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求知和赚钱并不矛盾
讲书创业、知识付费、社群经济……樊登读书又不止于读书。
从央视离开后,樊登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樊登读书”,5年时间,樊登读书年收入已破十亿,用户突破4600万,成绩令人欣羡。
樊登却说,自己是知识届的闲人马大姐。他花在公司管理上的精力甚少,反而把大量时间放在读书和热心给人讲书、分享上,这背后怎样的管理哲学?
谈及创业感悟,樊登毫不避讳地将求知与挣钱视为同一件事。他大胆放权、开创新的商业模式、极致中庸、敬畏运气……
在长江商学院MBA书客谈活动上,樊登深度分享了他的思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分享 | 樊登
*内容整理自樊登在5月8日长江商学院MBA书客谈读书系列活动的分享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求知和挣钱,对你来说,哪个欲求更强烈?
其实不矛盾,这实则是一件事。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撕开知识的缺口,因为很多时候,如果你完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特别要命的。
我每次读到一本特别好的书,会惊出一身冷汗:生活这么多年,如此重要的道理,之前几十年竟然都不知道,我怎么活过来的?
曾经能活过来,是高频犯错,高成本付出的结果,经受多重痛苦。
我们以为这些痛苦是应该的,觉得别人也一样痛苦过,实际上是你不知道其实不必那么痛苦,你完全可以和别人不同。
所以,人要多读书,要多读一些你不喜欢的、排斥的,甚至是曾经读不懂、读不通的书。
生活中,并不是读过的书印证了自己的想法,便觉得作者水平高。
恰恰相反,真正带来突破的,是那些需要使使劲儿,才能读懂的书。
我们的生活,不论睡或醒,都是一个战场。
我们利用各种方式,借着音乐、艺术、博物馆、宗教或哲学的排遣,构筑理论、沉浸于知识等,都在企图结束这种冲突,封闭这个复杂的、生活的战场。
01
世界上有两种问题
我最近读《解惑》。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曾经谈到对自身影响最大的两本书,一本是《活出生命的意义》,另一本就是《解惑》。
《解惑》一书读来甚至有些拗口,反复读几遍之后会感受到其中观点的冲击力,它串联起我们各种各样的困惑。
比如,我们总想在生活、创业、教育中找到一个标准路径,想要沿着所谓的标准路径,找到活得更幸福的方法,觉得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
这个想法就错了,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纵观历史上下两千年,人们不断地探索,找寻各种各样的标准活法、创业方式、教育技巧,却往往都是失败的?
原因在于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问题:
第一,汇聚性问题。
汇聚性问题是可以找到答案的,找到答案之后事情就迎刃而解。
比如要盖一幢大楼,这栋楼应该盖成什么样?无论东方人、西方人最后盖出来的楼都得有空间、水暖、电齐全;要造一部手机或一辆电动汽车,无论中国人、美国人去实践,成品大同小异。
第二,发散性问题。
这类问题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
比如说带孩子是严苛还是宽松?是棍棒出孝子还是教育要给予爱和自由。
这就像有的人管理公司,是勤奋点亲力亲为,事无巨细盯着比较好?还是像我一样不要管比较好?
作为公司管理者,遇到问题先判断,是汇聚性问题还是发散性问题,是偏汇聚性问题的发散性问题,还是偏发散性问题的汇聚性问题。
大客户销售有可能会偏向汇聚性问题,通过学习、找经验、模仿等标准化方法努力做好。
但是假如有人告诉你说,创业这么大事儿去模仿谁来做,就要认真思考了。
创业中人员甄选,决策技巧、管理模型等等问题,往往都是发散性问题。
我无法给你决策的标准答案。
02
决策的反面,是不做任何决策
我儿子上初中,我读书时,会跟他说这书挺有意思的,不会强迫他看。
他经常凑上来问我,书里都讲些什么,读李商隐、读诗词,读史书,都是他的主动选择。
有一次他数学考了80分,我说你自己分析下原因,他说做题慢,考试时长不够用了。我说找到原因了,你有什么办法呢?
