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EMBA创新篇 : 老师和学员一起探索中国管理的实践与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2018-10-09 14:41 浏览量: 3380

MBAChina网讯】在人大商学院EMBA项目创办二十周年之际,人大商学院EMBA中心与《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联合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二十周年特刊——耕耘不辍 砥砺前行》。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项目于1998年启动,是国内最早开办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商学院之一。2006年,学院提出EMBA“坚持回归教育本质”的想法,发动并推进教学理念和模式变革,设计并运行了多个创新项目。2012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人大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排名第一。2017年人大商学院EMBA项目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并在教育部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获评A+级(最高级)。此后,人大商学院EMBA项目不断革新,在国内外各项重要商学院评比中取得优秀成绩。

在EMBA项目成立20周年之际,《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采访了人大商学院副院长宋华教授、EMBA学术主任杨杜教授、EMBA中心邹宇峰主任以及EMBA项目校外教师陈春花教授,他们分享了EMBA项目在教学理念变化、教学模式创新和师资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与心得。

扎根中国管理实践

创新SOAR教学模式

过去一些年,EMBA教育乱象频出。一方面,部分院校把EMBA产业化,通过灵活操作项目定价和授课模式等方法为高校创收,但同时并没有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价格和价值不符;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家以结交权贵,拓展人脉为目的,视EMBA为关系平台和学历镀金的场所,而忽视了它提升管理知识,夯实管理能力的实质。这让那些希望通过培育高管而提升管理水平的企业,那些渴望学习真知灼见的企业家、管理者,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舆论都越来越质疑EMBA的真正价值。

2016年起,为规范EMBA教育,教育部将EMBA招生考试纳入全国统一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这一举措对国内EMBA教育影响巨大。国考规则一出,很多学校的EMBA招生呈断崖式下跌,而人大商学院的EMBA项目却逆势增长,成为全国唯一一家招生人数上涨的院校。这既证明了人大EMBA项目的教学质量,更充分反映了这些年人大商学院在教学创新和师资培育上的成果。正如人大商学院EMBA中心主任邹宇峰所说,国考之后的商学院竞争,关键是品牌和教育质量。

以培养“提升自我、达善社会”的优秀管理者和真正具备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的全球经济舞台的中国栋梁为使命,人大商学院EMBA项目致力于培养“扎根本土实践、具有全球视野”的组织领袖,为学员创立“建构知识、分享经验、实现价值”的终身学习平台。这一定位就决定了EMBA项目在方式方法上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并引领学员的思维。人大商学院EMBA学术主任杨杜教授就指出,EMBA项目在课程的组织、设计上,必须坚持为学员创造最大价值的原则,不仅要想学员之所想,给学员之所需,还要引导学员突破自己的思维边界,获得超出自己想象的边际价值。他说:“学员来到课堂除了支付学费,还花费了比学费更重要的时间。这要求我们必须给学员提供超越学费和时间成本的东西,如果毕业后仅仅是多了些自我满足,多了个学位,对他们的意义不大。如何通过人大EMBA项目中的历练,为他们的实际工作创造更大价值,才是我们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教学内容上,过去的EMBA教育倾向于引进国外成熟的EMBA培养模式,包括案例、教材和教学方法,中国版本化后,再进行消化和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解决中国企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中国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遇到的新问题。人大商学院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谈及管理变革时,就曾说道:“随着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如果中国企业简单地沿袭陈规,则意味着‘等死’;因此,必须要加压、变革、创新。培养管理人才是企业变革创新的序幕,也是创新和变革的重要一环。”

在探索商学院教育如何面对管理实际问题上,人大商学院率先迈出了探索的脚步。2006年开始,与国际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合作,人大商学院开始围绕实践展开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2008年推出EMBA创新项目CMPM(中国实践管理领袖教育),把课程设计为反思、分析、合作、练达和行动五大模块。该项目的教学模式,彻底打破了商学院原有的以课程为单位、以教师讲学为主、以单纯的案例讨论为媒介的教学方法。

宋华

人大商学院副院长宋华教授指出,常规的EMBA课程内容通常按照企业部门的职能划分,但管理是一种具备综合性、系统性的方法,各个环节无法割裂。企业的管理者,特别是高管在做决策时,不是做单一的营销决策或财务决策,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多角度的思维方式与行动能力。经过四年的努力, CMPM项目取得成功,被媒体评为“中国最具特色EMBA项目”“2012年度最佳创新产品”,并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0年,人大商学院对EMBA项目进行了课程改革,提出了更为系统开放的SOAR飞翔计划。SOAR是从科学分析(Science)、组织价值(Organization)、 人文时事(Arts)、反思提升 (Reflection)四类知识角度出发,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

