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和建:以管理赋能“数智医疗”,让“不死癌症”无所遁形 | 复旦大学20年20人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2023-03-01 17:00 浏览量: 3801

20年20人

复旦大学EMBA联合新华网共同推出《20年20人》专题报道,共同聚焦这二十年来推动中国商业文明进步的企业家校友们。本期我们专访了复旦EMBA 2011级校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书记邹和建,他在风湿免疫学科“高地”奋战三十载。之后,他步入复旦大学EMBA项目的课堂,希望进一步拓宽管理的创新思路,在运用新兴技术赋能医疗健康、攻克“疑难杂症”的前进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书记邹和建在风湿免疫学科“高地”奋战三十载,他的勤奋好学和他的高超医术一样远近闻名。他是Web1.0时代最早一批创立个人网站,开发国产信息管理软件和医学临床数据库的“先行者”,也是社交媒体“当道”后积极拥抱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平台和视频剪辑技术的“传播达人”。

从医治伤痛的杏林圣手到引领百年名院高质量发展的掌舵人,邹和建始终以“消除生命缺憾”为己任,致力于让更多人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他常说:“别人不懂,但我能学、我能做,且学会后对学科发展有帮助的事,一定要做。”带着对新知的渴求,他步入复旦大学EMBA项目的课堂,希望进一步拓宽管理的创新思路,在运用新兴技术赋能医疗健康、攻克“疑难杂症”的前进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差异化发展”

走出风湿免疫科特色之路

翻开邹和建的履历,犹如阅读一本精彩纷呈的书籍,“解决现实问题、回应时代课题”是贯穿其中的主题。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国家培养的第二位临床职业病医学博士,邹和建毕业后留在华山医院内科从事职业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但起步没几年,他就遇到了一个亟需突破的瓶颈。

因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许多乡镇企业外迁,患职业病的人群也随之迁移,加上职业危害因素得到有效控制,职业病患者的治疗需求日益降低。医院临床职业病学科发展逐渐受限的这一现状,促使职业病科主任邹和建开始与同事们探索转型的方向。

经过评估研判,他们发现与肿瘤、心血管疾病等致死率高的疾病相比,风湿病领域长期面临着对疾病认识不足、专科诊治患者数少,以及学科发展缓慢等问题,然而当时设立风湿专科的公立医院却寥寥无几。哪里有缺口,哪里就有机会,大家讨论后一致决定组建风湿免疫科。邹和建由此与风湿免疫结缘,并成为在这一领域辛勤的耕耘者。

“当时北京、上海一些老牌医院的风湿科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他们各具特色,比如上海仁济医院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疗上非常有经验,上海光华医院则善于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面对其他医院的强势竞争,邹和建认为一定要找准定位、狠下功夫,建立自己的学科优势,以差异化发展作为突破口,走出不同于他人的特色之路。

“从管理学上看,经济发展有差异化战略,那么对于医学领域来说,想要快速在某个专科疾病中建立优势,就必须走差异化之路。因为越是薄弱的领域,未来也就越有机遇。”

2021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变态反应(过敏和免疫)科正式开诊。变态反应(过敏和免疫)科由皮肤科、呼吸科、风湿免疫科等16个权威学科的专家力量组建而成。图源:华山医院官网

起步之初,虽然缺乏技术、经费和人才,邹和建却深刻意识到“患者临床资料”才是自身的绝对优势所在。他将痛风和系统性硬化(俗称:硬皮病)作为两大主攻方向,从无到有,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与兄弟单位紧密合作的过程中“借船出海”,为华山医院风湿免疫科铺设起一条合作发展的“快车道”。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华山医院风湿免疫科早已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在邹和建的带领下,科室以擅长诊治痛风、系统性硬化症(硬皮病)等疾病为特色,综合实力位居“复旦系”医院专科排名前列,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较大的影响力。

科普“接地气”

让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风湿免疫病,是临床上疑难病症的“高地”,出了名的“难治”。广大病患将类风湿性关节炎称为“不死的癌症”,痛风更是因其极高的发病率而享有“病中之王”的绰号。“尿酸高=痛风?”“得了痛风就不能吃肉?”“痛风发病的原因90%是由于肾脏排泄功能减退导致的吗?”

