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的“新知识”是什么?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2021-09-29 17:14 浏览量: 3502

节选自《价值共生》

陈春花 著

摘录自第五部分

新知识

BOOK

苏格拉底问泰阿泰德“知识是什么”,泰阿泰德想了想说:“我想,说某人知道某事就是觉察到他知道的事情,因此,就我现在的理解来说,知识无非就是感觉。”

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与信念和承诺相关”,不能只对知识做尺度衡量,还可以能动地去创造。知识通过知识拥有者和知识接收者的信念模式与约束条件来传递、组织和创造;知识还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条件,有隐性和显性之分;在怀疑论哲学中,阿格利帕认为“我们没有任何知识”。

对知识的理解,有很多完全不同的视角,知识的定义既具体又抽象,因其在某些情况下是一种感觉,似乎也很难描述。我选择了德鲁克为知识下的定义,在他看来,“知识是一种能改变某些人或事物的信息,这既包括了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方式,又包括了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某个个体(或机构)能力进行改变或进行更为有效的行为的方式”。我们可以凭借这种感觉理解知识,并将知识定义为一种增强实体有效行为能力的合理信念。

而理解知识,需要区分三个核心概念:数据、信息、知识。

1.“数据

普遍的观点认为,数据是未被加工的数字和事实。很多时候,人们认为数字可以说明一切,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数字只是数字而已,数字是事实,但是并不能说明什么。

如果不对数据进行加工,数据对做决策的帮助就是有局限的。以自已预设的偏好根据数据做决策,只会害了自己。因此,我们需要在数据的基础上,进入下一个概念:信息。

2.从“数据”过渡到“信息”

信息是处理过的数据。信息之所以能作为决策的依据,正是因为其包含了对数据的处理。

没有经过加工的数据……是没有办法成为价值判断的依据的。数据经过加工成为信息,才可以帮助我们展开价值判断。不过,这还只是第一步,如果需要深入地解决问题,就需要继续向前推进,由信息过渡到知识。

3.把“信息”内化为个人的“知识”

知识是由对信息的鉴别,判断而产生的,知识是鉴别过的信息。—个人拥有信息,是不是就拥有了知识呢?答案是否定的。

想要拥有知识需要经历三步:第一步,找到客观数据的真实来源;第二步,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使其成为信息;第三步,做出个人判断与鉴别,最终形成个人的相关知识。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你才可以讨论并拥有知识。

在信息过载的背景下,最大的挑战就是有效区分信息和知识。应对这个挑战,需要回到知识的定义中所提到的“知识是属于个体的”内涵。知识与事实、程序、概念、解释、思想、观察和判断有关。

一些人喜欢转述别人的观点以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并没有错,但是如果在大部分时间里,你都依赖这样的表述方式,那么说明你还没有掌握知识,还没有学会将数据内化成个人的信息,那么就不具备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

拥有真正的知识对个人而言不是容易的事情。数字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掌握海量数据,也使加工海量信息变得更加容易。但是,如果没有对这些信息进行个人内化,我们就依然是知识匮乏的人。而在知识时代,知识匮乏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存在很多误区,例如,一些人把别人的知识当成自己的知识,而事实上,别人的知识只是你的信息,你必须对别人的知识做出鉴别和判断并进行转化,而后这些信息才会变成你的知识。

所以,知识最重要的特征是个人化。检验知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能否把其他人的信息和知识变成自己的。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华科EMBA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