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EMBA15周年:“三驾马车”引领创新之旅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2017-12-18 00:00 浏览量: 3219

“想要上这门课,就要先投点选课,再来面试,选上了还要写承诺书,保证至少有2个月的时间花在课前任务上,但这门课的上课时间只有4天。”这正是复旦大学EMBA教授鲍勇剑的《危机管理》反转课堂对报名同学的要求。虽然全程都是“思维的军训和拉练”,对时间、体力、思辨、口才要求的门槛如此之高,但照例还是抵挡不住同学们的脚步。

如此“饥饿营销”会否只是噱头?事实上,鲍勇剑的这门课在复旦EMBA上了不止十年,学生评分年年保持在9.8分以上(满分10分)。如果要打个比方,它就是一块“思维压缩饼干”——新鲜的干货见解,独特的形式洞察,从包装、口味到营养,都实实在在满足了本土企业家们的胃口。

2017年恰逢中国EMBA教育创办15周年,而以上恰是以复旦为代表的中国首批EMBA试点院校始终坚持课程创新的一个缩影。据行业权威机构优唯研究调研发现,企业家学生心目中理想的EMBA院校形象,创新精神高居冠首。就教育供给侧而言,所谓创新,就是要求项目的教学案例实时更新,授课方式差异化,以及敢于尝试新鲜理念,而这集中体现于师资课程的与时俱进。

作为国内首批EMBA教育试点,复旦大学EMBA积十五年之功,已形成深耕中国研究的本土教授、学贯中西的海外商学院华人学者以及拥有市场资深经验的行业大咖等“三驾马车”,引领课程创新之旅,为新一代中国企业领袖带来深层次的思维激荡。

复旦“海外军团”的创新理念

八月盛夏的一个周日上午,尽管是鲍勇剑讲授《危机管理》之反转课堂连上四日的最后一天,课堂气氛依旧紧张激烈。同学们完全没有因为课程连轴转而显出一丝疲态。所谓反转课堂,通俗解释,就是将课堂交还给学生,由学生主导、教授为辅来解决难解的命题。

鲍勇剑认为,人的认知成长要经历“反应、反思、反馈、反刍、反动”这“五反”过程才得以升华。前面几“反”容易理解,而“反动”在老子《道德经》中意指逆转态势。危机管理恰恰是通过新旧秩序转换来扭转态势。同时,危机管理强调的是临场应变和即兴发挥,因此,反转课堂自然成为解析危机管理最好的载体,无论是内涵还是形式,都打破了常规教学的局限,通过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判断力成长模式,来实践危机管理中“逆转运动创造新秩序”的原理和方法。

复旦大学EMBA2016春4班学生陈瑶深有感触,在她看来这门课无异于一次“思辨上的戈壁远征”。在课程开启之前,大家已经把大量时间精力都扑在了前期案例阅读、报告撰写上面,课程中间更是丝毫不敢怠慢。“鲍老师每周会发一个案例给我们,写案例分析,每周要交作业,一共发了十几个案例,开始的时候我都不想做了。”复旦大学EMBA2016春2班的林文快人快语。话虽如此,但他仍硬着头皮把案例都啃了下去,最后发现正因前期的大量沉淀,得以在课程中享受“虐待”之后收获累累的愉悦。

“判断课程有多成功,不在于教师讲多少,而是学生通过课程,形成了更加具有判断力的思想体系。每个人对课程都有独到的理解,他们的判断力提高了,那么课程的目标就达到了。”鲍勇剑认为,反转课堂是危机管理的完美承载形式,但其最难的是现场控制力,这也使得一些学校和老师对反转课堂知难而退。

为了做好充分准备,鲍勇剑着力将课程拆解成课前完成阅读与心得、参与每周辩论、危机挑战模拟、现场辩诘四个部分,来达成价值判断力的提升。

十年来,在复旦大学EMBA的课堂上,鲍勇剑教授始终坚持对授课方式的推陈出新,深受学生的推崇与好评,而他代表的正是一群有国际视野、前瞻理念的海外商学院的华语教授。

他们站在EMBA的讲台上不仅没有水土不服,反而能为本土企业家不断注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这源于这群华人教授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