宋华教授进一步解释,“科学分析”强调在教学中使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为学生打造科学精神与科学分析的能力;“组织价值”强调对组织和文化的塑造;“人文时事”代表着情境,意味着教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中国管理变革的切实吻合。例如,近几年,供应链金融已经成为世界性议题,在中国也受到各行业的关注。在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与产业结合并帮助上下游和行业发展等问题,学员都可以在SOAR飞翔计划的教学中思考和找到方法。“反思提升”是以上三类知识的学习基础,可以解释为反思与责任,强调培养所有管理者的反思习惯与反思能力,明确自己在组织中、社会中必须具备的责任。SOAR飞翔计划使得EMBA教学内容更贴近学员的管理实际,引导学员从不同角度对日常工作和企业管理进行分析,并教会学员使用各种分析、决策工具。

在这次升级中,EMBA项目的授课升级为50%讲授与50%的讨论、实践或参访结合的方式。那么,这一套“SOAR飞翔计划”的教学理念是如何在课堂落地的呢?那就不得不提到EMBA的教学体系。具体来讲,它由“反思教学”“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三个关键部分组成,是一套在三个教学方法相互联系、作用下,将课堂知识最大价值化的有机教学体系。

一、将反思教学融入课堂

反思教学是人大商学院EMBA项目的亮点之一。宋华教授表示,反思环节要求企业管理者对过往行为进行深刻的理解和反思,从社会经济环境、企业管理和个体三个层面,反思自己所处的位置,所承担的责任。学员要把课堂所学与已有经验结合,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转化到未来对企业的调整和发展过程中。如果缺少这一过程,仅从案例角度学习,间接与管理实践挂钩,学习很难深入,课后学员很快就会遗忘课程内容。反思教学缩短了教学与管理实践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真正投入到实战或模拟实战中,体会管理对他们的帮助和影响。这也是人大EMBA项目的教育核心。

反思教学制度化、流程化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2011年3月开始,所有EMBA在读班级,每日上课前会留出半小时的晨间反思,并在每月四天的上课期间至少安排1-2个晚上进行针对当天课程内容的反思交流。由SOAR项目组专家教授与EMBA授课教授一起,提供和更新反思话题。与此同时,班主任和班级骨干学员,共同带动和促进班级反思活动。经过两到三年的EMBA学习,每位学员的反思内容会逐步积累,最终形成一本反思报告。

反思教学的目的是落实SOAR飞翔计划中对反思提升能力的培养,最终是为了帮助学员学习“冷静看待自己、客观看待世界”的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出自己独特的管理组织和变革的知识体系,从而更系统、更全面和更客观地看待和解决问题。

杨杜教授将质量管理中的PDCA改造成学员的领导力成长循环,他对反思模式评价道:“PD是工作过程, CA是反思过程。P到D创造业绩,C到A创造自己。重视反思或者复盘的学习模式,能真正让学员对自己的管理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及时、痛彻和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体验到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如何给自己做好组织定位,目标定位,如何做一个组织人而不是个人意义上的好人,如何履行职责而不是占有权力,更不是修身养性。所以,这样的课程早就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在‘悟道创业实战’。学员们开悟时会拍桌子,高兴时会跳起来,激动时会吵起来,痛苦时会哭起来。他们能真切地体会到自己在成长,他们会获得追求成功和胜利的更大信心。”

杨杜

二、在亲身实践中体验管理真谛

人大商学院EMBA项目设计,最强调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循环。以最受学员欢迎的课程之一,杨杜教授的《BEST管理学总论》课程为例,通过模拟企业整体运营,课程实现了管理学从“纸上谈兵”到“知行合一”的彻底转变。杨杜教授甚至提出了一个“既不教书,也不育人”的理念——做学生,书要自己主动读,人要自己选择做!那么,老师做什么呢?

