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科大的故事丨镇江船舶学院工业管理工程系发展历程

江苏科技大学
2022-10-08 20:06 浏览量: 2910

镇江船舶学院工业管理工程系(四系,现经济管理学院)从系部到学院一步步走向壮大的过程,彰显出紧扣行业、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道路,不断强化为行业及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发展理念。回顾过往明鉴未来,如今的经济管理学院致力传承“团结、协作、和谐、高效”的学院文化,勠力同心书写更好更快的高质量发展篇章。

从无到有:工业管理工程系(四系)的初成立

1978年学校升格为本科并更名为镇江船舶学院,1979年4月21日,第六机械工业部(简称六机部)第一期厂级干部轮训班在镇江船舶学院开班,学院同时开始组建工业管理工程系(简称四系)。1994年10月,九系与四系合并成新的管理工程系(2002年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1997年5月,社科系从四系中划出,重新独立设置,并明确由四系负责厂级干部培训工作。

1.成立之初的师资队伍

工业管理工程系的师资来源于早年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管理科和镇江船舶学院培训部的老师。初期只有10余人,到1983年达40余人。有姜克义、邱齐华、沈桂成、徐琳娣、董全德、赵剑虹、巢遗棠、张文逸、孙培林、卜宗商、陈瑞康、马道明、黄慧智、陈国忠、邹炜泉、吴宏星、夏纪林等,师资队伍中还吸收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研究生,这些优秀的师资以当时上海交通大学首届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宋逢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著名的金融工程专家,我国金融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为代表,还有许龙贵、毛定祥、葛文雷(曾任东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韩德宗(曾任浙江工商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沈瑞民、沈可兴等。他们都先后担任了教研室和系的领导,开设了《运筹学》《系统工程》《决策论》等新课程。后来又来了留美学者杨思远,开设了《船舶经济》课程。这些优秀的师资队伍有力地保障了四系的本科教学水平,以及船舶总公司厂长培训班的教学质量。

2.成立之初的本科专业

1980年10月,为了加快管理专业师资的建设并积极响应学校大力发展管理类专业的战略,学校从1978级船舶工程、机械制造、船舶电气化自动化3个本科专业选调了15名学生学习工业企业管理工程专业,成立了师资班,毕业后8位同学留校任教。1981年正式向全国招收工业管理工程专业本科生。

建系初期,万事开头难。姜克义主任携陈国忠老师和各教研组室主任,分南北两条线到国内知名高校学习取经,第一个是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另一个是天津大学。这些“老大哥”高校均是以工科见长且创办了管理类专业,他们的办学思路和经验对我校的教学工作颇有指导意义。

3.成立之初的干部培训

学校组织的厂长培训班先后分为两种办学模式,一种是六机部(船舶工业总公司)组织的在职厂长培训班,另一种是国家经贸委组织的厂长培训班。这些培训班也就是后来的船舶工业总公司厂长班、总会计师班,中船重工集团中青班、总会计师班,以及现在的中国船舶集团公司中干班的前身。

1982年12月,船舶工业总公司为了提高企业领导素质,加强干部培训工作,向镇江船院下达增设干部培训部的计划任务书,明确干部培训部相当于系一级建制。1984年2月干部培训部和工业管理工程系合并,全称为四系、干部培训部,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从1984年9月至1986年7月两年中,由四系、干部培训部负责组织了四期厂长国家统考培训班,每期四个月左右,除了学习《方针政策》《企业管理》两门课程外,还按国家经委的要求,安排了半个月的计算机普及教学。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丰硕的成果。四期184名学员在国家统考中取得了好成绩,平均总分逐期上升,几项主要分数指标均高于全国工业系统的平均水平。

从小到大:培养定位的确立与学院文化的传承

回顾管理工程系的发展历程,最值得总结的两点就是本科培养定位的确立和学院文化的传承。

1.培养定位准确助力专业的发展壮大

本科专科专业的不断增加。除工业企业管理工程本科专业师资班外,1981年正式招收工业管理工程本科生。1983年经船舶工业总公司(1982年5月,在六机部135个企事业单位和交通部15个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成立)批准招收了经济管理(财会)专业干部专修班,学员为总公司各企业在职干部和镇江有关企业在职干部(总公司组织考试)。1985年创办了第二学士学位工业管理工程专业,也叫双学士班。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孙伟,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天宝,就是双学士班的校友。1985年还招收了参加国家高考统考的工业会计专科学生。1987年停招财会专业干部专修班,1987年第一次招收了工业统计专科班,1988年第一次招收了工业外贸专科班,1989年第一次招收了工业会计本科班,1990年第一次招收了物资管理专科班。针对原先设置的工业管理工程专业方向相对笼统的情况,从1988年起,在1985级本科生中设置了经营与外贸、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三个专门化方向。应当说管理工程系当时的专业设置已经基本上能满足总公司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

本科专业培养定位准确。办系伊始,系内组织过关于学生培养定位和系部发展战略的大讨论,并明确了本科专业培养方向。事实证明,早年对本科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的“面向制造企业+工科基础知识+管理学知识与能力”定位是对的。在一个工科为主和船舶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要与社会经济和行业紧密结合,强调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扎实工科基础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船舶行业等服务。在明确本科专业培养定位的同时,还努力强化校企合作,积极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以及培养质量,比如83471/2班的下厂毕业实习就很有特色,该班涌现了张进(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前卫仪表有限公司董事长、重庆船舶工业公司副总经理)、林俏等一批优秀校友。为武汉船用机械厂、重庆齿轮箱厂、芜湖造船厂开发MIS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后来为广船国际、文冲造船厂、澄西造船厂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为江南造船厂等四大船厂开发的成本管理系统,这些既满足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际需要,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船舶行业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又充实和丰富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反哺教学。“影子工厂实验教学系统”就是将为企业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化为教学版的管理信息系统,在省内外多所高校推广应用,2005年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年获教育部自制教学仪器设备成果奖。

