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专访】复旦大学金融MBA王超:一个从创业亲历者到创业推动者的投资人 | 同窗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
2022-09-10 18:01 浏览量: 2746

在千万级投资项目中行走多年,王超自谦“小有成绩”的投资经历是从颠簸的创业经历开始的。

彼时正是创业造“神”的时代,他放弃稳定的“四大”生活,成为奔赴创业洪流中的一员。

风潮褪去时,他如何迅速明确自己的定位?又是如何以投资者的视角探索更大的个人商业叙事的可能?

让我们走近今天的故事主角——王超。

怀抱创业梦

的行动者

谈起自己毕业进入“四大”前那些校内的“创业初体验”,王超微笑中透着一丝对“青春时光”的怀念。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和几个伙伴在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上卖奶茶。办招聘会的那天非常冷,于是和我预期的一样,我们准备的热腾腾的奶茶很快就被哄抢一空。

在学校这样小打小闹的‘生意’,钱都赚的不多,但是那种看准一个时机后采取行动、验证设想的感觉,让我特别有成就感。”

毕业时,和身边大多数上海财经大学的同学一样,面临的选择比较明确:进“四大”或银行。

王超说:“我从小觉得创业是未来一定要去做的事。但刚毕业我觉得需要先锻炼一下能力。进入‘四大’可以提高我的规范性,在工作强度上也有一定挑战性。从财务管理入手,无论对未来自己创业、还是个人财富管理都是很好的选择。”

在普华永道的两年里,王超接受了现实商业中标准化财务流程的打磨。他在超长的工作时间中不断拓展着自己对商业规则的认知、职业化思维的边界和身体的耐受力,直到一个创业的机会来到他面前。

不平坦的

创业路

那是个创业造“神”的年代:饿了么、聚美优品、OFO小黄车上市,新的财富神话和意气风发分的创始人故事不断进入大众视野。

在资本和舆论夹道鼓掌的情形下,每一个怀抱创业梦的年轻人都被鼓励向下一个神话进发。

在工作的第三年,经一位同事的牵线,王超作为早期重要员工加入了一家互联网生鲜平台公司。

这是一个较早利用互联网技术围绕生鲜行业搭建的电商平台。王超负责公司财务相关的所有事务,为平台连续拿到了两轮融资,合计融资超过840万美金。

项目初始发展很顺利,但由于一直没能实现有效的盈利模式,项目后期反复试错,最终在循环中消耗了宝贵的资源。

成为创业的

辅助者和见证者

此后,王超先后在华融天泽和长城资产出任投资经理。他曾为公司主办过60亿元的项目,也作为早期投资人投资过后来市值过亿的项目。

他把对创业最深的认同融入“看项目”的工作中。“和行业中深耕的创业者交流,是了解一个行业最好的方式。一个投资人即使是行业里的高手对行业的理解也无法与在一个行业中沉浮多年的创业者相比。”

谈起投资过的这些项目中最有挑战的一件事,王超说:“整个项目中最困难的部分是创造出一个可达成的共识。

我得先有一个思路,和项目相关方沟通后,形成一个方案,然后给公司审批,把我知道、看到、想到的,通过报告展现给审核者,得到公司的认可。

对内,如何让带着批判眼光的审核人看到你看到的机遇和可能性?对外,如何说服各个利益方接受固定框架下可能的方案?

这需要我这个角色的人了解其他各方面的立场,从不同立场寻找一个需求最大、阻力最小的方向。然后就是说服、解决的工作。”

王超觉得在创业企业的经历赋予了他一种“双重视角”,从而更能理解各方的利益需求和重点,也让他懂得如何与不同职能的人“同频”对话。这一切都帮助他在沟通中更直接、更深入地切入核心问题。

能否切入核心问题,是王超眼中一个好项目成败的关键。“如果被细枝末节牵扯过多精力、损耗双方的信任,项目就很难成功。”

“现在的项目体量大、周期长,财务和法律方面的专业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在应对各方提出问题时,如果专业能力够强,就能区别对待不同的问题:对短平问题快速解决;对细枝末节的利益,该让步就让步;对重大风险点,守住原则。

这一点逐渐成为我的优势:在四大历练过,也顺利拿到了注册会计师和法律职业资格证书,让我在财务和法律这两块都有一定基础;而这些年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让我不会被细枝末节牵扯过多精力、无谓地损耗信任。”

话语间,王超用手掌比划出一个空间,仿佛托着一组精密的天平:一个衡量专业性、一个衡量信任感。

当两个天平同时达到平衡,才是项目利益各方达成一致时。

拓展视野和

能力的边界

谈到为什么会报考复旦大学金融MBA项目,王超说他最初是想提升一下学历。

“因为我工作中法律和财务专业的重要性,我最初想在MPAcc或法律硕士项目中选择一个报考。但参加这些项目的面试后,我发现人群不太相符:应届毕业生居多、职能过于单一。

我希望在我即将学习的项目中获得更多成长性、互补性和多样性。于是我把目光转向金融MBA。”

“这时,我原来的同事兼校友黄逸飞和我分享了他在复旦大学在职金融MBA项目的经历和收获。我们背景和需求相似,他的分享给我很多信息和触动。

在收集了更多项目信息,并对比学校发展、师资、课程设置、资源和奖学金后,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复旦大学在职金融MBA项目。”

“我觉得在这儿的学习有很多超预期的地方,也有一些逐步改变我的认知。

第一个超预期的是课程。

在课程中,教授的专业分析让我对自己本以为很熟悉的领域有了新的认识。

比如,财务是我的本行,投资中也需要估值,我原本觉得自己在实践中已经有较深的理解,但上了鲁小萌教授的《价值评估》后,感觉自己的认知还很浅薄。

像这样突破我认知的课程还有很多:

王永钦教授在《宏观经济学(I)》课上对前沿理论的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陈华锋教授在《投资与投资组合理论》课中分享在华尔街投资的一手经验……

像这样的课程和教授在复旦大学在职金融MBA还有很多。”

“在复旦大学在职金融MBA项目的学习经历对我未来创业也有很大促进作用。

和教授、业界导师与同学们的接触提升了个人阅历、眼界和思考维度,助力我重新定义可能性,让我对行业、对项目的观察思考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对问题的思考更全面深入。”

“像我们这样工作多年的职场人,因为一直处于熟悉的环境中,可能会沦陷在舒适圈里。怎样走出这个舒适圈、开拓一片新天地?

复旦大学在职金融MBA是一个很好的支点。通过系统性的知识梳理和供应,帮我们放大原有能力,撬动更多新的资源和机会,进入到新的天地。如果不是这样的项目,可能也可以做到,但更多取决于运气。”

现在,越来越多追求卓越的个体,

选择来到复旦大学在职金融MBA项目,

拓展他们个人能力的边界,

以自己的力量共创时代的可能。

未来,我们并肩行动,共同期待!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