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30年》系列专访(七)| 刘刚教授谈MBA教育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2020-07-22 09:08 浏览量: 2321

早已繁花似锦的人大校园,却因为新冠疫情未能迎来人大人的纷繁热闹。疫情让我们不能相聚,但网络两端却依旧连接着商院全体师生的彼此关心与惦念。

在数字化的今天,作为“最懂中国管理的一流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在成立30周年之际,推出“人大商学院MBA 30周年特辑《见证30年》系列专访”邀请人大商学院历届院长、主任分享自己对MBA教育的深刻理解,探索MBA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作为本期专访嘉宾,2004-2010年曾担任人大商学院MBA项目中心主任、被MBA学员誉为“领悟战略之道过程中出色的引路人”的刘刚教授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深度分析了MBA学员为适应快节奏商业环境而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

此外,刘刚教授还就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MBA教育的影响,解析了MBA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

刘刚: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商学院第一批教学杰出教授,先后两次获中国人民大学年度“十大教学标兵”(2007、2012年),曾任企业管理系主任、MBA项目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一. “以道驭术,知行合一”

确立三重战略思维

企业战略管理是MBA教育最核心的课程之一,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刘刚教授面向MBA学员讲授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立足于企业实践,使同学们从认知逻辑的基本视角出发重新梳理了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知识体系,为MBA学员建立全面的“战略观”奠定了基础。刘刚教授认为,MBA学员应确立三方面的战略思维:

(1)方向思维。战略管理首先关注的是“做正确的事“,而后才是”正确地做事”。方向错了,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最惨的情形是“南辕北辙”。因此,战略方向的选择至关重要,选对一马平川,选错全盘皆输。

(2)系统思维。选对方向后,战略问题的思考应从系统、全局和整体的角度出发。战略注重的是系统工程,形成合力,从而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关于形成系统思维的重要性,刘刚教授提到由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教授所提出来的“合成谬误”一词——对局部来说是对的东西,如果仅仅由于它对局部而言是对的,便说它对总体而言也必然是对的。在现实的管理情境中,每一个人、每个部门都想做好,并为之付出很多努力,但大家努力的合成结果却让企业整体利益受损。“合成谬误”是企业缺乏系统思维和缺失开拓性的表现,会造成重复生产、资源浪费。战略关注的是运用系统思维能力处理好复杂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达成目的的一套整体性解决方案。人大MBA的战略课程具有整合课程的性质,将其他管理类课程用战略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有效整合,以帮助学员深入地理解战略管理的全过程。

(3)创新思维。英文有个单词“entrepreneur”,翻译成中文的意思主要有两个:其一,企业家;其二,创业者或创新者。对于企业家而言,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这也是企业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在不确定性环境下,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家必须密切关注环境的动态变化,善于捕捉机遇,规避风险,做到与时俱进。

刘刚教授告诉我们,只有 “外观大势把握方向,内省自身系统思考,创新思维谋定而动”,管理者才能真正做到“以道驭术,知行合一”。

二. 汲取国学精髓中的管理智慧

助力MBA学员提升人文底蕴

“孔子弟子七十二贤,皆因师之学深矣。斗水不能行海水之功,自身限矣”。优秀的师者有着自己的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精深的专业理论。刘刚教授从两个方面详细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MBA教育的影响。

一方面,就管理而言,可以分三个层次:

其一,“手的层次”的管理。泰勒的科学管理运用就是从研究手的动作开始的,美国现代管理也是从手的层次的管理开始,经由标准化和流程化后再走向全球。工具及其进步只是手的延伸而已。

其二,“脑的层次”的管理。 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罗伯特·西蒙教授提出:管理是决策,管理的过程是决策的过程。目前计算机的发展和大数据的运用是决策的过程从人脑向电脑延伸。对于高层管理者而言,决策尤其重要。《十一家注孙子·计策》中提到“勇能果断”,管理者在该决策的时候应勇于、敢于、善于拍板。

其三,“心的层次”的管理。所谓“人心齐,泰山移”,管理就是经营“人心”。人可能是最具建设性的群体,也可能成为最具破坏性的群体。有副对联深刻地反映了这一道理,上联是:“人也简单,事也简单,人事不简单”;下联是:“生也容易,活也容易,生活不容易”;横批是点睛之笔:“活人生事”。在企业管理中,确保员工在工作时间内相对满负荷地工作,不单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破坏价值。在很多时候,不破坏比创造更有意义。华为倡导的是“三个人拿四个人的钱,干五个人的活”,就很好地做好了“心的层次”的管理。原因在于:三个人干五个人的活,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多了;三个人干五个人的活,就没时间去“活人生事“了;三个人拿四个人的钱,员工的满意度就提高了。汉字是象形文字,企业的“企”字上面是“人”字,下面是“止”字,企业无人即止,可见,“心的层次”的管理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在中华几千年文明熏陶下长大的中国人,必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技术和工具可以日新月异,而人性几千年来则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对于管理者而言,人文素养就如同人的血液,渗透在其各个方面。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先哲的管理智慧,提高人文素养,不仅决定着管理者自身的管理境界,更决定着企业的境界。

另一方面,就人大MBA教育而言,人大的LOGO是由三个“人”字组成的,分别代表人民、人本和人文,这同样也是人大商学院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人民”强调的是社会适应性,即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人本”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团队建设,这是MBA教育的精髓。“人文”是人大的主要特色,强调的是人文底蕴。对于当前的中国企业而言,尽管其管理的基本架构来自西方,但管理实践却扎根于中国大地,因此,人文底蕴对搞好管理非常关键。利用传统文化帮助MBA学员提升人文素养、提升管理软实力,是人大MBA教育立足自身的学科基础并将学科优势发扬光大的重要办学特色。

三. 关注企业需求 以学员为本

创新MBA课程体系

1990-2020年,作为中国最早开办MBA教育的商学院之一,人学商学院在MBA教育,包括教学理念、项目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在刘刚教授看来,未来的MBA课程体系创新应把握以下两大方向:

其一,关注企业需求的变化。MBA教育的根本是为企业培养管理人才,必须始终以企业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这就要求MBA教育的培养理念与课程设计必须密切关注企业需求的变化,MBA师资队伍必须做到管理理论与企业实践的紧密结合,深入企业去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开展课题方面的合作,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互动。

其二,关注学员需求的变化MBA教育必须以学员为本,哈佛商学院早已将学生称为参与者(participant),就是这方面的集中体现。在MBA教育中,知识有三个方面的来源:其一,授课教师其二同学,由于MBA学员有着或长或短的工作经历,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工作岗位,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及工作经历,因此,大家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其三,自我顿悟,在与老师、同学充分讨论、深入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为此,MBA教育必须时刻把握学员的需求变化,真正将学员视为参与者,积极开展以参与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加强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反思学习、行动学习,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开发并推进整合课程,让学员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将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有效转化为实际管理工作中的能力。

人大MBA教育历史悠久,素有“中国工商企业管理的摇篮”之称。1990年,在原国家教委学位办的指导下,人大是第一批设立MBA学位教育项目的九所院校之一。1993年1月,我国第一批获得中国MBA学位的39名毕业生从人大走上新的工作岗位,美国CNN电视台就此作专题报导,认为这是中国企业走向市场运作的强烈信号。

在人大MBA教育开办三十周年之际,刘刚教授殷切寄语——

访:MBA项目中心,2019级P5班 赵恒

文:MBA项目中心,2019级P5班 赵恒

编:2019级IMBA 李博文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