应商将由于大量的应收账款成为“坏账”或“逾期”,而遭受首当其冲的冲击。以本次恒大危机为例,根据中国恒大2021年中报披露,公司应付贸易账款及其他应付款项达到9511.33亿元,同比增长14.71%。近期供应链中的涂料企业、代理销售企业、建筑装修及装饰公司均纷纷披露收到恒大应收账款余额的部分商票的逾期行为,相关上市公司股价亦出现大跌。
因此,我们认为,虽然恒大危机的“第一波冲击”,即其本身债务违约、破产重组的风险,近期在政策的逐步介入下,或“高峰已过”。但从中期看,政策能改变的只是斜率,而非方向。其他地产公司、房地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乃至于与其业务密切的中小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的“连带风险”的发酵仍难言结束,且很可能被当前市场投资者所低估。预计未来1-2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相关风险或仍存不断反复的可能性,也或将在短期加大资本市场的波动。故目前就判断能否抄底房地产产业链,或仍为时尚早。
百万读者都在读
由FMBA历届校友推荐的文章集锦,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05/06 活动报名 | 经济学教授x帆船奥运冠军x独角兽企业联创,聊聊个体与组织的双向奔赴
- 05/07 活动预告 | 节后活动不停歇,5月7日招生直通车开启预约,CLGO毕业校友、知名跨国消费电子企业学长经验分享即将到来!
- 05/08 颠覆性创新时代,一切『再设计』| 复旦-BI MBA《设计思维》公开课报名
- 05/10 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 复旦MPAcc公开课报名
- 05/10 重磅抢位!中欧MBA年度健康产业论坛2025:医疗创新为本,领航易变时代
- 05/10 报名|就读一年开启创业之路!交大TFMBA学长与你相约招生开放日
- 05/10 长江商学院MBA公开课|大厂专题:多元竞争,突破增长瓶颈 @北京
- 05/10 【招生沙龙报名】把握AI时代机遇,复旦MBA助你职场进化
- 05/11 活动报名 | 5月11日深圳招生直通车启程,招生政策新动向、在校生活Q&A一站式解答!
- 05/17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iBEST融合创新系列论坛】应变而进:全球政策变革与企业全球化战略转型
热门资讯
MBA院校号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