他说我就多做做练习题,这次考试之前他自己做了30套卷子,合理布控时间,信心越来越强,考了全班第一。
儿子对历史兴趣浓厚,会找我推荐更多书籍做主题阅读;数学考试结束,他主动说生物学科也可以试试同样的办法。
我们没有替他做决策,但是沟通过程中,良性互动形成了,孩子具有内在动力。
激发内在动力,孩子会比家长的要求完成的更好;实现良性互动,父母境界更高,每一次互动都会让孩子产生真正的信服感。
有的父母每晚陪着做题到11点,报一大把辅导班,最后成绩上不去,孩子会觉得家长提的要求、给的方法不管用。
我们从来不辅导孩子。学习不是一件他律的事情,而是一种自律的过程。
外在努力解决不了内在动力。
很多管理者在员工面前喜欢扮演万能角色。事无巨细都要参与,任何问题都能解决。
要知道,发散性问题有多种解法。现实中,不少人为了面子和自信心,赔上时间、精力、成本。
大量创业者和公司痛苦的原因,就在于老板总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
我在公司经常说:“你可以把我的想法做参考试一下,但是不一定对。”
有人就说,执行力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吗?
什么叫执行力?执行力是把事儿做好,不是按照你的想法把事儿做好。
现实中,很多领导者都有一种“我无所不能”的错觉,成功实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要饱含激情,敢于试错,持续反思,恰当把握管理者角色,不是任何时候都有标准答案。
决策的反面,是不做任何决策。
03
末位淘汰法正在被淘汰
很多人天然的相信末位淘汰。
有的人学习了生物态管理公司,认为这就是末尾淘汰。
实际上,生物态叫适者生存,在森林里你觉得谁强大?你觉得恐龙强大,但是最后留下来的不是恐龙而是老鼠,只不过老鼠这会儿运气比较背,在地底下,过两年它的生命力就起来了。反而恐龙最终被淘汰。
不能简单用末位淘汰员工,要看到时代背景下的管理变化。
我们所处的世界,个体能力已经改变了:单个员工能力比过去强上万倍。
时代变了,变成一个人就能够单骑救主,救全公司。
如果用简单的末位淘汰法来考核,会演变成劣币驱逐良币。
为什么呢?
因为只有眼睛死盯着排位的人,不会被淘汰。
这个事儿不简单,末位淘汰不是生物态,你要识别哪些人和你的哲学是一样的,方法论大家可以百花齐放,但是哲学、价值观、方向要趋同。
我去稻盛和夫的京瓷考察,他们的员工,从工作贡献、状态、收支状况都折算成一个叫“阿米巴”的精细化测量工具。
过去我认为这是内部市场化,会增加内部交易成本,去到现场发现,员工收入不会因为阿米巴的分值高而增加。
他们的衡量方法是哲学,是敬天爱人,是修炼出的人生境界。
有效的管理是决策的冲击力,而不是决策的简单复制和沿袭。
04
增长飞轮:提升人才密度
我最近读党史,三湾改编很有意思。淘汰过去旧军阀的士兵,留下能打硬仗、能真正革命的中坚力量。
三湾改编中这个动作和网飞CEO里德·哈斯廷斯在书里《不拘一格:网飞的自由与责任工作法》提到的一样,叫提高人才密度。
员工队伍不需要庞大,重要的是精悍。让每一个人都处在才华横溢的氛围中,工作能力会倍速提升。
在创造性岗位上支付行业高薪资,用优秀人才替代平庸之人,管理成本反而降低了。
避免员工在设定的KPI中失掉创造力,避免额外收入的不确定性挫伤员工动力。网飞鼓励员工不要盯着业绩,要忘记收入才能超越价值。
提高人才密度,保有一流人才,这就是网飞创新和应变的秘诀,是企业增长飞轮中的重要一环。
05
破局之术:合适到极致
理解了汇聚性和发散性问题,我们会发现,生活当中令人苦恼的,往往是发散性问题。
遇到发散性问题如何解决?
