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学院:企业只想赢,格局上就输了
身处动荡变化的数字化时代,管理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不在技术层面,而在认知格局层面。
数字化时代改变了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如果管理者的思维停留在工业时代,仅仅站在行业竞争的视角思考战略问题,那么企业可能既无法抵御来自跨界的竞争,又不能充分汲取和发挥生态空间的价值。
那么,企业该如何赢在数字化时代?
长江商学院战略创新与创业管理实践教授、创新研究中心学术主任廖建文与北京大学陈春花教授近日撰文指出,数字化时代“赢”变得没那么重要,企业战略除了考虑“竞争”,还需考虑“共生”。如何挖掘创造客户需求,如何与生态空间中的一切要素互动、创造更大价值应成为企业战略的核心关注点。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带给你新的认知与思考。
作者 | 陈春花 廖建文
来源 | 哈佛商业评论
工业时代的逻辑是连续性、可预测和线性思维:行业界限分明,企业竞争求胜。
对于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战略,已经有非常多的讨论。其中最经典的无疑是迈克·波特的三大通用战略——差异化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集中战略。
波特竞争战略回答的问题是:企业如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寻找最佳战略,在行业中创造有利的地位,从而为企业带来较高的投资回报。
但数字化时代改变了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仅仅站在行业的视角思考战略问题可能既无法抵御来自跨界的竞争,又不能充分汲取和发挥生态空间的价值。
因此,我们需要另外一套共生战略来回答这样的问题:企业如何在已有生态位的基础上,与生态空间中的要素进行互动,从而稳固、拓展和延伸自身的成长空间?
共生战略
我们从两个维度来考虑共生战略的选择。
第一个维度:客户端的需求特征
即企业是着眼于聚合的客户需求还是离散的需求?
德鲁克说过:造就顾客。
放眼生态空间,尽管存在诸多不同的角色: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互补产品/服务提供者、政府等,但能够最有效地作为主线把一系列资源、要素串联起来的只有客户(或者说客户需求)。
在生态空间内各要素的互动下,客户需求会不断涌现、演化,但无论是原有的还是新生的需求,企业都可以从离散和聚合这两个角度切入。
从离散需求切入,指的是关注单个或几个离散的、簇群化的需求,每一类需求都有较高的同质性,是千人一面。
而聚合需求,则是试图以千人千面的方式满足不同特征的需求。
第二个维度:供应端的要素互动
即企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调动和发挥生态空间的要素价值:是追求协同效率,还是致力于协同需求?
在数字化技术的注入下,生态空间给企业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要素库,使得它们无须拥有,而是可以靠连接就实现协同和创新。
与生态空间中的要素互动可以给企业带来两类价值:
一是协同效率,通过加强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协同(如场景衔接、数据对接等)降低整个价值网络的成本、提升效率。
二是协同需求,即通过要素之间的组合、互动,创造并满足新的需求。也就是说,协同需求不是对已有需求的重复和放大,而是带来全新的价值主张,甚至可能产生新行业、新物种。
把客户端的需求特征和供应端的要素互动交叉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共生战略选择的全景图。
在生态空间内,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期望切入的客户需求(聚合vs.离散)以及通过要素互动产生的价值(协同效率vs.协同需求),组合出中枢战略(Cornerstone)、组合战略(Configuration)、客户化战略(Customization)这三种不同的战略选择。
中枢战略(Cornerstone)
中枢战略是指:企业通过与生态空间中的要素共同实现协同效率,向异质性的客户需求提供千人千面的产品/服务。
由于这一过程既不重塑客户的需求,也不改造供应端的要素本身,因此协同效率主要体现在信息的平台化和匹配性上,通过中枢式的平台实现。
中枢战略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为:通过建立平台来连接异质性的供需两端,减少信息不对称性,以进行匹配优化,这样就提升了整体的协同效率。
例如,滴滴平台就是建立在中枢战略的基础上的:通过对司机和乘客的需求(实时位置、起始地、目的地等)进行数据化,再用算法匹配,减少了乘客的等待时间和司机的空车率。
乘客的需求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快速、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司机的需求也没有改变,仍然是降低空乘率,提高营业收入。但是通过基于位置的匹配撮合,提升了整个交通系统的效率。
