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的“新知识”是什么?
节选自《价值共生》
陈春花 著
摘录自第五部分
新知识
BOOK
苏格拉底问泰阿泰德“知识是什么”,泰阿泰德想了想说:“我想,说某人知道某事就是觉察到他知道的事情,因此,就我现在的理解来说,知识无非就是感觉。”
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与信念和承诺相关”,不能只对知识做尺度衡量,还可以能动地去创造。知识通过知识拥有者和知识接收者的信念模式与约束条件来传递、组织和创造;知识还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条件,有隐性和显性之分;在怀疑论哲学中,阿格利帕认为“我们没有任何知识”。
对知识的理解,有很多完全不同的视角,知识的定义既具体又抽象,因其在某些情况下是一种感觉,似乎也很难描述。我选择了德鲁克为知识下的定义,在他看来,“知识是一种能改变某些人或事物的信息,这既包括了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方式,又包括了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某个个体(或机构)能力进行改变或进行更为有效的行为的方式”。我们可以凭借这种感觉理解知识,并将知识定义为一种增强实体有效行为能力的合理信念。
而理解知识,需要区分三个核心概念:数据、信息、知识。
1.“数据”
普遍的观点认为,数据是未被加工的数字和事实。很多时候,人们认为数字可以说明一切,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数字只是数字而已,数字是事实,但是并不能说明什么。
如果不对数据进行加工,数据对做决策的帮助就是有局限的。以自已预设的偏好根据数据做决策,只会害了自己。因此,我们需要在数据的基础上,进入下一个概念:信息。
2.从“数据”过渡到“信息”
信息是处理过的数据。信息之所以能作为决策的依据,正是因为其包含了对数据的处理。
没有经过加工的数据……是没有办法成为价值判断的依据的。数据经过加工成为信息,才可以帮助我们展开价值判断。不过,这还只是第一步,如果需要深入地解决问题,就需要继续向前推进,由信息过渡到知识。
3.把“信息”内化为个人的“知识”
知识是由对信息的鉴别,判断而产生的,知识是鉴别过的信息。—个人拥有信息,是不是就拥有了知识呢?答案是否定的。
想要拥有知识需要经历三步:第一步,找到客观数据的真实来源;第二步,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使其成为信息;第三步,做出个人判断与鉴别,最终形成个人的相关知识。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你才可以讨论并拥有知识。
在信息过载的背景下,最大的挑战就是有效区分信息和知识。应对这个挑战,需要回到知识的定义中所提到的“知识是属于个体的”内涵。知识与事实、程序、概念、解释、思想、观察和判断有关。
一些人喜欢转述别人的观点以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并没有错,但是如果在大部分时间里,你都依赖这样的表述方式,那么说明你还没有掌握知识,还没有学会将数据内化成个人的信息,那么就不具备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
拥有真正的知识对个人而言不是容易的事情。数字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掌握海量数据,也使加工海量信息变得更加容易。但是,如果没有对这些信息进行个人内化,我们就依然是知识匮乏的人。而在知识时代,知识匮乏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存在很多误区,例如,一些人把别人的知识当成自己的知识,而事实上,别人的知识只是你的信息,你必须对别人的知识做出鉴别和判断并进行转化,而后这些信息才会变成你的知识。
所以,知识最重要的特征是个人化。检验知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能否把其他人的信息和知识变成自己的。
(本文转载自华科EMBA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1/03 上海线下活动 | 港中大MBA课程2025级招生宣讲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上海站 | 港中大MBA宣讲会暨校友分享会
- 11/03 学长学姐校区见面会 | 香港大学在职MBA(大湾区模式) 十一月线下咨询会报名
- 11/03 下週日見!2025年入學交大安泰MBA第一場港澳台申請者沙龍重磅來襲!
- 11/06 讲座报名 | 房地产市场的破局与重构
- 11/12 统考倒计时45天 | 清华科技创新MBA学姐备考分享&答疑等你来!
- 11/13 线上活动|备考经验高密度输出,招生动态前瞻解析,11月13日交大安泰MBA考情解析+笔试技巧分享会开启报名!
- 11/14 公开课抢位|人工智能、数据和人才@北京
- 11/14 申请冲刺 | 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第四批次招生启动!
- 11/14 活动日程 | 11月14日港中大(深圳)MBM2025级招生说明会