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管院 | 不要再随便说“保密”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2018-12-14 11:32 浏览量: 2621

MBAChina网讯】秘密是向某(些)人隐瞒信息的意图。研究者发现,一旦有了这样的隐瞒意图,不论我们是否需要实践“隐瞒”这项行为,意图的存在本身就会影响我们的幸福感。也就是说,即使当我们需要保守秘密的对象并不在身边,我们依然会受到秘密的折磨。

每个人都有秘密。

它可能是睡前偷吃的糖果,或是书包中不敢寄出的情书,甚至是未曾被人发现的罪行;它们中的一些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抛诸脑后,而另一些却扎根于内心深处,伴随我们一生。研究显示,平均每个人心中隐藏了13个秘密。即使是最坦荡纯真的灵魂,也难免会有不愿与人明言之事。

为了保守这些秘密,面对他人时,我们常常不得不以谎言应对或是隐藏一些重要信息,并因此饱受罪恶感与“害怕被揭穿”的恐惧感所折磨。这些让人心累的“隐瞒”行为常被认为是伴随秘密而来的“不幸福感”的罪魁祸首。

“隐瞒意图”比“隐瞒行为”更伤人

然而,秘密带给我们的伤害却不止于此。

和大多数人一样,在学生时代,我有过许多次“考砸了”的经历。有一次考砸的只是个小测验,不需要给父母签名,于是我便决定保守这个秘密。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天,这件事使我寝食难安。父母提到任何关于“学习”的话题都会让我惊出一身冷汗,甚至当父母不在身边时,我也时不时会想到这个秘密,并因此惴惴不已。

“我们一旦拥有了秘密,便时刻感觉隔墙有耳。”这句古话指出了每个心怀秘密者都曾经历过的重要的事实——秘密对我们有着负面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不仅仅存在于实施掩藏行为的社交场景中,即使当我们需要保守秘密的对象并不在身边,我们依然会受到秘密的折磨。

而最新的研究成果也为这种观点做出了佐证。哥伦比亚大学的Slepian教授及其团队将“秘密”定义为:向某(些)人隐瞒信息的意图。通过10项研究,他们发现,一旦有了这样的隐瞒意图,不论我们是否需要实践“隐瞒”这项行为,意图的存在本身就会影响我们的幸福感。

研究者收集了约13000个秘密,并将它们归为38个大类,包括对伴侣不忠、撒谎、伤害他人、偷窃等。通过对2000名受访者的调研,研究者发现,比起遇到需要真正实施“隐瞒秘密”的社交场合,人们不由自主地想到 “秘密”的次数要多得多,而这种“走神”(mind-wandering)是人们幸福感降低的主要原因。

保守秘密——永远无法达成的目标

就好比《围城》中买了“假文凭”的主人公方鸿渐,虽然生活中需要他直面这个秘密的场合屈指可数,可他却依然时常为此担惊受怕,甚至自觉低人一等。而这也为他之后在工作、情感上的失意埋下了伏笔。

反复不自觉地“走神”去想秘密让我们觉得自己“不真诚”、降低我们的幸福感和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甚至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然而,我们却依然控制不住自己的“走神”。这是人类的天性——我们的大脑倾向于“开小差”去想那些还未达成的目标或悬而未决的难题。

讽刺的是,“保守秘密”却是一个永远无法被达成的目标——即使我们在某一次社交场景中暂时地守住了秘密,可只要它依然存在,就一定会遇到下一个需要“隐瞒”的场合。而秘密,就会像西西弗斯那永远无法被推上山顶的沉重巨石一般,一遍又一遍地,折磨着我们的心灵。

编辑:

(本文转载自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