2.学院文化照亮蓬勃发展之路

管理工程系是一个团结奋斗、积极向上的群体,“团结、协作、和谐、高效”学院文化的传承创新,照亮了蓬勃发展的前程。

教学成果喜人。教师们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上个世纪80年代撰写的校内讲义有吴宏星老师的工业外贸、吴君民老师的财务管理等,出版的教材有陈琪老师的财政与信贷,孙培林老师的物资管理,江金祥老师的工业会计等。教材的撰写在行业内外取得了良好声誉。比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现中国证监会首席会计师)张为国教授对葛世伦、吴君民1992年出版的《会计电算化——理论、方法与实践》给予高度评价,该教材获得国家教委第三届优秀教材中青年奖。

科研成果突出。20世纪80年代先后在总公司获得“成组技术”“计算机辅助财会管理”“电算审计”等课题,科研经费达20余万,其中成组技术获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财会、审计电算这两个项目,在总公司也有相当影响,会计账务处理软件成为国家认可的商品化软件,后来于2000年成立了金舟软件有限责任公司,致力“打造中国人自己的造船管理软件”。1996年创办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并于2019年成为最早一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世纪80年代全系教师在国际、国内各种杂志、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许龙贵同志还在国际著名杂志《欧洲运筹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有的同志被国际模拟系统杂志聘为特约审稿人。

师资建设不断改善。陆续从全国各高校毕业生中分配和调进了一些师资,后来又引进了一批博士教师,同时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经国家教委批准,镇江船舶学院在全国首批开设工业管理工程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点,于1985年在总公司系统招收了30余名学员,学院也从各系的优秀毕业生中选拔了8人进入该双学士学习,毕业后留校在管理工程系任教。同时派出部分教师到国内外进修,从1983年到1989年,先后有9名教师分别被派往德国、美国、日本学习,有5人学成回国在系里任教,管理工程系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自筹经费派遣3名青年教师去日本进修,这些在国外学习过的同志回来以后,均能在系里起到骨干作用。20世纪80年代末,管理工程系共有教职工75名,其中副教授12名,讲师29名,助教34名,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大大提高,65%的中青年教师已具备硕士研究生、双学士以上的学历水平。

图书资料室和系计算机房逐步建成。20世纪80年代末,系资料室有中外文献书籍达15000册之多,订有多种中外文期刊350种,管理工程系计算机房拥有计算机14台,成为镇江船舶学院当时计算机装置较为精良的系之一,这也就是现在经济管理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的前身。

人才培养和干部培训成绩斐然。20世纪80年代共计培养了本科生350余人,专科生390余人。干部培训方面,组织了四期总会计师岗位职务培训班,有70名在职总会计师及后备干部参加了学习,还为总公司和镇江市举办了在职管理干部的学历培训和各种短训班,1000多人参加了培训。

从弱到强:教学科研学科实验学生等全面发展

管理工程系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程,积淀了历代经管人的奋斗和奉献。

1.采用“目标+路径+方法=成功”范式进行建设

2003年管理工程系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后,葛世伦同志担任首任院长,率先提出建设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奋斗目标,并采用“目标+路径+方法=成功”范式大力进行建设。目标: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路径: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引进国内外名校名导的博士师资,采用与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等联合举办硕士、博士班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派送教师到国内外去做高级访问学者,以及邀请国内知名高校的学者专家来院指导高水平论文撰写、高水平教学科研项目和成果申报;方法:修订学院分配制度,采用重奖高水平论文、高级别教学科研项目、高等级教学科研获奖的方法激励教师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另外,还积极主办、协办各级各类学术会议,努力强化学术交流,不断扩大学院的学术影响和声誉。正是由于葛世伦同志的带领以及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学院2011年成功获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2.师资教学科研学科实验室和学生培养等成果丰硕

学院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0个本科专业,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会计学、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省部级人才30多人。

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含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及企业委托等各类科研课题500余项,科研经费超亿元,在UTD24、FT50、Nature子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等发表论文2000余篇,其中SCI/SSCI/EI/ISTP收录2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教材40余部。承/协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余次。

潘燕华老师所带的1992级会计学专业(92481)荣获“全国优秀班集体”称号。吴见平老师指导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两次获得国家金奖。20世纪80年代毕业的学生中涌现出了孙伟、杨乾坤、凌迎兵、李天宝、陈利平、黎东辉、曾剑、袁红彬、张华、王建清、吴榕凯、高晓敏、李莉珺等杰出人才。

当前,经济管理学院的发展愿景是“学科建设上水平,教学科研提质量,学术影响争上游”;发展思路是“需求驱动,理论提炼,产学研用相结合”。面向未来,学院将勠力同心,书写更加美好的历史画卷。

大学生通讯社

审核丨毛晖

责任编辑丨王文强

作者丨许龙贵 陈国忠 吴君民 方贵村 王昕

排版丨陶淑琴

投稿邮箱丨jkdxmt@163.com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江苏科技大学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