也有答案,答案来自更高层次。
当你做不到合适的极致,比如亲密关系、教育教养、员工关系等等,把握不好适度原则,是因为你的层次不够高,再稍微高一点点,这个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比如任正非,他不用天天盯着KPI,他能站在精神境界的高度去统领公司向前向上发展。
比如我的团队,近些年人数不断增长,我们不打卡,没有KPI指标,我们找到的另外一个纬度,就是员工之间的关系,共同成长,把成长这件事变成更重要的维度,启发员工实现个体和公司的双向增值。
我们黄豆科技有一个黄豆校友群,在上海的“4·23知识知识进化论”6000人演讲中,我们请所有曾经在黄豆工作过的人来现场。大家可以相互搭建资源,介绍生意。这就厉害了,不把事儿当事儿。
所有问题归结到最后都是度的问题。
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就讲过,适度就是美德。
孔子说中庸之道,我们很多中国人对中庸之道的理解都错了,以为就是80分万岁。
合适的极致,才是中庸之道。
这个人做事儿合适,合适到什么程度?合适到极致了,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了,这个叫做中庸。
当你找到一个维度、方法,让问题不再是一个问题的时候,这个发散性问题才能够真正得到解决。
06
敬畏运气:保持持续成长
很多人问我,樊登读书发展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我回答,最主要的是运气,运气大概占了80%,剩下可能是你要勤奋一点。
有些人说怎么可能,因为我没有办法告诉他成功的要义,他不相信运气。
有趣的是,大脑是个半成品,人类大脑有个很大的缺陷,就是不能够理解不能够解释的事情。
比如说你回看整个世界历史,每件事儿的发生都有道理,这些都是看倒后镜决定的,是事后分析。
假如你能够再往前看,怎么没有人预言呢?
比如说拿坡仑战争结束后,大家说欧洲不会再打仗了,进入长期和平了,结果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发生在欧洲最和平的时候,战争中机关枪初次登场,完全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打垮了武士精神,摧毁了荣誉感,改变了政治格局,促进民主进程。
战争结束,人们觉得成熟了,然而二战又来了。
每一次回头分析,都觉得有必然原因。
其实分析就是牵强附会。就像很多人总结我讲书为什么受欢迎,樊登读书为什么成功,薇娅如何走出自己的路,那些更勤奋的人为什么没有成功?
你能够看到的成功,是这些人已经站在了半山腰,而向上攀爬的过程经历了什么,你无从知道。你不了解产生今天这个结果背后,是怎样细微的、血肉模糊的场景。
若这些所谓的成功之人重走一遍来时的路,也不一样有当下的结果。
麦克卢汉说过一句话,我不知道是谁发现了水,但肯定不是鱼。
很多无疾而终的人和事,提醒我们敬畏运气和随机性。
最佳实践,往往来自事后总结;最优路径,常常源自问题解决方案。
如果我能给你的创业哪些建议,我觉得是用受启发的心态读一些书,然后整个过程中,保持足够的反脆弱性。
假如创业是为了追求进入福布斯排行榜,大概率这辈子是要失望的;
如果创业目标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你会发现怎么都行,挣多一点享受一点、挣少一点享受一点清闲的生活;
如果创业只是为了自己赢其他人都输,你肯定是脆弱的。
如果创业是想同伴、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都因此获益,你会发现愉悦感会增加很多。
磨练灵魂,就会产生利他之心。
这就是保持反脆弱性的原因,接下来就是不断的尝试。
尝试的过程,要秉持住低风险创业。趟出属于自己的路,而并模仿别人的路。
稻盛和夫说,物质有“可燃物”、“不燃物”和“自燃物”,人也可以分成这三种。
要做就做第三种。
阅读不仅让我们在高速冰凉的科技时代获得喘息,又重启了大脑深入思考的功能,是抵抗狭隘、思想控制和舆论支配的方式。
读书和学习,是探索心的自由,不接受恐惧、不逃避责难,不是我必须鼓起勇气来抵抗,而是真正明白我们深陷其中的原因。
撕开知识的缺口,让人生变得丰满。选择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最重要的是,于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中,享受求知深邃,看到世界辽阔。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