杨杜教授说:“我上课不教书。有一本厚厚的管理操作手册,一大堆的道具、表格、规则和一大堆要问学生的问题。学员要实践,而不是诵读;要‘干中学’,而不是‘书中学’;要看干成没干成,不看上课或下课;要解决问题,不是找现成答案;要出业绩,不是拿成绩。我上课不育人。只是布置各种领导或管理者的工作任务,不断变化规则,调整岗位,学员自己选择,自我反思,自我确定人生定位:适合不适合做管理?适合做什么样的领导?学员会有自知之明。成长靠自己主动,道路靠自己摸索,老师不越俎代庖。管理的人生是对未知的探索,不是去一个已知的地方。老师无法告诉你应该走哪条路,只能告诉你可能有多少条路;老师无法告诉你应该做什么管理者,只能告诉你可能有多少种管理者!”

在这门课程中,老师既不使用案例,也不操作模拟软件,而是设定一个有客户、有对手、有规则,有政府、有银行、有政策的现实场景。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员体验市场分析、战略制定、组织生产、整体营销和财务结算等一系列活动,在课堂中主导谈判、买卖、*、上市等企业行动。因为是对真实情况的演练,学员经常忘我投入到废寝忘食,体验到体力和脑力的极限。所以这门课程也被杨杜教授戏称为“优秀管理者的体力课程”,耗尽体力才知道自己的边界。学员们则把这个课程称为“烧脑课程”,烧出脑洞才能真正突破自己!

《BEST管理学总论》的课堂集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在人大商院EMBA学员中始终享有极高的声誉,被学员称为具有“震撼力”的课程。该课程还紧跟学员的实际需求,持续地改进和优化,新增了创业、期货、股权融资、再投资等新内容。到目前为止,只有人大商学院EMBA项目开设了此类模拟课程。

三、重视案例教学与开发

人大商学院特别重视案例教学案例的开发,这是它成为一流商学院的重要战略。EMBA项目校外教师陈春花教授进一步强调,管理学是一门实践属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天然要求理论与实践融合。在这一点上,管理教学与研究体现得尤为突出,因为管理知识与管理实践本源上是合一的。因此,对于EMBA项目的教学来说,案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人大商学院在机制、人员和资源投入上都向案例教学倾斜。学院于2010年成立了管理案例与教学创新研究中心,目前已经累积了很多优秀的案例素材,并且已经将这些素材反馈到了教学上。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已经成为人大商学院科研和教学连接最重要的纽带。

举例来说,EMBA项目每年与台湾大学开展案例课堂,由双方老师分别开发4个符合本地企业特点的案例,之后两所学校的60位EMBA学员混合分组,在4天中讨论和学习这8个案例,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曾经的一个案例令宋华教授印象深刻,一家在常州从事纺织的台资企业计划投资高端印染,两校学生在是否投资上产生严重分歧。人大的同学反对投资,一是因为长三角在治理污染企业,这么做违背了产业发展方向,二是因为政府换届对政策的影响,可能会影响产业的前景。而台大学生支持投资,因为从财务、战略、资源等方面分析,这个投资是有可观回报的。这其实是在相同文化根基,不同商业环境下的一种思维碰撞。这个模块深受学生欢迎,两岸同学的反馈都非常好。

粗案例(Raw Case)、跨学科案例和微案例是人大商学院EMBA项目教学中使用的一些新型案例。粗案例是针对传统案例的创新。典型的传统案例形式是,老师在调研的企业基础上把材料进行加工,然后围绕某一管理学知识点开发案例。但粗案例中包含了企业的多个管理问题,更具综合性。宋华教授表示,粗案例最早由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提出,是国际案例发展的一个趋势。

目前人大商学院也在与耶鲁大学合作开发粗案例。其中,蚂蚁金服网商银行案例是典型代表。阿里巴巴金融板块发展受到世界瞩目,它的决策中涉及了金融问题、商业模式问题、财务问题以及对产业的分析和理解,符合综合性案例的特点。人大商学院会把老师在蚂蚁金服调研中了解的所有企业信息归类在一个粗案例中,上传到商学院案例库。随着时间推移,随着蚂蚁金服面临问题的变化,案例库中的相关信息也会不断更新。学员要做的是,从案例库中获取企业材料后,配合自己的分析和研究,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粗案例教学符合企业家、公司高管等综合性决策人才培养的要求。

跨学科案例是借助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势开发的一个案例产品。作为一所以人文社科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课程领域几乎涵盖了所有人文学科,EMBA项目的跨学科案例体现了学校融合性、综合性及一体化的授课特色。以大数据的应用问题为例,大数据既能应用在政府管理中,也能应用在企业管理和金融中,教学内容跨了多个学科。因此,在案例开发上,人大商学院打破了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一个案例可能由信息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本学院联合开发;并且,在授课上实行多元师资的协同授课,将四五个不同学科的老师整合在一个课堂上,从多角度出发、通过不同知识点来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

