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游学:探索以色列的创新密码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2017-07-31 00:00 浏览量: 3504

文/包季鸣、徐喆

2017年7月16日,复旦大学EMBA项目开启了以色列的游学之旅。两批同学分别从北京、香港转机,经过长达10个小时的飞行,于当地时间7月16日早上7点顺利抵达以色列唯一的国际机场——特拉维夫国际机场。

同学们从香港、北京出发

这是学习之旅,这是交流之旅,这也是文化之旅。一周的游学,我们集中在著名的特拉维夫大学(TelAvivUniversity),在诸位特拉维夫大学教授的带领下,以“战略思维与创新-以色列模型”为主题,学习、研究、探索以色列的创新密码。

汇合在特拉维夫国际机场

我们系统地了解了以色列与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和地区特点,深入探究古老而年轻的犹太民族的哲学与文化,亲身探访犹太民族博物馆,务实分析以色列和中国基于“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合作现状和美好前景。

忙里偷闲的古城凯撒利亚探秘

我们漫步在美丽的特拉维夫大学校园,从特拉维夫这座被《华尔街日报》称为「永不停歇的创新之城」的伟大城市开始,了解以色列高科技产业发展现状,进而探讨以色列企业家及犹太民族如何定义企业家精神、以色列企业如何进行战略创新、如何运作风险投资。

特拉维夫大学掠影

我们近距离的审视以色列具有代表性的技术类初创企业路演,详细了解以色列的VC行业、孵化器模式,聆听以色列基金实战分享,探究以色列独特的VC模式:从投公司到造公司。

我们在数字化、大数据技术、物联网等最新的技术创新领域,聆听以色列的研究者和企业家的真知灼见与前瞻性思考,继而与他们一起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引领新经济的开拓与发展,并寻求中以商业合作模式的未来之路。

我们还实地参访以色列代表性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它们包括:Netafim,智能滴灌和微灌解决方案可持续性发展的全球领导者;kornit,发展强劲的以色列直喷T恤数码印花机技术领先企业。此外,我们还要去寻觅神秘KibbutzMagal(基布兹集体社区),这是上世纪20年代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一群年轻犹太人怀着复国梦想,通过共同劳动、共同分享,以共产主义式的形式建设起来的集体社区。这群年轻人,是犹太民族的典型代表,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勤劳和坚守,将这片贫瘠的土地化成了肥沃良田,进而也带动了以色列领先世界的农业科技。

最后,我们还踏上耶路撒冷的朝圣之路。“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在耶路撒冷”,在这个三大宗教共同的圣地,用心去感受和体悟犹太人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和精神根源。

美丽的特拉维夫

行程计划充实而丰富多彩,《出埃及记》中如此描述这片神奇的土地:“我下来是要救他们脱离埃及人的手,领他们出了那地,到美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行前,我们充满猜测,充满疑惑,更充满期待。

为什么,一个民族历经罕见磨难(公元前587年,犹太国被巴比伦国所灭,第一圣殿被毁;公元前338年,耶路撒冷被希腊马其顿王国占领,经历了历史上第一次反犹太运动与屠杀;公元前63年,新的犹太国被罗马帝国征服,约有60-120万人被杀,第二圣殿被毁;公元635年,阿拉伯人占领耶路撒冷;公元1095开始的三次十字军东征,是基督徒对异教徒穆斯林的征讨,同为异教徒的犹太人同样也不能幸免;1347-1882年期间,犹太人先后被瑞士、西班牙、意大利、波兰、沙俄等国家因各种原因迫害和残杀;二战期间,更是有580万欧洲犹太人被杀害;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以色列国建国,第二天就遭到阿拉伯国家围攻,前前后后一共发生了5次中东战争),仍能自强不息,如今依然顽强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一种怎样的文化传承?

为什么,一个民族人数不多(2016年以色列总人口855万人,其中犹太人口共637.7万人),却能够做到研发(R&D)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GDP)比重世界第一、人均拥有创新和高科技企业数量世界第一、除美国和中国之外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最多的国家、每万人在国际科学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数世界第一,以色列以不到全世界1%的人口贡献了世界上近2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一种怎样的基因排序?

为什么,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结合处,全国仅仅2.5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地区占一半以上面积,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可耕地60万亩,一半国土年降雨量不足50毫米。一百多年前,马克·吐温1864年到以色列以后写了这段话:景色凄凉方面是首屈一指,山上寸草不生,色彩单调,地形不美,一切看起来都很扎眼,无遮无拦,没有远近的感觉,在这里距离不产生美丽,这是一块令人窒息、毫无希望的沉闷土地。我们可以说,以色列建国之初,几乎一无所有,如今却风景壮美、科技领先、文化繁荣,这是一种怎样的创新密码?

以色列的地形地貌

我们用心思考,这些密码的科学解读,如何用来更好的指导中国企业的创新发展?同时,我们也充分畅想,如何促成中以企业和企业家创造性的合作,形成1+1>2的效果。正如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所说:“我们的力量形成互补。中国有巨大的工业影响力和全球影响力,以色列则在所有高科技领域都有先进的技术。”

以色列诗人耶胡达·阿米亥在《六首给塔玛尔的诗》中说道:“我的双眼想彼此流通,像两个相邻的湖泊。以告诉彼此、它们所看到的一切。”

耶胡达·阿米亥,以色列当代诗人

本次复旦EMBA以色列的游学之旅,就如同一双明亮的眼睛,从以色列文化渊源的高度、从企业家精神的层面、从创新发展的逻辑上,认识彼此、了解彼此、交流彼此,携手并肩,一起看到并绘制中以合作的美好蓝图,并用科学创新,创造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的美好未来。

-人物介绍-

-包季鸣-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教授

复旦大学EMBA项目学术主任

-徐喆-

复旦大学EMBA项目2002级校友

复旦大学EMBA项目执行主任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