本土EMBA教授的自我颠覆式创新

当枯燥无味复杂难解的会计学理论,遇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李若山教授,一切都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他就像大学里的“网红”,总能将一个个让人明理又充满智慧的段子吸引一批批复旦EMBA粉丝团。网上疯传的“若山语录”、“若山说”汇聚了李若山课上课下的各种精彩的点评。授课之余,李若山还经常受邀出席沪上知名财经栏目“解码财商”并担任讲解嘉宾,深受观众的欢迎。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位审计学博士,李若山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也非常熟悉上市公司治理,他融合这两方面的优势,为复旦大学EMBA学生开设《会计学》、《内部控制》两门课程。从2002年复旦获得国家认可试点创办EMBA项目之初,李若山就已经站上了EMBA的讲台,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本土第一批EMBA教授代表。“斗得过鬼佬,镇得住土豪。”业内常常对这样的教授如此点评。

对于李若山来说,开出来的课程供不应求,在教学上的创新更多的是一种自我颠覆和突破。近两年,他在《内部控制》课程中采用了将理论与实操有机结合的“沙盘模拟”教学形式。通过与咨询公司合作,专门开发了一套商学院的沙盘教学模具,让EMBA同学进行操作演练。同学们在李若山教授及沙盘教练的带领下进行了对抗演习。结合貌似简单却又暗坑无数的投融资实际案例,经过巧妙的揉合,并配合一大套营业执照、合同、尽调报告、支票等常用的实际资料,让人身临其境。

通过这个课程,李若山教授让位居决策层的EMBA同学们加深了对四大环节风险控制要害的印象:募、投、管、退的核心不是价格,更不是席位,而是如何防止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巨大风险,是资金来源不明所带来的沉重损失,是不规范可能带来的“杀身之祸”。

反观EMBA学生的评论,也颇见李若山教授授课创新之功力:“吓了一身汗,对于企业内控和风险管理有重大意义,多补些漏洞,少淋点雨。”“警醒,对现在的流程会重新进行梳理,找出问题进行风险控制。”学生一致认为,一定要将隐藏的风险揭开,填补制度和流程的漏洞,避免重复犯下别人的大错。

业界创新实践者的跨界融合

周宏桥是复旦大学EMBA《创新:思维与方法》课程授课教师,他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拥有二十多年的中美两地的事业发展生涯,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实践者与探索者。

作为实践者,他参与并见证十几款大中型创新产品的设计、实施的成功与失败,包括曾风靡全球的微软MSN、用于世博的TrafficCast实时路况系统,创业失败的1800helpers比价购物搜索引擎等等。作为探索者,他将科技实践与人文底蕴结合,创立“半面模型”及正反理论。通过以复杂问题建模的形式建立分析和仿真的半面体系架构,通过创新实践分析系统状态的转换序列和演进规则,揭示创新创造的内在规律。

不止步于此,周宏桥还创立了新维创新私塾,每年3个月环球旅行,与各国创新创造过著名产品的企业家、500强企业高管及创新研究学者采访交流,9个月为中国名企、复旦EMBA授课,与同学采访交流并参与他们企业的创新产品评审,持续完善方法论体系,等等这些,都让他的创新理念和课程教学更具说服力。

听他的课,常常会以为是不是走进了国学课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等诗句信手拈来,诗词递进顺序、意识流的走向,都能与互联网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体验创新关联而成。更绝的是,他可以将人文底蕴、思想境界、哲理科学,清晰罗列出历史文化发展的逻辑,并类比企业发展的规律,从而找出创新的机会,让学生大呼过瘾。

但是,如果你以为周宏桥的创新,就是将哲学、科技、唐诗与管理“混搭”那就错了。创新绝非只是简单的新旧搭配,而是透过现象找出其背后的理论本质。将创新与人文结合的“艺道专通”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方式,借此方法来强调一整套从实践中如何提炼知识、创造知识的方法,并通过知识体系的关联及人类文明中知识创造的脉络传授如何终生学习的方法。

回望中国首批试点创办的EMBA教育15年发展历程,尽管起步比欧美国家晚了整整半个世纪,但却用15年时间走完了欧美国家近70年所走过的路。这其中不仅与中国越来越有影响力的经济地位息息相关,同时也离不开复旦等首批EMBA试点院校与师资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是他们在推动着中国高端管理教育的发展。

转自:搜狐教育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