微案例是人大商学院案例创新的又一代表。针对传统案例内容比较丰富,学员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部消化的问题,微案例的内容设计在两页A4纸以内,强调聚焦某个具体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员理解具体知识点的速度。

建设有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

除了授课内容外,教师水平也左右着EMBA项目的教学质量,人大商学院非常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拥有与本土企业有紧密联系的师资队伍,是学院的重要优势之一。杨杜教授表示,自学院提出“最懂中国管理,做世界一流商学院”的目标以来,就开始要求教师要具备企业实践经验,强调教师必须满足企业里担任独立董事,或担任顾问为企业提供咨询的条件,“优秀教师必须是和优秀企业和企业家一起成长的。”杨杜教授说。而且,EMBA项目不仅需要教师懂得中国实践,还需要他们具有国际经营知识和能力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员在海外游学时了解所在国家的历史、情境、经济、文化和当地企业,优秀教师必须和中国管理和管理学的全球化步调一致。

EMBA项目成立20年来,项目教师有了越来越宽泛的来源,由经济学、商学、会计学扩展到技术、文化和法律专业。这不仅更能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的背景优势,也与企业发展的需求相一致——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在管理上形成了对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法律法规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新问题,学员们希望这些都能在EMBA学习中找到答案。

在师资培养上,人大商学院持续建设教师队伍,目前商学院海归全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3。为保证教学传承与创新,人大强调引进和培养年轻教师,让他们参与到模块教学中。由年轻教师担任模块主任,即模块课程的负责人,他们要结合讲师的课堂内容、课堂交流、学员讨论和课后计划等来设计课程。

为提升国际化水平,人大商学院于2010年成立国际顾问委员会,目前由原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袁宝华担任名誉主任,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原董事长、党组书记傅成玉担任主任,共有委员33人,分别来自国内外学术界、企业界和政界等。

邹宇峰主任认为,国际顾问委员会是学院治理的一个重要补充,以外部顾问的身份对学院工作进行指导和评价,能帮助学院品牌建设与资源整合。国际顾问委员会的成员是国内外顶尖的企业界人士,在学院品牌塑造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国际顾问委员会主任、中石化原董事长傅成玉还深度参与了EMBA项目的一部分教学,将自身积累的多年行业经验与管理方法分享给学员。

傅成玉主任认为,目前人大商学院EMBA项目的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未来,学院应实施更多具体举措推动国际化建设和使命愿景的达成。他提出,“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中,一定要注重本土教师的国际化能力培养和海归人才的本土化认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在研究中,做好西方理论和国内实践的结合,形成和发展适应中国国情的管理方法和理论,向着愿景不断迈进。”

20年教学创新成果卓著

尽管随着EMBA政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全国EMBA项目整体陷入低迷,但人大商学院的EMBA项目却逆势增长,得到了社会和市场的认可。人大EMBA深圳班每年招收100名EMBA学员,是除深圳本地的北大汇丰外,在深圳招生最多的学校。能在一个创新的市场中获得如此多企业家的认可,充分说明了人大商学院EMBA项目课程的质量。

近几年,人大EMBA项目的学生满意度也有较大提升。在英国《金融时报》发布的2014年全球商学院EMBA项目排名中,名列全球第43位。其中在体现学院满意度的关键指标学习目标达成(Aims Achieved Rank)单项排名上,排名全球第9位。这些成绩与人大商学院的教学改革密切相关,EMBA课程通过反思教学把知识与学员的经验结合,构建了真正对企业管理有用的理论;近两年,与学院交流、前来考察的一流商学院越来越多,也从侧面证明人大商学院的教学改革卓有成效。

今年是人大商学院EMBA项目成立20周年,EMBA项目教学改革实施的第12年。EMBA教授周宏骐对中国人民大学EMBA项目的排名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表示祝贺,希望人大商学院继续推进中国管理教育改革,坚持打造好商学院的品牌。陈春花教授指出,人大商学院坚持面向真实企业实践,提出做“最懂中国管理实践的商学院”的理念和目标,在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希望人大商学院EMBA项目能在中国企业成长的路上持续贡献管理知识和教育独特的价值。

编辑: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