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音乐的世界,离幸福更近一点:周海宏做客长江EMBA人文素质课堂

长江商学院
2014-07-12 00:00 浏览量: 2961

音乐何需“懂”:音乐欣赏的误区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指出,人们常常会问,一段音乐表现了什么?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抒发怎样的感情?并以此作为音乐素养的评判标准,导致很多人认为自己缺少音乐细胞,不懂音乐,不会欣赏经典乐曲。实际上,这是音乐欣赏的误区。

音乐由声音构成,其材料有两个属性。第一,没有视觉性。而声音只是听觉信号,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第二,没有语义性。声音不是语言,不能直接传达思想。这两个特点是客观事实。可见,音乐欣赏不一定要知道音乐表达了什么,也没必要用哲学去解释音乐。

那么,为什么人们普遍认为音乐难懂呢?周海宏教授分析道,这是由于高山流水的典故深入人心以及教育对音乐审美方式的误导。

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领会是“巍巍乎志在高山”还是“洋洋乎志在流水”,懂得欣赏俞伯牙的音乐,以致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摔琴绝弦,因为知音难觅。这个典故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所以人们以为,只有明白音乐表达了什么场景、什么情绪才能算音乐欣赏。另一个原因就是我国进行的音乐普及、音乐教育工作以乐曲解说为核心。大量的电视节目、书籍、讲座强化了人们对音乐欣赏的误区。

如何“懂”音乐:联觉作用下的音乐欣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又不仅仅是听觉的艺术。周海宏教授反问,音乐真的不能表现一点内容吗?周教授列举了4个场景:险峻的高山,清澈的小溪,秀丽的田园,汹涌的大海。继而放一段音乐,让观众说这一段音乐表现了哪一个场景。观众的反应相对一致。

周海宏教授总结道,“作为声音的艺术,音乐的确可以使人产生听觉以外的感受。而一个感觉引起其他的感觉的现象就是联觉。比如,低音像巧克力,高音像薄荷糖,味觉感受和听觉感受发生了联系就是联觉理论。正因为联觉的存在,使得音乐这样一门艺术得以表现形象、场景、情绪、思想、哲理等等这些东西。”

所以,认为音乐欣赏就是纯粹听觉感受的观点也是错的。在联觉作用下,音乐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觉。从作品角度看,一个作品是否能够引起人们很明确的理解,取决于持续稳定的联觉关系。

音乐理解何需“正确”:联觉的多样性与音乐欣赏的主观性

周海宏教授阐述了联觉的多样性与音乐欣赏的主观性。他以《芬兰颂》为例,分析了《芬兰颂》的主题,沙俄黑暗统治下芬兰的苦难、压抑与抗争、觉醒,接着指出这种分析只是凭感觉理解的,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他进一步分析道,研究表明,声音只有5种属性能够引起人们很粗糙的联觉反应。很多东西音乐都表现不了,比如具体的东西,如家具、水果、长相,或是特定名词,如经济、法律。由于联觉的这些特点,音乐内容的理解必然是主观的、模糊的、多样的。就连演奏家也对同一首曲目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比如《土耳其进行曲》。“每一个人都可以在音乐当中体验自己的人生感受,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想象投到音乐当中去,连很多伟大演奏家都是这样的。”

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未来的沙龙音乐会

音乐可带来无限的启迪、遐想和美感。周海宏教授认为,正是老想听懂的心理,妨碍了享受纯听觉的美。对理解错误的忧虑束缚想象力无法展开,审美观念的误区妨碍了整个音乐事业的发展,也妨碍了整个民族享受伟大的音乐艺术。

周海宏教授表达了对音乐没有真正在人们生活中发挥作用的遗憾。他提出,只有经常举办沙龙音乐会,把日常生活所需和文化享受结合在一起,才是未来的生活方式。

对于中国的学琴教育,周海宏教授指出存在过于专业化的问题。小孩总担心手型对不对,指法规范不规范,反而泯灭了对乐器的热爱。他认为应该让孩子自己选择乐器,不要过于专业化,如果真有音乐天赋,应该从事音乐专业,因为幸福指数比较高。

小提琴与钢琴的演绎

最后,黄亚蒙女士与郭思言先生进行现场演绎,演奏小提琴曲目《美丽的罗斯玛琳》、《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野蜂飞舞》、《辛德勒的名单》、《魔鬼的舞蹈》和《茨岗》以及钢琴曲目《圆舞曲Op.34No.3》、《百鸟朝凤》和《叙事曲No.3Op.47》。

每一首曲目演奏之前,周海宏教授均以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进行讲解,引导现场观众轻松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作为长江EMBA人文素质课堂的一部分,此次讲座带领企业家走进音乐的世界,欣赏西方音乐及中国古典音乐,提高人文素养,获得学员广泛好评。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