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观点|分论坛一:百年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与实践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2021-12-01 10:00 浏览量: 2001

“百年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与实践”平行论坛由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戴双兴教授担任主持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生升教授担任总评论人。王生升教授和戴双兴教授首先对参会的各位专家和同学表示欢迎,并介绍了第一分论坛的情况和安排。第一分论坛共有7位专家学者进行论文宣讲和分享,吸引了80余名学者参与。

01

▲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经济学院葛扬教授宣讲

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经济学院葛扬教授宣讲了题为《党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的论文。葛扬教授首先分析了“从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实现的三点理论突破:一是始终坚持按劳分配这一分配原则,坚持共同富裕,二是按劳分配是有别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三是按劳分配还不可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单一分配方式。其次,葛扬教授提出了在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中防止两极分化的关键是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能够更好地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再次,就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葛扬教授认为必须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更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共建、共享。最后,他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中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原则,才能始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才能在实现按要素分配时注意防范两极分化加剧,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02

▲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陈恒烜代表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贾利军教授宣讲

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陈恒烜代表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贾利军教授宣讲了题为《建党百年来党的发展理念的历史演进、逻辑与启示》的论文。陈恒烜首先就发展理念的理论意义进行了介绍,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聚焦“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其次,他从纵向的历史演进分析了党的发展理念所体现出的鲜明完备性、科学性、连续性和计划性;从横向的历史节点看,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催生了发展理念的变革与演进。最后,他根据历史演进和历史逻辑提出了四个历史启示: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是确保发展理念的科学性并使其与时俱进的关键;二是深刻把握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形成科学的发展理念,制定全面的发展规划;三是发展理念要顺应时代大势;四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发展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03

▲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黄淳副教授宣讲

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黄淳副教授宣讲了题为《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构建的关系》的论文。首先就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中国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与话语条件展开论述。其次,黄教授深入分析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最后,黄教授通过探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构建问题,反思中国理论经济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强调通过关注价值观、方法论与价值理论区别等途径探索中国理论经济学的发展路径和话语体系表达。

04

▲学会常务理事、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张桂文教授宣讲

学会常务理事、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张桂文教授宣讲了题为《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演进及实践经验》的论文。张教授首先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城市与乡村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劳动生产力是非农业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她分析了城乡关系的演变规律,提出城乡浑然一体、城乡分离对立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三个演变阶段。最后,张教授对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三点经验启示:一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二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与中国城乡关系具体实践相结合;三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05

▲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丁为民教授宣讲

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丁为民教授宣讲了题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利益关系的调整》的论文。丁教授首先解释了改革传统体制的起因,论述了传统体制造成的不良后果,说明了改革的主题就是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此要调整物质利益关系在此基础上,丁教授回顾了对物质利益关系进行重大调整的历史进程,指出我国的物质利益关系已经由改革前的二元利益关系转变为多元利益关系,从根本上说,这种关系是人民内部的关系,调整好这种关系,是实现良好经济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强调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实现共同富裕,要进一步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后,丁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物质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调整我国物质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十四五期间,要在已有改革开放成果上,把利益关系调整的重点放到能够巩固、发展和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所有制建设等方面。

06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姜力月代表刘润秋教授宣讲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姜力月代表刘润秋教授宣讲了题为《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历史进程、理论维度与实践逻辑》的论文。姜博士首先说明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和长久不变,是新时代推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深化改革的重要前提,强调了“长久不变”不是对农民土地产权的简单固化,而是蕴含着丰富的内在理路。随后,她归纳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力为主线,演进轨迹表现为“初步探索”、“稳定完善”到“长期稳定”“长久不变”。而对于理论维度,她认为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机互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促进为线索,体现为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与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实际相结合的动态过程。最后,她就实践逻辑作出阐释,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以土地政策思想与改革实践的协同并进为主线,呈现出“不变”与“变”、“稳定”与“放活”、“效率”与“公平”、“主导”与“主体”多对矛盾的协调进程。

07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绍东教授宣讲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绍东教授宣讲了题为《唯物史观与三次历史决议》的论文。周教授提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第三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决议。周教授首先具体讲述了依托革命史观而形成的第一个《决议》和依托现代化史观而形成的第二个《决议》,以及新时代背景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第三次《决议》。然后,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三次历史决议之间的逻辑关联,强调第三次《决议》重新建构了我们党的革命史观,这种新的革命史观包含了自我革命和伟大社会革命两大革命,要求以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在此基础上,周教授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重新审视现代化史观和革命史观,以正确的党史观总结和提炼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最后,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生升教授对7个专家学者的主题发言进行了非常精彩的点评,福建师范大学戴双兴教授对分论坛进行了总结。

出品: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官方微信工作室

编辑&封面:卢佳琦 院官微编辑部

指导:陈晓晶(师)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