每每听见公众诸如此类的困惑,邹和建既对某些以讹传讹的误导深感痛心,也意识到亟需提高大众对痛风的认知,传播相应的诊疗规范。“一些传统观点、甚至是教科书中的基本知识,由于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而难以及时更新,科普之路任重道远。”他感叹。

为了帮助大家正确地了解和认识痛风、高尿酸血症及其防治措施和治疗手段,早在2017年,邹和建就率先倡议把每年4月20号定为宣传痛风科普知识的“全民关注痛风日”。“痛风往往伴随高尿酸血症,420这个数字正是高尿酸血症的诊断临界值。”每逢“痛风日”到来之际,邹和建都会带领全国相关领域专家,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向大众讲解前沿、接地气的医学知识,并且开展线下义诊活动。

为了在保证科学权威的基础上让医学科普变成大众喜闻乐见、记忆深刻的内容,助力公立医院更好地发挥推动健康科普工作的优势,邹和建还参与打造了从“写”到“演”都由医生全程参与的科普微电影《悔》。

由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专项资助的《悔》,通过主人公跌宕起伏的生活经历讲述了痛风治疗的规律及误区,呼吁全民关注痛风及慢病管理。“微电影的每一处细节都来自临床。事实上,这些情况不仅仅发生在痛风患者身上,我们遇到太多慢病患者都因为各种错误或固有认知没有规范地接受治疗,等到产生严重的后果时,往往已经追悔莫及。”

在邹和建看来,要想避免和减少疾病带来的痛苦,就得帮助大众“真正认识疾病背后的机制”,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跨界拍摄微电影、自学IT技术搭建科普网站、“玩转”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和直播平台,试图“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传播健康知识”。

从临床到管理

兴趣是最持久的学习动机

谈及自己曾求学的复旦,邹和建的目光中总会流露出一种别样的温情。“我就职的华山医院是复旦大学的附属医院,两个单位有着天然的联系。我的母校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合并后组建了‘新复旦’,两者亦有深厚的渊源。”不仅如此,就读复旦EMBA项目也令他与学校的情缘愈发深厚。

重返校园时,大夫出身的邹和建已经有了十余年的管理经验。彼时的他正处于领导干部年富力强的“当打之年”。但对手头业务熟悉精通之余,他也发现自己在应当“更进一步”的时候逡巡不前。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表示:“未来的管理必须学习新技术,创造市场,掌握信息技术的管理工具,接受通才的教育。”对于一贯热衷于拥抱新技术的邹和建来说,接受系统性管理学训练将赋予他更宽广的视野,获得能够学以致用的业务实操和组织管理方法论。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开学才两个月,我学到的知识就立马派上了大用场。”一家企业请邹和建帮忙分析即将上市的新药未来的市场格局。他熟练地使用决策树分析工具进行了科学的预判。“最后实践证明,这项基于分类和回归任务的非参数学习算法给出的结论都是正确的。”

在科技与人文并重、管理与服务相融的复旦课堂里,邹和建也受到了哲学思想的熏陶。回忆过往,他表示哲学观点改变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和看法。“胡守钧教授给我们讲解《易经》中的无妄卦——‘不耕获,不菑畬,则利有攸往’,我至今印象深刻。这种“只有辛勤耕耘、才能取得收获”的态度,对所有希望拓展事业的人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鞭策。”

从痛风专家到锻造医院“医教研才”等方面核心竞争力的“一把手”,尽管邹和建的职场角色不断跨越,勤奋好学的本色却始终如一。他再三强调,“兴趣是最持久的学习动机,将兴趣与工作结合起来,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医路漫漫,上下求索。无论是临床问诊、科研、教学,还是行政管理、统筹党建、编撰医学专著,邹和建都乐在其中。乘着数智医疗的“东风”,未来他将继续以管理提升组织执行力,以兴趣拓展专业半径,让“不死癌症”和“沉默杀手”都无所遁形。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