组合战略(Configuration)
组合战略是指:企业通过与生态空间中的要素充分互动,组合、创造出新需求,并调动资源满足这些千人千面的新需求。
与中枢战略不同的是:组合战略需要产生和创造新的需求。
生态的奇妙之处在于:它不是一个机械装置——输入和输出都是确定、可预测的;它是一个“活”生命体——在进化的过程中会变异、组合、再生,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需求和价值。
组合战略就是通过巧妙地连接各种技术、场景、数据等要素,来促成这些需求的产生和价值的实现。
抖音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在抖音出现之前,没有人知道短视频可以如此这般地引燃全民的娱乐社交需求。
而抖音抓住了短视频创作普及、年轻人群体壮大等因素,像配置器一样将社交、视频、音乐、创意、个性化推荐等元素用一种巧妙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一下子释放了原本潜藏于冰山之下的需求,并通过连接和推荐个性化的视频内容满足需求,成为现象级的产品。
客户化战略(Customization)
客户化战略指的是:综合采用协同效率和协同需求的要素互动方式,服务好企业所针对的离散的、千人一面的需求。
在这当中,离散需求既可以是既定的,也可以是生态空间中涌现出的新需求。
以苹果为例,iPhone的出现是建立在对iPod、OS、3G网络等要素组合的基础上,并充分调动了生态内合作伙伴(如:APP开发者、内容提供者),“重新发明了手机”,是典型的协同需求。
最初iPhone针对的需求是同质的:只有追求时尚的年轻人、白领和商务人士才会购买iPhone。iPhone产品线也非常的简一:除了颜色和容量有所选择外,型号非常有限,可以说是专门、精准地服务于高端时尚的离散需求。
苹果手机创造性地捕捉到了智能手机的浪潮,通过切入中高端人士的需求,一针捅破天。
中枢战略、组合战略和客户化战略没有优劣之分,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选择。
一般来说,中枢战略和组合战略适用于平台型的商业模式:企业通过搭建双边平台,一边连接个性化的需求,一边连接多样化的供给,通过匹配供需来实现千人千面。其核心是平台的生命力(能否源源不断地吸引和保留双边的参与者)。
客户化战略则要求企业能够敏锐地预见新需求或洞察已有需求,再通过连接生态空间中的要素来满足。其核心是对客户的理解和与客户建立的关系。
竞争战略与共生战略
需要指出的是:共生战略不是竞争战略的升级版,更不是要替代竞争战略,两者是互补关系——就像硬币的两面,分别在不同的场景占据主导。
竞争战略回答的问题是:企业如何与对手竞争?
共生战略回答的问题是:企业如何与环境共处,在生态空间中竭力生长?
竞与生,本身就是同时存在的。竞争,才能更好地生长;生长,也才能更好地竞争。
共生战略与竞争战略在各个维度上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需求端:从行业视角到客户视角
竞争战略考虑的第一个维度波特称为战略目标,即企业意图覆盖全行业范围还是针对特定的细分领域。这遵循的是行业切分的逻辑:行业被视为一块大蛋糕,企业选择拿走全部还是精耕局部。在这里,行业是给定的、固定的。
而共生战略中的第一个维度考虑的是需求特征,即企业要关注的是聚合的需求还是离散的需求。这是客户视角,因为研究的对象转向了客户的需求本身。
从行业切割到需求选择,看似相似,但根本逻辑是不同的。营销领域有一句著名的话:“客户不是要买电钻,而是要买墙上的那个洞”,从真正的需求出发,才可能打破行业的思维定势,产生跨界、创造出新的需求。
供应端:从争夺优势到创造价值
在定义竞争战略的第二个维度上,波特选择的是战略优势,即企业希望自己在客户眼中独一无二,还是以低成本取胜。
这背后是赢或者说求胜的思维——如何做得比竞争对手更好。为此,企业必须考虑相应的隔离机制,如专利保护、规模经济、排他性合作等。
而共生战略中的第二个维度我们命名为要素互动,即企业是希望加强协同效率还是配置协同需求,这是价值创造和价值增长的思维。
赢变得不那么重要,相反,如何与生态空间中的一切要素(包括竞争对手的)互动、创造更大价值成为了核心的关注点。这样,才可能共同把饼做大,让生态圈内的合作伙伴共赢。
战略选择之间的关系:从彼此取舍到兼得促进
或许更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竞争战略自始至终都在强调的是取舍。
在波特的模型中,企业要么坚持差异化战略,要么选择总成本领先战略,要么紧紧抓住细分市场,做集中战略。
但是,如果企业在这几种战略中游移不定,或者选择不清,既想差异化,又想成本领先,就会进退两难,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业绩。
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内在资源和能力的惯性决定的。
但是一旦延展到企业边界之外的生态空间,这样的约束就弱化了。
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地去连接生态中的不同要素,而作为有机体(而非机械装置)的一部分,要素之间还可能互动,自然地演化出新的元素和方向。
共生战略的几个选择之间没有取舍的关系,相反,中枢战略、组合战略、客户化战略这几个战略选择之间还可能会相互强化。
因此在动荡复杂的新形势下,企业和组织需要加持共生战略,在数字化时代持续增长。
(本文转载自长江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